要聞
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4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市考察調研,聽取重慶市委和市政府工作匯報并作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強調“要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推動西部大開發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西部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考察調研的足跡遍布西部12個省區市,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把脈定向。5年來,西部地區堅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取得重大成效,高質量發展能力明顯提升,開放型經濟格局加快構建,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觀,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一個更具活力、更加開放、更加美麗的中國西部正在新征程上闊步前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我國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最集中的區域。西部地區發展將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促進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促進陸海內外聯動和東西雙向互濟,增強內生增長動力,實現西部地區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
習近平: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風險”
4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習近平指出,中德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鞏固和發展中德關系的意義超越雙邊關系范疇,對亞歐大陸乃至整個世界都有重要影響。兩國要從長遠和戰略角度看待和發展雙邊關系,攜手為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中德領導人的會見吸引全球輿論關注?!都~約時報》稱,朔爾茨就任德國總理3年后,那些要求“減少對中國依賴”的言論已被要求外國公司平等進入中國市場的呼聲所取代。
從經濟規律出發,客觀、辯證看待產能問題
“中德之間沒有根本利益沖突,彼此不構成安全威脅。”習近平強調,中德合作對雙方有利,對世界有利。世界越是動蕩,雙方越要提升兩國關系的韌性和活力,堅持中德關系的合作主基調和發展大方向,牢牢把握中德是全方位戰略伙伴這一定位。
習近平指出,中德產業鏈供應鏈深度互嵌,兩國市場高度依存。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風險”,而是雙方關系穩定的保障、開創未來的機遇。無論是機械制造、汽車等傳統領域,還是綠色轉型、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兩國都有合作共贏的巨大潛力亟待挖掘。中德兩國都是以實業立國,都支持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雙方要警惕保護主義抬頭,堅持以市場眼光和全球視野,從經濟規律出發,客觀、辯證看待產能問題,多探討合作。
朔爾茨表示,他和德國企業界代表參訪重慶、上海等地,親身感受到中國經濟發展近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對德中兩國企業界的緊密良好合作印象深刻。德方反對保護主義,支持自由貿易。
中歐關系將恢復正常的信號
中國是德國經濟最重要的市場之一,這促使了德國總理對中國進行訪問,并一再強調開放市場的重要性。與日本和美國的企業不同,德國企業在華投資幾乎沒有減弱的跡象。2023年,德國企業在中國投資了104億歐元。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董事會主席康林松說,“如果你開始設置貿易壁壘,先是一個,然后是另一個,那就會走向錯誤的方向。退出如此大的市場并不是一種選擇,我們需要增強我們的地位?!睂汃R集團董事長齊普策也發表了類似的聲明,“我們實際上看到的機會多于風險。不應該夸大對外國制造商的恐懼,我們對自己的競爭力有信心”。
環球
說中國產能過剩前看看貿易數據
中國對發達市場的出口幾年來變化不大,但對發展中國家(“全球南方”)的出口翻了一番,這反映出中國一種新的貿易模式——中國將零部件和資本貨物運往墨西哥、越南和其他國家,這些國家將其組裝為成品再銷往美國。中國對“全球南方”國家的出口從2020年的每月約900億美元增至目前的每月1500億美元,其大幅增長與中國供應鏈延伸至發展中國家有關。
美國認為,如果不能獲得先進的芯片,中國將無法推出全國性的5G網絡。但幾年后,中國建成了約360萬個5G基站,而美國僅有10萬個。2022年,美國限制所有中國企業獲得先進芯片和設備。一年后,中國企業推出了5G智能手機,其先進的5G芯片是在中國生產的。中國不僅繞過了美國的科技制裁,還繞過了美國的關稅。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將本國工業化的一些方面復制到其他“全球南方”國家。
美國無法承認自己犯的錯誤,試圖對中國的成功做出歪曲的評論,這就是美國渲染中國制造業“產能過?!?,且世界受“第二次中國沖擊威脅”這一說法的動機。但美國并沒有看到中國對“全球南方”的出口大大增加,而且這些國家對中國便宜的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和寬帶基礎設施需求幾乎是無限的。(作者大衛·戈德曼。摘編自《亞洲時報》)
IMF:世界經濟似正走向“軟著陸”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調了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稱世界似乎正走向“軟著陸”,即在不承受太多經濟痛苦的情況下抑制通脹,并實現溫和但比較穩定的經濟增長。IMF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2%,與2023年的增長率持平。該組織還預計,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連續第三年維持在3.2%。
