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善達
我們研究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應該高度關注兩個因素:一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對于城鎮化、城鄉融合發展的影響;二是中央和地方財政的職責問題,要建立一個全國統籌的制度設計。
生產力發展改變了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
關于農業生產力的問題。我認為現在農村的生產關系和社會發展處在一個新的時間節點。它的特征是: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經過了合作化到改革開放這兩個主要階段,我國農業生產力提高的幅度非常大,金沙河合作社就是一個樣板。他們在河北南部共流轉了幾萬畝耕地,小米玉米兩季的平均畝產共達1噸以上。這么大種植面積實現這么高單產,在現在的雙季產區是一個相當突出的典型,因此他們成為全國農民合作社主糧種植典型,也是唯一的一個主糧種植的合作社典型。
金沙河合作社應用了我們的工業提供的最先進的生產力,如拖拉機、無人機等等,他們拿出3000畝地請農業專家來作為試驗田。所以他們培育的種子品種和工藝,明顯高于周邊農村的種子品種和工藝。我聽他們講過一個小例子,麥子出苗后在某個階段不能澆水,這樣麥子長得比較慢,麥桿比較粗,這樣就不易倒伏。而一般農戶在那個時間點都要澆水,好讓麥子長得快一些。這是在我國農作物育種專家的指導下培育出來的種子、以及在實踐中形成的工藝,從而能夠實現大面積高產。這是除了兵團或者大型農場外目前在兩季產區是唯一的數萬畝實現噸糧畝產的農業合作社。據統計,全國雙季產區小麥畝產是450公斤,金沙河合作社幾萬畝地小麥平均畝產達649公斤,專家們種的試驗田畝產800多公斤。
生產力的發展,對生產關系有非常大的影響。金沙河合作社的一個職業農民可以種幾百畝地,當地村里農民把自己的承包地流轉給合作社,所得收入比自己種地收入還多(包括流轉地租和分紅收入),創造的財富也多。這樣農民都愿意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
金沙河本身是面粉業集團,以小麥加工為主導,它在縣里設了工廠。周邊農村很多青壯勞動力把承包地流轉給合作社后到縣里工廠當職工,提高了家庭收入;很多職工還把家從農村搬到了縣城。因此,生產力的發展,使得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要建立全國統籌的公共服務制度
城鄉居民不同身份和城鄉差距問題,包括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等待遇的不同,真正的根源在于財政的問題。不僅是財政收入,關鍵是中央地方財政關系。
1998年我們計劃實施退休養老制度時,曾經設想搞全國統一的退休養老制。但由于中央財政緊張,所以搞了分省制,有的省還實行分市、分縣養老體系。從之后的情況看,這種制度帶來損害最大的群體是到異地打工的農民。
當時制定了詳細的實施辦法,就是你所在的企業為你交夠了多少年養老金,到60歲退休后,每個月可到社保機構這里來領錢。但對于農民工來說:第一,他能不能在一個地方干那么長時間;第二,即使你干到了年限,如果不到60歲回鄉了,60歲之后每月到這個城市來領錢,夠路費嗎?這個制度實際上是讓這些農民工對社保養老制度做了貢獻,他交了錢卻享受不到養老待遇。
所以我們應該建立政府負責、全國統籌的醫療、養老和教育制度。應該注意,這是全國沒有差異的、保障最低水平的制度。
有的同志說,國家要實行9年國民義務教育,但實際上能做到的是“村民”義務教育。這個村有錢,學校就好一點,村里沒錢學校就差。就是說全國義務教育應該是由中央負責的體系,但考慮到財政收入和資源等制約,可以從最低保障開始,逐漸地提高。
我們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需要關注和研究的是,在三個主要的公共服務和保障——教育、醫療和養老方面,如何實現全國統籌。這個制度可以讓你在任何地方、任何單位都不受種種變化的影響。
例如我們在扶貧中消除絕對貧困人口,把絕對貧困標準定在人均收入4000元。養老、醫療、教育也應該有一個全國統一的最低標準,隨著經濟發展逐漸提高。
我認為,我國農業可以發展出先進的生產力,先進生產力必將引起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的變化。我們的制度改革應該適應這個趨勢,任何社會中生產力是發展的最主要動力,生產關系一定要服從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社會結構也會隨著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發展往前推進。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之一。我們應該高度關注這兩個因素,一個是生產力水平發展對于城鎮化、城鄉融合發展的影響。第二個就是對于中央地方財政的職責,其實是支出的責任。我覺得這兩件事情是我們研究這個問題應該給予高度關注的。
(編輯 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