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為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大學教研工作尚未滿足社會各界的期望,尚未達到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考察清華大學時提出的“以健康學術生態為基礎、以有效學術治理為保障、以產生一流學術成果和培養一流人才為目標的大學創新體系”的目標。究其根源,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無法適應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關鍵制度缺位阻礙組織科研有序推進等是重要原因。因此,打造更具效能的大學創新體系,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新時期發展大局,應打通制度堵點卡點,健全和重塑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做好人才評價體系破舊立新和有組織科研有序推進等。
打造健康生態 建設有效治理
現行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存在著單一、封閉的問題,由此帶有顯著的內聚性,即山頭主義。所謂單一,就是主管部門在引導教研活動、分配教研資源時,過度依賴一些普惠性差、競爭性強、碎片化嚴重的治理工具(如項目制、評獎評估)。這套治理工具在歷史上發揮過積極作用,但當它把競爭壓力傳遞到所有大學的基層、末梢,既導致了大學同質化、工具化、功利化的問題,又嚴重壓縮了大學自主辦學空間,阻礙了大學整體能力的形成。這是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過程中,政府“放不下”、高校“接不住”的根本原因。
所謂封閉,就是運用上述治理工具的主體和執行人幾乎全部來自高教體系內部,缺乏其他政府部門、產業界、社會各界的參與,從而使大學運行日益發展為高教體系“自己出題自己答”的自循環,不接地氣、需求缺位,很多工作陷入無謂內卷。教育教學填鴨化(重知識、輕思維、無能力)、教學評獎表演化、學術成果泡沫化、社會服務邊緣化、項目/評估/業務要求微操化等等,皆根源于此。
所謂內聚,就是在封閉的競爭性治理中,競爭勝出者、資源(人財物及期刊)獲得者、業務(如有組織科研)推進者和規則(項目/課題/獎項評選)實操者高度趨同,尤以各種“帽子”人才(包括官帽)為眾。“上進”的年輕教師積極向前輩“帽子”靠攏,“大花轎、人抬人”,無緣于此的多數人則只能“躺平”。
單一、封閉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導致教師隊伍階層固化,也使新時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系列重要理念難以落地,很多政策措施事倍功半。面向社會經濟需求的“新學科”在項目化操作中變成增量改革和“撒芝麻鹽”,產業界只能自建學校解決人才需求。由于競爭性治理中的封閉運作缺少需求導向與問題導向,不少高校將“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曲解為“把論文‘發在祖國大地上”,對新時期教材建設的質量也有影響。
打造更具效能的大學創新體系
打造更具效能的大學創新體系,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新時期發展大局,應多方著手、打破高校教師隊伍階層固化,以激發更多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健全和重塑高等教育治理模式。
第一,激活“躺平”的大多數,遏制學術“山頭”負面作用。
以我國的社會經濟體量,產生一流學術成果和培養一流人才,不能僅靠少數人的大項目,要以有效的制度創新,激活大學里“躺平”的大多數,引導大多數的科技人才愛黨報國,讓更多中青年教師不必依靠甚至依附于戴“帽子”和遵從某些“商業模式”,仍然能夠專注自身教學科研,在“四個面向”、獨創獨有上下足功夫,甘于坐冷板凳。
政策選項包括:(1)調整高校教師薪資結構,壓縮科研績效比例,針對教書育人主責主業,提高講師、副教授等一線教師基本收入,使其不必為了錢犧牲自身教研;(2)調整國家級基金項目的支持策略,大幅提高立項比例,適度降低資助額度,以項目普惠化對沖項目異化,弱化“帽子”對科研資源的控制,為更多中青年人創造機會,促使其以真實的應用基礎研究補齊經費缺口。
