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廣 林之涵


收稿日期:2024 - 03 - 20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海上通道安全視閾下中國海外戰略支點體系構建、演變和治理研究”(項目批
準號:42371175)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馬學廣,男,山東臨沂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國土空間規劃與城市
治理、海洋安全與全球海洋治理。
林之涵,女,山東濟南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發展與管理。
摘 要:在技術—經濟范式的框架下,新質生產力不僅代表科技創新的突破,更體現了技術與經濟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它利用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先進技術,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升社會生產力水平,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動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遵循技術創新的引領作用和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通過技術創新,新質生產力不斷突破傳統生產力的局限,實現生產力的飛躍式提升。同時,經濟發展對新質生產力的需求也推動其不斷演進和完善。在實踐進路上,可以通過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等策略,為新質生產力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傳統生產力;技術—經濟范式;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 - 5381(2024)03 - 0080 - 10
一、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
(一)新質生產力提出的時代背景
新質生產力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產物,是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的協同發力。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1];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2];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3];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4]。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對加快科技創新,推動新時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新質生產力是一種生產力的飛躍,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是區別于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資源能源的生產力發展方式、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顯創新性、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5]。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在新一輪世界科學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中占據制高點,開辟新發展領域,培育新動能并提升競爭力。
(二)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志[6]。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的凝練概括,“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2]。
新質生產力的“新”指的是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賽道、新動能、新優勢,主要體現在創新驅動上。新質生產力能向“新”而行,因為它代表新興技術,能夠創造新價值并形成新水準、新業態和新興產業,但并不意味新質生產力片面追新求新,只看到擺脫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與生產力發展路徑,而忽視甚至放棄傳統產業。實際上,新質生產力不是將創新與守正對立起來,也不是把傳統產業與新質生產力對立起來。其實,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產業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的“立”與“破”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傳統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它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市場、資源等支撐。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否定、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通過新科技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以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鞏固傳統產業的地位。但是,要尊重市場規律,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因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和高投入,如果盲目跟風、一哄而上,很可能導致資源浪費、市場混亂以及泡沫化的產生和擴散。同時,推動產業發展,不能只推行單一模式。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新質生產力的“質”落腳點在高質量,主要體現為高效率、高質量、高效能,強調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而高質量發展也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的支持與促進。可以說,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主導,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這種動力不僅體現在經濟增長的速度上,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同時,高質量發展要求經濟增長具有可持續性、協調性和包容性,這需要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支撐。新質生產力的高效能、高質量特征,以及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使其成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推動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了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高質量發展又為新質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創造了環境和條件,二者形成了良性循環的互動關系。這種密切關系決定了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提升,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其先進性主要體現在科技創新的引領和對高質量發展的追求上。任何時期的生產力發展,都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更迭的結果。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7]。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獨立于人們的主觀愿望而存在,我們必須尊重。所以,在領會新質生產力發展要義時,應尊重產業規律和避免盲目跟風。如果不結合實際情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可能導致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等問題,不利于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只有準確把握、科學運用規律,因地制宜、有條不紊地推進,才能全面領會和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和戰略意圖。因此,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具體體現形式,是科學技術的交叉和交融。
(三)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的區別
在傳統生產力條件下,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是資源投入,是通過對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大量消耗來實現的,存在高度消耗資源能源造成“資源詛咒”的問題。區別于傳統生產力的概念,新質生產力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人工智能、5G技術等為代表的科技持續突破創新與產業不斷升級發展所衍生出來的新形式和新質態。具體而言,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在以下幾個方面有顯著區別(具體詳見表1):
表1? 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的主要區別特點 新質生產力 傳統生產力