物價大幅上漲仍是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一個障礙。IMF預計,全球通脹率將從去年的6.8%下滑至今年的5.9%,明年將進一步降至4.5%。就全球發達經濟體而言,在較高利率的影響下,通脹率將從去年的4.6%降至今年的2.6%,明年進一步降至2%。美聯儲、歐洲央行和英格蘭銀行都已大幅加息,旨在將通脹率降至2%左右。
盡管全球經濟表現出令人意外的韌性,但并不強勁。目前,美國利率繼續保持在高位,全球大部分地區的生產率緩慢提升,以及新冠疫情期間推出的政府補助政策被取消,這些因素都對世界經濟增長前景形成制約。
中國將成為綠色能源領軍者
芬蘭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預測,中國將在未來十年加快向可再生能源的過渡。2023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總產量足以滿足該國電力需求年度增長。CREA預計,大型太陽能和風能項目將在加快中國能源轉型中發揮主導作用,僅2023年,中國新增的太陽能、風能、水能和核能發電能力,每年將產生約 423 太瓦時的電量,相當于法國全國的用電量。中國能源轉型加速,很大程度上還得益于國內電動汽車產業的持續繁榮。彭博社預計,到2026年,電動汽車將占全中國新車銷量的一半以上,而在美國這一數據將只略高于1/4。
中國在應對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另一舉措,是北京交通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平臺(MaaS平臺)這類措施,平臺實施“綠色出行-碳普惠”政策,鼓勵市民全方位參與綠色出行。市民乘用電動汽車、地鐵、自行車或其他低碳交通工具出行結束后,會獲得對應的碳能量,可用于植樹等公益性活動,也可兌換一卡通充值碼、購物代金券等。通過這種方式,政府希望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勵民眾乘用清潔交通工具。截至3月20日,參與“MaaS出行綠動全城”碳普惠活動的北京市民超過440余萬人,累計碳減排量68萬余噸。
拉美國家擁抱中國綠色科技
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的運營商又預訂了200多輛中國比亞迪e14公交車。與被取代的震耳欲聾的“油老虎”相比,這些新車帶來巨大改進。現在,數以千計的類似巴士正暢行在其他拉美國家首都。美國政客擔心,拉美越來越依賴中國綠色技術(從電動公交車到光伏板)是個問題,甚至是種威脅。
拉美60%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當地擁有豐富的制造綠色技術所需的關鍵礦物,還能成為綠色技術產品的重要市場。中國在光伏板、電池和風力渦輪機的全球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美國擔心自己正在輸掉這場在全球展開的綠色技術競賽。
中國專注于發展“新三樣”: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匯編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對拉美出口的此類產品總額達50億美元,到2023年幾乎翻番。2023年,拉美進口的光伏板中約99%為中國制造;進口的電動汽車中約70%來自中國;南美進口的90%以上鋰電池也是如此。中國對這個地區的綠色技術直接投資正在激增。(摘編自《經濟學人》雜志)
中國企業投資拉動匈牙利經濟增長
匈牙利電池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匈牙利國內電池制造業的收入為3萬億福林(約合600億元人民幣),電池行業已躍升為其第二大制造業領域。匈牙利對這個行業寄予厚望,預計今年該行業將助推匈增長率反彈至3%-4%。中國將在該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僅在2023年,億緯鋰能、欣旺達和華友鈷業等中資動力電池頭部企業就宣布三個相關大型項目,這些聚焦于電池產業的行動與有關電動汽車項目齊頭并進。在匈牙利投資促進局(HIPA)支持的項目中,比亞迪將在匈投資數十億歐元建立其第一家歐洲電動汽車工廠。
匈牙利政府實施的“向東開放”政策正在有力地推動上述投資者活動。今年是中匈兩國建交75周年,兩國關系從未如此密切。僅過去5年,這種互信就促成來自中國投資者的85億歐元投資、 33個項目,并創造超過1.3萬個就業機會,這還不包括上述大型項目。2023年,中國繼2020年后第二次成為匈最大的國家投資方?,F在,在匈中資企業超過400家,雇用約2萬名員工,其中最大的一家是博蘇化學公司,歸屬萬華化學集團。這表明,中國投資者對匈的承諾并不局限于汽車行業,匈可以在中資企業的全球運營中得到優先考慮。(摘編自匈牙利《布達佩斯商業日報》)
經濟
李強:著力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4月22日,國務院以“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為主題,進行第七次專題學習。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加快建設安全、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功能作用,推進金融強國建設,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大局。做好資本市場工作,既有很強的綜合性、全局性,又有很強的專業性。要以系統觀念和專業思維來認識資本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律,以歷史和發展的眼光來把握我國資本市場的階段性特點,既善于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又始終堅持立足國情因時因勢制宜,更加注重運用市場理念設計規則、制定政策,持續深化資本市場改革。