第二,為高等教育治理引入多元、專業的利益相關者。
在高校整體能力不足、第三方評估機構缺位的情況下,有效的高等教育治理仍需沿襲“強國家”模式,而不能在“落實辦學自主權”過程中把大學創新體系建設的主導權交給“帽子”。但新時期的“強國家”模式需要讓更多政府部門各司其職、各盡其才,參與到高等教育治理中來,以確保大學是國家的大學,而非某些特定部門的大學。
產業部委、地方政府和產業專家應成為評價大學面向國家/地方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建設特色化示范性學院等工作的主角。人力資源主管部委應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畢業生用人單位評價等環節發揮更積極、專業的作用。由此導致的財權變動有利于大學行為調整和經費投入多元化。總之,在社會評估力量成熟、到位之前,政府應成為高等教育評價、治理導向多元化的主力。
第三,推動高教主管部門從“管理”向“服務”的角色轉變。
“撒芝麻鹽”式的項目制和自循環式的評獎評估已無法滿足社會各界對大學創新體系的新期望、新要求。建議進一步強化教育主管部門面向所有高校及其教師的普惠性、多樣化的政策與資源支撐,進一步釋放高校自主辦學空間、推動高校學術和治理的民主性。這是大學恢復和建設健康生態的必經之路。這種支撐可以面向全體教師:包括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普惠性的職業生涯發展支撐,使其更好適應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可以面向全體高校:建立健全高校利益表達渠道和政策優化循環,確保分類發展、分類施策落到實處。也可以面向具體業務:為企業“出題”、院校“答題”的產教融合、研發揭榜、人員交流做好需求甄別、信息匯總和政府背書,要從“項目發包商”向服務平臺轉型。
創新人才評價體系保障有組織科研有序推進
近年來,教育部全力推進有組織科研。2023年印發的《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更在建制化、成體系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方面表現出強烈愿望。
關鍵制度缺位是根本原因
作為高校有組織科研的重要制度保障,人才評價體系建設并不樂觀。雖然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才評價工作要破舊(“四維”“五唯”)立新(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相關部門也有所動作,但一線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普遍反映“關心和政策利好還停留在紙面”;部分院校還出現了“越相信(破五唯、中文成果、新評價導向)、(職稱評聘)越挨整”的反常現象。
導致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是關鍵制度缺位,使得破舊立新既非必選動作,也無明確方向。這使一些大學的很多嘗試如同“盲人摸象”,無論對錯,都沒有反饋和獎懲。改革無法形成閉環,“抓落實”成了空話。此時在高校全力推進有組織科研,不僅會帶來新問題,還會激化舊矛盾。具體而言,這些制度缺位及其對有組織科研的影響表現為:
1.諸多關鍵制度缺位導致能力評價難以有效開展。其中包括:(1)國家級預警期刊目錄長期缺位,導致發表環節投機之風日熾,嚴重威脅有組織科研的成果評價,但政策對此偏重事后補救,而非主動控制(比如直到水刊大量撤稿才要求高校自查);(2)對代表作制度語焉不詳,導致“大花轎、人抬人”的署名亂象愈演愈烈,“會做事的不如會做人的”,這將嚴重破壞有組織科研的群眾基礎;(3)對于大學如何使用科協推出的中英文高水平期刊目錄缺少必要的指導,表面原因是目錄中的一些技術瑕疵(如各期刊的具體評級),根源還是對國內外期刊“同等對待”政策導向存疑。這不僅加大了科協持續改進期刊目錄的難度,也讓有組織科研在“唯英文發表”的導向中繼續打轉。
2.對于新的評價導向和有組織科研,缺少必要闡釋與界定,導致亂象叢生。價值和貢獻導向的本質是成果導向;倡導有組織科研,是希望高校科研工作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意識,打翻身仗、出真成果。但很多高校既無理解“需求”的機會、條件和覺悟,又得不到權威指引,致使政策落地五花八門,卻都對“現實需求”漠不關心。有的高校延續學科評估思路,或是重項目投入、輕成果產出,以“唯縱向”(國家級課題)取代“唯論文”(但縱向課題立項比論文發表更不透明);或是用“填表”思維推進有組織科研,做拼盤、算分數。有的高校對“五唯”大肆加碼,越“破”越“唯”,數論文升級為數頂刊論文。更有一些院校領導以“有組織科研”之名,把一線教師變成了自家“打工仔”。
