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博文



進入4月,吉林大地冰雪消融,春天的氣息悄然而至。在集安市麻線鄉太平村,農民們紛紛走出家門,開始了春耕備耕。一年之計在于春,對于當地人來說,這幾壟地、幾百棒苞米就是生計。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村里的青年勞動力大多都外出務工,家家都出現了有地但勞動力不足的情況。
馬駿杰跺了跺腳,拍拍褲腳的泥土,推著自行車沒走兩步便停了下來,從警務工作包里拿出幾張法治宣傳單遞給張大娘,“春耕期間,會有通過網絡或電話推銷種子化肥的,您一定要注意防范,拿不準就給我打電話。”
“助農幫扶服務隊”成為農耕“生力軍”
如何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作為駐村民警的馬駿杰自然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如何帶領邊民群眾過上和諧富裕的日子,成為他常常思考的課題。縱向學致富思路、橫向保一方平安,馬駿杰經常與其他駐村民警探討研究。面對有著同樣情況的轄區邊境村,他所在的吉林通化邊境管理支隊太平邊境派出所將這個課題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議題。
經過不斷的調查研究,在6年前該所正式成立“助農幫扶服務隊”,每年春秋兩季,民警們都會利用工作之余,活躍在田間地頭、忙碌在江邊田園,春耕秋收、送技入村、普法巡邏……
“小馬,今年你們就別來了,我和你大叔自己慢慢拾掇拾掇就行。”電話中劉大娘勸說道。劉大娘的子女都在外地務工,雖然每年給足了老人贍養費,但閑不住的老兩口還是想種上幾畝地。這兩年,每到春耕秋收時節,太平邊境派出所“助農幫扶服務隊”都會幫助10余戶獨居老人、特殊家庭干農活兒、做家務。如今“小馬”變成了“老馬”,這個邊境派出所也成為邊境村助農服務的“生力軍”。
“鄉村警校”培訓教室唱響百姓“致富經”
“助農幫扶服務隊”只是解決群眾基本困難,要想讓群眾既富“口袋”,更富“腦袋”,還要把新技術、新思想送到他們身邊。“12年前,大伙還都種苞米維持生計,現在咱村有葡萄、五味子、人參,瞅著這些作物一年年長大,咱的錢袋子也慢慢鼓起來了。”3月28日,集安市江口村村民王敏在2024年第三期“鄉村警校”培訓課中說道。
為了使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轉型,該所在轄區4個行政村建起“鄉村警校”培訓教室,針對轄區氣候特點和臨近鴨綠江的實際情況,與鄉政府和村委會共同邀請致富能手、農科人員開展授課,不斷拓寬致富新思路。起初村民忙于農作,都不來學習,民警干脆把專業人士請到田間地頭,一對一、面對面地介紹講解,逐漸讓大家理解接納。王敏是首批通過新思路過上好日子的村民,從草房木窗到磚瓦新房、從手拉肩扛到“第二茬”小轎車,家庭年收入已超過5萬元。“好生活是奮斗出來的,不是躺出來的。”王敏和村民們的“奮斗幸福觀”在鄉村振興的春風下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收入。
“太平哨兵”警務模式構筑邊境“平安線”
村民腰包鼓起來了,經濟收入逐年增長,隨之而來涉及田間地頭的矛盾糾紛、山林遇險、財物丟失等案(事)件也逐漸上升。為此,針對轄區村民民風淳樸、法律維權意識薄弱、合同意識不強等特點,該所依托新時代“楓橋經驗”,建起了警民共治、村民自治的“太平哨兵”警務新模式,將村治保會成員、義警、輔警、護邊員、社會治安志愿者等社會化警務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網格化管理體系,不僅對農資銷售點的進貨渠道、登記備案等情況進行檢查核對,還不定期開展送法進田間工作,邊農耕、邊宣傳,邊巡防、邊維權,最大限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當前,正值春耕備耕,該所民警帶領“太平哨兵”警務轉移到田間地頭,鑒別種子化肥真偽、化解土地糾紛、解讀政策法規……他們既是春耕備耕的勞動者,也是普法宣傳的講解員,逐步在轄區中形成了“全域覆蓋、無縫銜接,逐級包抓,快速發現、迅速處置”的打宣防一體化助農法務格局。
吉林通化邊境管理支隊太平邊境派出所所長呂品一表示:“我們通過兩支隊伍一個場所,打造‘田間警務,體現了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的合力,讓勞動力不足家庭的基礎更實、科技致富發展的渠道更寬、管控打擊輻射的面積更廣,為助力鄉村振興全面發展貢獻移民管理警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