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繡在我國有很長的發展歷程,從起初縫制衣服,到起居日用品,最后演變為絨繡欣賞品。絨繡內容可分為兩大類,即刺繡生活用品和書畫藝術品。由于時代變遷,中原大批藝人散落于全國各地,北方的絨繡也不同程度地接納了中原藝術。
遼寧省朝陽市的建平絨繡又名“皇宮繡”,是主要流傳于遼西地區的一種繡制工藝。建平絨繡的工藝特點與眾不同,通常采用網布作為底襯,然后按照作者想法,用不同顏色的毛線在網格上繡出不同的圖案。絨繡對技術要求很高,要做到網布的每個小格都要繡兩針,不能多也不能少,否則將直接影響整體效果。絨繡所用網布的每個網格面積不足0.5平方毫米,其制作工藝的難度可見一斑。
建平絨繡藝術源自何時,沒有準確的依據進行考證。相傳,十四世紀的德國農民服裝、壁掛和祭壇用品上有類似絨繡的針法圖案。十六世紀后,歐洲紡織技術有了很大進步,英國歷代皇家貴夫人包括瑪麗一世、伊麗莎白女王都會絨繡,從而形成了專業的絨繡生產。
隨后,外國商人在山東一帶開設了一些企業,組織當地婦女生產絨繡產品,當時清皇帝極其重視這一工藝品種,并多次組織、挑選絨繡特技人員為宮廷繡制地毯、屏風、壁掛等,并封絨繡為“皇宮繡”。
建平縣楊希彬祖籍在山東,其祖上曾做過大量的絨繡制品,并以絨繡技師的身份進選為同治帝加工制作“皇宮毯”,后移居到建平,把制作絨繡工藝帶到這里,從而創建了建平楊氏絨繡。
建平楊氏絨繡又與中國其他優秀的傳統刺繡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東北特色的工藝美術品種,它是用羊絨線在特制的亞麻網眼布上繡制的一種手工藝制品,所用的絨線纖維長、拉力好。這些絨線通過自行染色、劈線、拼色等工序,可以展現色調極其豐富的畫面。建平楊氏絨繡善于表現油畫、國畫、彩色攝影等藝術效果,色彩豐富、層次清晰、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可以表現色彩變化微妙的形象。
針法繁多、技術精湛是建平楊氏絨繡特點之一。由原來只能生產簡單的民間飾物,發展到今天能繡制各種人物、動物、風景等的大型藝術品,形象逼真、色彩濃郁、層次清晰、立體感強、線條絢麗、渾然一體,形成了粗獷豪放的“東北派”藝術風格。不僅以多變的針法和拼接工藝、劈線、拼色工藝豐富了“東北派”絨繡藝術內容,而且巧妙地將形、色、神、光相結合,還融合了斜針、飄針、挑針、抽布等幾十種針法。經過特殊處理的絨繡藝術品,防霉、防蛀,不僅使用壽命長,而且風格獨特,粗獷不失細膩,豪放不失大氣。
(來源:博雅特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