3.受關鍵制度缺位和關聯制度缺陷的影響,靠“五唯”起家的“帽子”人才成為“破五唯”的主要受益者和有組織科研帶頭人,但他們能否轉變行為方式,扎實研究真問題、形成真成果,仍待觀察。“破五唯”加大了論文、項目等傳統指標的價值不確定性,但“帽子”依然保值增值:在論文發表、評獎評優、項目申請等關聯環節,“帽子”都是關鍵加分項、甚至是篩選指標。“帽子”因此成為高校人事管理的新目標和高校間人事流動的重要參考,很多“雙一流”高校都明確表示“以‘帽取人”。這就加大了“無帽”人員的流動難度,也就無法通過良性的人才流動倒逼更多高校在破舊立新上動真格。
人才評價破舊立新與有組織科研一體推進
做好人才評價體系破舊立新、有組織科研有序推進兩方面的工作,關鍵是從上述關鍵制度缺位和關聯制度缺陷入手,著力做好體制機制查漏補缺的工作,以此打通制度堵點卡點,并最終實現二者一體推進。
1.盡快出臺國家級預警期刊目錄。2018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早已指出,“科技部要建立學術期刊預警機制”。但時至今日,僅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等個別機構發布了預警期刊名單。建議由科技部指定專業機構牽頭,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形成國家級預警期刊目錄。基于此,對2018年以來有不良發表記錄的科研人員給予警戒、停權;對于在人才評價中缺少底線思維的高校給予警告、懲戒。要以此彰顯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不讓老實人吃虧”的價值觀,團結最廣大的一線教師。
2.盡快清晰界定代表作制度。雖然發達國家沒有“代表作”一說,但其人才評價的一個經典準則是:一個學者應有若干足以證明其獨立研究功底的成果,如獨立署名作品。這種制度設計可以有效避免“科研孤兒”大量“躺平”,激勵更多中青年科研人員快速成長。此外,它還能有效降低學術“近親繁殖”、山頭主義的風險(如技術攻關押錯寶)。我國對代表作制度的界定應充分考慮上述經驗與我國當前發展需要相結合的可能。
3.大多數高校難以在短期內完全放棄“以刊評文”。政府主管部門應督促各高校出臺具體實施辦法,盡快完成與科協期刊目錄的對接。可以三年為期,在高教系統與科協系統之間建立“對接-反饋-改進”的工作機制:遴選一批不同層次院校作為試點,依托試點院校、探索建立高校對期刊目錄的意見反饋通道,并在逐步改進中擴大科協目錄使用范圍,以此促進各學科高水平期刊目錄更符合我國國情、更真實反映期刊水平。
4.清晰闡釋與界定有組織科研的基本形式與價值導向,遏制那些自封的、延續填表思維卻缺少需求意識的有組織科研。要明文告知所有高校:有組織科研必須有真實存在的“甲方”——成果需求方,且成果確能解決“甲方”問題。但不要過于狹隘地定義“甲方”:各級政府、各類企業,都可以成為有組織科研的需求方,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激發所有高校“四個面向”的積極性,讓他們都能拆掉“圍墻”、走進現實,找到用武之地。
5.著力優化攻關項目組織、期刊論文評審等關聯制度,使其更好地實現和體現創新的價值與貢獻。各學科攻關項目(如揭榜掛帥、智庫研究)應全面取消對申請人的職級限定,從而讓能干事、干成事的中青年科研人員獲得更多機會,做出更好成果。中文期刊要全面強化“價值與貢獻”的選稿標準,壓縮過量的關系稿和“帽子”稿。這需要跳出基于引用率的期刊評價標準,更多地關注期刊在端正學風、獎掖后學、“四個面向”方面的實績;讓編審人員多接地氣;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匿名審稿制。
6.大學二十年來的學科評估已形成慣性。因此,政府主管部門應及早公開新一輪學科評估的存廢與導向,接受全社會監督。更重要的是,既然學科評估這種行政管理工具能“揚鞭策馬”,催生“五唯”學風;同樣可以讓它服務于新的正確導向,推動新時期人才評價政策落地。因此,可以強化學科評估的監督作用:將關注點從填表、算工分轉向糾偏、畫紅線,吃透院校評聘政策文本,傾聽一線教師意見建議,打開探照燈發現各高校“破五唯”和有組織科研的堵點卡點。
(編輯 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