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山蘿卜干起源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距今已有130余年的制作歷史。蕭山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緣,冬夏長、春秋短,土質相對瘠薄,有機質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差。在這樣環境下種植出的“一刀種”,耐寒耐肥,色白皮厚,肉質結實,含水量少,十分適宜腌制。2020年,蕭山蘿卜干正式成為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首個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的產品。
蕭山蘿卜干具有獨特的“三曬三腌”制作工藝,分為風脫水技藝和鹽脫水技藝。風脫水技藝是在“一刀種”采收、洗凈后,切成“刀刀帶皮”的蘿卜條進行晾曬脫水,3—5天后,等蘿卜條由脆鮮變得柔韌、難以拗斷后,用鹽進行腌制,再將它壓進傳統的陶制大缸中儲存5—7天,讓鹽分滲透。等天氣晴好時,將缸中蘿卜倒出,進行二次晾曬,如此反復3次。鹽脫水技藝則是將蘿卜條晾曬脫水這一步替換成用鹽進行脫水,二者都歷經了“三曬三腌”。
“王泰和”是蕭山蘿卜干產業不斷創新發展的縮影。在挖掘歷史記憶、傳承蕭山蘿卜干地道風味的同時,該品牌契合了當下消費市場年輕化、個性化等趨勢,在蕭山蘿卜干原有的原味基礎上,開發了新的香辣口味,滿足了多元化消費需求。
為進一步提升蕭山蘿卜干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市場認可度、產品知名度,擴大品牌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2021年,蕭山區農業農村局實施蕭山蘿卜干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項目,在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物質文化遺產蕭山蘿卜干的傳承人馬國榮將注意力轉移至文化傳播,打造“非遺+文旅+農業”的發展新模式,助力鄉村振興,共同富裕。今年,在蕭山區農業農村局指導下投資近百萬元建設的非遺工坊入選了第一批浙江省省級非遺工坊。在非遺工坊內,一摞摞陶壇排列整齊,里面裝著去年制作的蘿卜干,旁邊是蘿卜干晾曬場,對面是蘿卜干文化展示館,里面記錄著蕭山蘿卜干的歷史、工藝與變化。
蕭山蘿卜干是蕭山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可以進一步弘揚地方產品,打響地方特色品牌,提升地方和品牌的影響力。近年來,蕭山全力推進蕭山蘿卜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建設,全力打造浙江省地理標志農產品特色產業,實施生態化基地種植,精準把控種植源頭,嚴格篩選蘿卜優質種源,形成了全產業鏈精細化生產經營管理體系。
(來源:《中國食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