科技基礎 先進信息技術和數字化系統 機械化、人力和傳統的生產工藝
信息化程度 以信息化為核心實施全面數字化管理 口頭傳遞、紙質文檔或簡單電子表格
靈活性和創新性 協同高效,更容易適應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 在生產流程和組織結構上較為刻板,難以快速調整和應對市場的變化
人機協同方式 深度融合,由人發揮創造性和決策性作用 相對獨立,機器負責輔助性工作
可持續發展性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更加注重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的保護 在較長時間內對環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損害
市場反應速度 反應速度更快,對市場變化更加敏感 反應速度較慢,信息傳遞和決策制定的過程較煩瑣
1.科技基礎不同。傳統生產力是在相對簡陋的技術基礎上,依賴于機械化、人力和傳統的生產工藝,生產流程相對固定,需要大量人力投入,易受人為因素的制約。新質生產力則依托先進信息技術和數字化系統,包含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高科技手段,更加智能、高效、信息化,具備更強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并且通過數字化和自動化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柔性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2.信息化程度不同。傳統生產力的信息流有限,主要通過口頭傳遞、紙質文檔或簡單電子表格進行,信息交流方式容易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利于實時決策和資源優化。新質生產力則以信息化為核心實施全面數字化管理,通過大數據分析、實時監控系統等手段,迅速獲取、處理和傳遞信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協同作業,更容易適應市場變化和滿足客戶需求。
3.靈活性和創新性不同。傳統生產力在生產流程和組織結構上比較刻板,難以快速調整和應對市場的變化。然而,新質生產力強調靈活性和創新性,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使企業更容易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一方面,倡導開放式創新,通過與合作伙伴、供應商和客戶的緊密合作,共同推動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另一方面,打破傳統生產力的垂直整合模式,更利于提高創新的效率和速度。
4.人機協同方式不同。傳統生產力的人機關系相對獨立。具體表現為:工人執行具體生產任務,機器負責輔助性工作,人力資源和機器資源難以實現最優的協同效應。新質生產力通過人機協同方式,實現人機之間深度融合。具體表現為:人通過控制、監控和優化數字化系統,發揮創造性和決策性作用,機器則負責執行煩瑣重復的任務,提高整體的生產效率和質量。
5.可持續發展性不同。傳統生產力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取短期的經濟利益。從長遠來看,這種模式會對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難以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匹配。而新質生產力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更加注重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的保護,能夠通過數字化技術的運用,使企業實現更精準的資源管理,進而減少浪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6.市場反應速度不同。傳統生產力的市場反應速度相對較慢,信息傳遞和決策制定的過程較煩瑣。新質生產力通過實時數據分析、智能預測等手段,使企業對市場變化更加敏感,能夠更迅速地調整生產計劃、產品設計和營銷策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不難看出,新質生產力是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而提出的全新理論,但其要素結構并沒有發生變化,構成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如勞動、資本、土地依然存在,并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在要素質量上發生了質的變化[8]。首先,新質生產力強調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創新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通過引入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新質生產力實現了對傳統生產要素的改造和升級,使生產過程更加高效、智能和綠色。這種科技創新的融入,使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其次,新質生產力注重人力資本的提升。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新質生產力強調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通過提升人才的知識水平、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使人力資本的質量得到顯著提高。這種人力資本的提升,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再次,新質生產力還關注數據要素的重要性。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數據已經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資源。新質生產力通過挖掘和利用數據資源[9],實現了對生產過程的精準控制和優化,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這種對數據要素的利用,使新質生產力的要素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技術—經濟”邏輯下新質生產力理論與實踐的動態演進
“技術—經濟”邏輯下新質生產力的演進過程是一個動態且復雜的現象,它涉及技術進步、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新的技術和生產方式會逐步替代舊有的科技和生產方式,從而推動經濟結構的變革和升級。這種“破壞性”創新雖然可能帶來短期的經濟波動,但從長遠來看,它有助于實現資源的更有效配置,推動經濟持續增長[10]。率先提出并運用技術—經濟范式這一理論框架全面解釋技術變革與經濟變遷之間關系的是英國學者卡蘿塔·佩蕾絲和克里斯托夫·弗里曼等人[11]。卡蘿塔·佩蕾絲在《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資本泡沫與黃金時代的動力學》中提出,每一次歷史發展的巨潮都可以被看作是新范式對舊范式的替代[12]132-154。技術革命驅動經濟發展的過程被定義為“技術—經濟”范式。到目前為止,人類共經歷五次科技革命,而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伴隨著新技術、新生產要素、新基礎設施、新工業的產生。由于技術—經濟范式總是與同時代的科技現狀和產業發展相適應,并在一定時間內影響宏觀社會結構與微觀經濟主體的運行,技術—經濟范式變革在促進最具有生產力的新興產業生產技術快速發展和工藝流程與管理構架不斷優化的同時,也會憑借各種資本的力量逐步向其他產業擴散,使一些傳統產業因為新技術帶來的組織與管理的變革而得到復蘇。所以,“技術—經濟”邏輯建立的“技術—經濟—制度”協同演化的研究框架,為認識經濟周期演化機制及演化規律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人們對生產力的認識,總是隨著實踐而不斷深化。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Smith A.)創造的“勞動生產力”概念作為政治經濟學視域下的生產力概念,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3];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Say J.)強調勞動、資本和自然力三要素[14];德國哲學家莫澤斯·赫斯(Hess M.)在對金錢異化的批判中提出“共同活動即生產力”的觀點,直接影響了馬克思在唯物史觀視域下的生產力概念的創立[15];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List F.)獨創的“生產力理論”強調社會的政治和文化因素,使馬克思提出的勞動生產力的概念獲得進一步發展[16];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威廉·舒爾茨(Schultz F.W.)則從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總和與生產力發展的功能結構及其歷史建構過程入手,也對之后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先導性作用[17]。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核心要義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生產力分為個人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但重點突出社會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最終決定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18]。第二,構筑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運動的理論體系。生產力必定處于一定生產關系之下,如果脫離了生產關系只能是抽象的生產力。生產力中的各個要素只提供了生產力的質料,只有生產關系才能賦予質料一定的形式,從而形成現實的生產力。生產力向前發展,必定是由于人的主導作用[19]。