李強指出,要以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為契機,扎實做好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工作。加快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體系,健全發行、交易、退市等關鍵制度,促進投融資良性循環和上市退市動態平衡。著力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促進上市公司增強回報投資者意識,提升投資價值。完善和加強資本市場監管,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治力度。切實強化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
中國和互聯網相互塑造的三十年
1994年4月20日,擴大開放的中國開通一條64K專線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中國不再錯過有關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第三次人類社會轉型浪潮。如今,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互聯網用戶群體,并在電子商務和無現金支付等互聯網服務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是一個學習和適應的過程,展現了中國人真正的創業精神。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中國從頭學習一切。在設計商業模式時,中國的初創企業參照美國同行,但它們很快證明自己不僅僅是快速學習者。一旦開始適應中國用戶的獨特需求,它們的服務就呈現出爆炸式增長,從而催生出相關科技巨頭。例如,發明二維碼的不是中國,但在移動支付革命中,中國對二維碼的應用已使自己成為一個無現金社會。與此同時,中國也改變了對互聯網的看法和監管方式,現在中國已探索出自己的互聯網治理模式。(摘編自《南華早報》)
中國2024年一季度GDP增速5.3%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29629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比2023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6%,中國經濟運行起步平穩、穩中有進。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今年一季度,中國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0.8%、12.7%,充電樁、3D打印設備、電子元件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1.7%、40.6%、39.5%。從中國航天領域首個大科學裝置通過驗收,到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首臺樣機下線,這些重大項目折射出中國科技創新活力澎湃,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
消費繼續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今年一季度,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7%,限額以上單位體育娛樂用品類、通信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和餐飲收入,分別增長14.2%、13.2%、10.8%,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文旅產業、網絡消費的蓬勃發展和創新體現了消費領域的變化發展,有益于提振消費信心,進一步拉動消費增長。
中國外貿2024年實現“開門紅”。一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超10萬億元,同比增長5%,增速創6個季度以來新高。中國海關貿易景氣調查結果進一步顯示,3月份反映出口、進口訂單增加的企業比重均較上月明顯提升。
中國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著眼長遠”
“從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發行1萬億元?!眹鴦赵嚎偫砝顝娫诮衲暾ぷ鲌蟾嬷行剂恕俺L期特別國債”計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認為,“超長期特別國債”既可以拉動當前的投資和消費,又能打下長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超長期特別國債將用于“兩重”:專項用于國家的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的安全能力建設。從主要投向看,將按照問題導向、精準突破、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原則,聚焦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進程中的大事難事。經初步考慮,將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糧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質量發展等領域建設。鄭柵潔指出,這些領域潛在建設需求巨大、投入周期長,現有資金渠道難以充分滿足要求,亟須加大支持力度。
超長期特別國債由中央政府發行,不屬于地方政府債務,有利于優化我國央地之間債務結構,提升中央政府杠桿率,降低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減輕地方政府的投資支出負擔。面對當前我國經濟總體需求偏弱的形勢,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也顯示了政府對未來中長期經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有助于穩定市場信心,提振經濟增長預期。
博鰲亞洲論壇的三大關鍵詞:科技、發展與“亞洲力量”
