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批國家級非遺,江蘇省無錫市惠山泥人是用惠山黑泥制作的彩色泥塑,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清朝時期曾有相關大小作坊40多家,而后許多作坊倒閉。1954年,地方政府將藝人與作坊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社進行生產,1958年更名為“惠山泥人廠”,2012年成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在諸多惠山泥人中,經典形象是憨態可掬的“阿福阿喜”。
作為首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惠山泥人正在傳承與創新的路上越走越遠:文創臺燈、潮玩盲盒、非遺主題咖啡館……但隨著市場變化,傳統的“阿福阿喜”漸漸被各類新潮玩具沖擊。惠山泥人廠2019年之前連續多年虧損,陷入了生存困境。
2020年,惠山泥人廠開始結合節慶活動、傳統民俗等探索非遺保護與創新的新路徑。工藝師們研發出了一系列美觀又實用的物件:一輪印著水墨畫的皎潔圓月前,用泥塑制成的“嫦娥”獨倚欄桿,按下開關,點亮“圓月”,中秋定制款臺燈展現眼前;一只紅色泥塑小兔在球形的玻璃罩中,它不僅是八音盒、小夜燈,還是一個“大展宏兔”加濕器……
這些巧思,出自惠山泥人廠44歲的高級工藝美術師周璐之手。“靈感源于日常生活,只要找到連接點,傳統泥人也可以與現代生活相結合。”
“在傳承經典形象的同時,我們也想做一款年輕人喜愛的潮玩盲盒。”惠山泥人廠的文創團隊經過調研,了解到90后、00后年輕人更喜歡具有時尚氣息、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便與一家設計公司合作,對“阿福阿喜”進行挖掘,前后修改了數十版方案。
惠山泥人廠副總經理王杰拿出當時的設計圖紙:最終提取出圓臉、發髻、肚兜這3個有辨識度的元素加以二次創新——女孩發髻上增加發帶、男孩穿著時尚的背帶褲。
潮玩的名字來自一名本土音樂人為泥人創作的主題曲,團隊發現用無錫話講惠山泥人時發音像NANIMOMO,節奏輕快又有潮流感。經過討論,潮玩的新形象取名為倷泥摩摩(NANIMOMO)。
團隊結合無錫本土美食設計系列主題盲盒,一經推出,便在線上線下受到歡迎,月銷量最高時達1萬盒。許多年輕人、外地游客在購買了盲盒后,開始好奇和關注其背后的非遺文化:“原來這就是惠山泥人。”
從實踐來看,惠山泥人給了潮玩產品文化底蘊,而網紅產品又讓非遺煥發活力,兩者互為支撐、互相反哺。現在,惠山泥人廠扭虧為盈,去年還新招了4名00后學徒,非遺技藝后繼有人。如今,傳統惠山泥人與倷泥摩摩在產品設計上互相啟發借鑒,老技藝煥發了新活力。
無錫還陸續開了10家“倷泥摩摩”咖啡店,分布在歷史文化街區、公園等多個場所。“咖啡館+泥人體驗店”,不僅因為咖啡館氛圍輕松休閑,客人停留的時間更充裕,還考慮到業態模式的可復制性。咖啡店里不僅提供“阿福摩卡”“阿喜拿鐵”“泥人美式”等特色咖啡,游客還能學習“捏泥人”的簡單操作。
從拓展功能性,到解鎖新材料新工藝,再到走進人們的生活,惠山泥人的非遺創新始終在路上。下一步還將與食品、文創、服裝類大型連鎖品牌合作,以傳統又現代的面貌、豐富且沉浸的體驗,讓更多人了解泥人、傳承非遺。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