從生產力理論的演進來看,西方經濟理論關于生產力發展規律及其路徑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從分工和協作角度出發,二是從競爭和演化角度出發。兩者均有巨大局限性,而馬克思主義則從生產要素結合性質與作用方式論證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20]。在工業革命中,科技要素、管理要素等被不斷并入生產過程,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直接推動力。從毛澤東同志提出“最根本的問題是生產力向上發展的問題”[21],到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22]373,并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2]274,再到習近平總書記以“新質生產力”回應新時代科技革命大潮、把握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都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將勞動者和科技因素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并超越了傳統現代化范式中將生產要素單純歸結為勞動力、土地、資本的思維,體現了“先進生產力質態”。這不僅意味著生產力、社會經濟層面的不斷變遷與躍進,還意味著生產關系、社會制度層面的深刻變革。
基于技術—經濟的視角,技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物質力量,它在對生產要素與勞動過程進行改造的基礎上,構建起新的生產方式,引發了生產力的變革。也就是說,技術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基礎性、根本性意義。在這種意義上,技術既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也是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加速器”。反過來,當一個社會制度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相適應時,就有可能成為新技術應用和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比如,在工業革命之前,農業社會中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落后導致其無法為新技術的應用提供充足條件;在工業化進程中,隨著科技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才能成為新技術應用和生產力發展的“加速器”(具體詳見表2)。[12]16新質生產力從生產過程內部環節出發,及時將信息收集能力、數據處理能力、信息交互能力、算力、基因技術、生態技術、人工智能等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合并到傳統生產力范疇中[23],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從生產力變革角度對生產力發展規律進行了新探索,反映了由“量”的積累轉向“質”的突破的新時代生產力現狀,進一步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開了新思路。
表2? 五次相繼出現的技術革命(18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的最初10年)
技術革命 該時期的通行名稱 核心國家 誘發技術革命的大爆炸 年份
第一次 產業革命 英國 阿克萊特在克隆福德設廠 1771年
第二次 蒸汽和鐵路時代 英國(擴散到歐洲大陸和美國) 蒸汽動力機車“火箭號”在利物浦到曼徹斯特的鐵路上試驗成功 1829年
第三次 鋼鐵、電力、重工業時代 美國和德國追趕并超越英國 卡內基酸性轉爐鋼廠在賓西法尼亞的匹茲堡開工 1875年
第四次 石油、汽車和大規模生產的時代 美國(起初與德國競爭世界領導地位),后擴散到歐洲 第一輛T型車從密歇根州底特律的福特工廠出產 1908年
第五次 信息和遠程通訊時代 美國(擴散到歐洲和亞洲) 在加利福尼亞的圣克拉拉,英特爾的微處理器宣告問世 1971年
三、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實踐進路
(一)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按照技術—經濟范式,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落腳點和方向是發展新產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指主導產業、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依次遞進的體系。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要建設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核心內容,其先導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以三個著力點為抓手協同發力。
第一,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先導,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對提升產業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可以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同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能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產業鏈水平,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因此,我們要堅持以科技創新為牽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創新取得新突破。
第二,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提前布局和培養未來產業。未來產業是指基于前沿科技突破和發展新趨勢,在未來能夠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的產業。這些產業具有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產業帶動性強等特點,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我們要根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加強對未來產業進行前瞻性研究和規劃布局,提前部署相關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工作。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結合,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未來產業,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同時,還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成果,推動未來產業快速發展。
第三,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鼓勵企業加強研發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引領產業基礎高級化進程。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二)充分發揮科技企業家的帶頭引領作用
科技企業家作為科技和產業創新的發動者,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們不僅具備深厚的科技背景和前瞻性的商業視野,更擁有將創新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能力,是推動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因此,營造科技企業家成長的環境尤為關鍵。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優化政策環境,為科技企業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政府應出臺一系列針對科技型企業家的扶持政策,例如稅收優惠、資金扶持、項目支持,降低創業門檻和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企業家合法權益,激發其創新熱情。
第二,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為科技企業家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可以聯合開展人才培養項目,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科技人才。同時,加大對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回國創業,為科技企業家隊伍注入新活力。
第三,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支持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深化校企合作,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深度合作,共同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第四,加強金融服務支持,為科技企業家提供多元化融資渠道。金融機構應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科技型企業不同階段的融資需求。此外,政府可以設立專門的科技創業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科技創新領域,為科技企業家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第五,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讓科技企業家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媒體應加大對科技創新和優秀科技企業家的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科技創新和創業的認識和關注度。同時,舉辦各種創新創業大賽、論壇等活動,為科技企業家提供交流合作的平臺,推動創新創業文化的普及和深入發展。