展望“亞洲力量”?!秮喼藿洕熬凹耙惑w化進程2024年度報告》預計,2024年亞洲經濟增速將達到4.5%左右,仍將是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地區。能源轉型是促進亞洲綠色產業革命、實現綠色發展的關鍵所在。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政策顧問扎法爾·烏丁·馬赫默德表示,中國在推動亞洲經濟復蘇、亞洲區域一體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巴饨缡株P注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希望了解中國經濟未來新的增長點,相信中國將持續為促進全球共同發展貢獻力量?!?/p>
強化科技“引擎”??萍紕撔率侨祟惿鐣l展的重要引擎,是應對全球性挑戰的有力武器。人工智能的發展深度賦能產業升級,為亞洲乃至世界各國經濟合作共贏提供了新機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5784億元,增速達13.9%。2024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對此,德國數字營銷服務公司董事總經理尼爾斯·霍斯特曼表示,“在數字化方面,中國的創新成果令人驚嘆,包括新平臺、新模式,我們可以從中借鑒經驗?!?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07/10/qkimagesjjdkjjdk202404jjdk20240401-9-l.jpg"/>
謀合作發展。如何避免滑向貿易保護主義?氣候投融資存在哪些挑戰?在大國之間競爭對立加劇的情況下,各方應如何加強協作?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聯合國第八任秘書長潘基文指出,政界、企業界都應發揮作用,擔起肩上的責任,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貧困、不平等、增長停滯、增長乏力等全球性挑戰。
中國所持美國國債降至2009年以來最低
美國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中國3月持有美國國債規模減少76億美元至7674億美元,所持美國國債規模降至2009年以來最低水平。在持續減持美債的同時,中國人民銀行正在連續大手筆買入黃金。截至4月末,中國人民銀行的黃金儲備規模已達7280萬盎司,連續18個月增加。根據世界黃金協會此前的報告,2023年以來全球央行的購金浪潮成為推動金價上漲的一大關鍵因素。其中,中國人民銀行黃金儲備規模的增加,在已披露相關消息的央行中首屈一指。中國減少美債持倉的舉措,符合海外資產配置多元化的趨勢。

中國工業機器人企業正在迎頭趕上
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近日發布報告指出,中國雖然還未在機器人創新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且在一些環節上仍存卡點,但中國工業機器人企業超越對手可能只是時間問題。通?!皺C器換人”的決定是為了節約成本,因此,高工資國家的機器人普及率高于低工資國家。但ITIF發現,中國遠遠超過預期且領先世界,其機器人采用率是預期的12.5倍。而美國只使用了它應該使用的70%的機器人。
研究認為,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生產和部署速度正在迅速增長。這種趨勢體現在一組數據中:202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占據了全球市場的52%,遠高于10年前的14%。目前,中國機器人應用聚焦于多領域,包括制造業、商貿物流、醫療健康、農業、建筑、能源等。近年來,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迅猛,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全球第一,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392臺。受益于3C、光伏、鋰電、汽車等高端制造業的蓬勃發展,2021-202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大幅提升,從2020年的不到18萬臺提升至2022年的28-30萬臺,其中三分之一的需求來自電氣電子行業,26%來自汽車制造行業;同時單臺價值量、操作自由度和可編程性能更高的多關節型機器人銷售占比達到57%。
報告認為,中國政府已將機器人產業列為優先發展方向,這表明中國的機器人公司可能很快就會成為領先的創新者。現在,中國和中國的機器人公司也已經意識到他們需要成為一個創新領導者。
觀點
尼古拉斯 ·拉迪:中國經濟韌性十足
中國經濟發展仍然強勁,民企投資上升,民間消費增加,人民幣購買力強。用購買力平價指數來計算,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其實勝過美國。截至2023年年底,中國登記在冊個體工商戶1.24億戶,雇用員工近3億人,成為中國經濟韌性強勁的動力。在美歐,中國電商Temu、希音都是App下載量的前三,背后是中國產業鏈的數字化力量,形成沛然莫之能御的競爭力,也讓深受通脹之苦的美國民眾非常歡迎?!爸袊圃臁背蔀槊绹讓由鐣椭挟a的剛需。
但美國接受不了中國高端制造的出現。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以高度性價比,碾壓美國產品。美國財長耶倫稱中國“產能過剩”成國際笑柄,因為這種說法違反經濟學比較優勢原則,也違反世貿組織的自由競爭原則。
美國更在意中國高端制造會更上層樓,進入人工智能領域,讓美國日趨落后,嚴重打擊美國國力。這是零和博弈思維。美國開始有很多反思聲音,指出美國這樣的經濟圍堵模式難以為繼,最后反而會讓自己無法善用中國創新產品。就以“新三樣”來說,中國發展已領先,美國卻無法放下身段學習,最后反而拖慢美國發展,讓美國民眾權益受損。
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能克服困難,在于強大韌性,源于國企和民企的兩翼推動,并有長期規劃。比如中國電網西電東送,加上全國交通大動脈和如微血管般的鄉鎮公路四通八達,讓汽車業火爆、物流暢通。在全國修建的充電樁刺激電動汽車井噴式發展。反觀美國,拜登政府2021年承諾到2030年在美建成50萬座電動汽車充電站,但過去兩年多來,只建成不到40個充電樁。中國崛起的最新版本,成為美國無法繞開的挑戰。(尼古拉斯 · 拉迪,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摘編自《外交事務》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