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蒿,中國北方大地常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端午節有掛艾驅邪除穢的習俗。氤氳的清香、清麗的外表,周身散發著芬芳的氣息,宛如豆蔻少女一般,使它成為一種神奇嬌媚的植物,令人不由趨身親近。
艾山是膠東第三高峰,位于山東省棲霞市的西北方,因產“靈艾”而得名。這里海拔814米,文物遺址眾多,植被資源豐富,盛產中草藥,尤以紫梗小葉艾為特色。因地處神奇的北緯37度植物生長黃金地帶,這里的小葉紫艾醫藥價值絕佳,給棲霞民間制作艾條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原料。
古人采艾以喻相思之情,《詩經·王風·采葛》中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含蓄不失熾烈,委婉不失浪漫。艾還有神奇的醫療價值,《孟子》載: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本草綱目》載:“艾葉能灸百病”。用艾熏灸經絡穴位,可溫經散寒活絡,加強氣血運行,春秋時期艾灸開始廣泛應用并沿用至今。
常言道,“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自古陳艾能治療頑疾,經過數千年的傳承探索,棲霞民間艾條制作形成一套獨特的工序,一般來講,主要分四步:第一步,采艾葉。每年端午前后,上山用鐮刀割或剪刀剪斷整棵艾蒿,捆好拿回家后逐棵分散開來采集艾葉。第二步,晾艾葉。將采集好的艾葉在背陰處自然風干,一周后收集好在干燥通風處存放3—5年。第三步,打艾絨。古法采用柳條或桑枝反復拍打艾葉,邊抽打邊觀察艾葉的變化,直到粗細大小均勻,呈金灰色絨狀即可。第四步,卷艾條。準備一個20厘米長的木棒和一個同尺寸中間劈開的竹筒,根據艾條粗細將仿古色宣紙,用木棒卷整齊。先用繩子把劈開的竹筒上下綁好,紙卷好后慢慢貼緊放入竹筒內,再把稱好量的艾絨分批次塞進竹筒,夯搗緊實后,把繩子解開,再將接口處用膠水粘好曬干,一個艾條就做好了。
欒富貴是棲霞市莊園街道郝家疃村人,從小受祖輩影響,耳濡目染掌握了制作艾條的基本技巧。1997年,20歲的欒富貴中專畢業,前往煙臺經濟開發區某電子廠打工,次年四月在海邊救下一輕生女孩,卻因海水過涼落下靜脈曲張的病根,不得已返回老家療養。回到棲霞縣后,欒富貴做水電工維持生計之余潛心研習傳統艾條制作技藝,挖潛小葉紫艾的開發價值,實踐艾灸療法,改進加工技術,注冊“欒記紫艾”商標,用雙手打造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非遺產品。
2023年7月,艾條制作技藝被確認為棲霞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欒富貴成為代表性傳承人,為這一古老技藝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煥發了新的光彩。
(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