(三)加速構筑創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構筑人才高地是推動科技和產業創新、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舉措。人才是創新的核心驅動力,特別在當今快速變化的時代,擁有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對于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和發展至關重要。
第一,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這要求把人才發展置于國家發展的重要位置,制定并執行一系列針對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的政策,創造公平、開放、競爭的環境,讓人才能夠充分發揮潛能。
第二,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結合為主要內容的科研體制,推動科研成果的落地與運用。政府應加大研發投入,增加對科技創新的財政投入,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研發活動,提高研發投入強度,為科技創新提供資金保障。優化創新環境,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簡化審批流程,降低創新成本,激發創新活力。培育創新型企業,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培養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產業集群,引領產業升級和轉型。
第三,整合各方資源。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各方應加強合作,整合優勢資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創新和人才發展。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創新和人才交流活動,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和技術,推動我國的科技創新和人才發展走向國際前列。注重可持續發展,在推動創新和人才發展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四)構建促進未來產業發展的良性生態
構建促進未來產業健康發展的良性生態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教育機構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協作。
第一,政策引領與規劃布局。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為產業發展提供清晰指導。出臺針對性政策,包括財政支持、稅收優惠、人才引進等,為未來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優化產業布局,引導產業集聚發展,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未來產業集群。
第二,強化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提升科技創新水平,為未來產業提供源頭支撐。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評價和獎勵機制,激活科技人員的創新思維和積極性。
第三,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瞄準關鍵核心技術,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發揮創新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導向,鼓勵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提供政策扶持和市場機會,激發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提升我國未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四,優化人才供給與培養。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吸引全球優秀人才參與未來產業的發展。加強人才培養和培訓,提升人才素質和創新能力,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讓人才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和認可,激發人才的創造力和潛能。
第五,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簡化審批流程,降低創新成本,提高創新效率,為創新活動提供便利條件。加強創新文化建設,弘揚創新精神,營造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社會氛圍。同時,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和共同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四、結語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二是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前者是大變局的物質基礎,是全球生產力大變革的關鍵;后者是大變局的表現形式,是全球生產關系的大調整。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我國國情,深刻總結實踐經驗,提出了“新質生產力”,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新質生產力是我們黨關于生產力理論創新成果的科學總結和高度凝練,我們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依靠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從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要緊緊扭住科技創新這個戰略基點。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縱觀近年,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無一不是由新技術帶來新產業,進而形成新的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咬定創新不放松,馳而不息補短板、固底板、鍛長板。同時,要牢牢把握質優這個關鍵性要求。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可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參考文獻:
[1]陳沸宇,孟海鷹,祝大偉,等.努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子——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重要講話引發熱烈反響[N].人民日報,2023-09-12(1).
[2]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1).
[3]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京開幕[N].人民日報,2024-03-06(1).
[4]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N].人民日報,2024-03-06(1).
[5]鄧玲.習近平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理論內蘊及時代意義[J/OL].學術探索:1-8[2024-04-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3.1148.C.20240308.1239.002.html.
[6]周文,許凌云.再論新質生產力:認識誤區、形成條件與實現路徑[J].改革,2024(3):26-37.
[7]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98.
[8]金碚.論“新質生產力”的國家方略政策取向[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1-8.
[9]陸岷峰.數據市場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理論邏輯、實施模式與發展趨勢[J/OL].新疆社會科學:1-15[2024-04-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1.F.20240219.1452.002.html.
[10]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對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探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48-65.
[11]FREEMAN C.The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9):5-24.
[12]卡蘿塔·佩蕾絲.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資本泡沫與黃金時代的動力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3]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72.
[14]讓·巴蒂斯特·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77.
[15]莫澤斯·赫斯.赫斯精粹[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258-276.
[16]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8.
[17]弗里德里希·威廉·舒爾茨.生產運動[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48-65.
[18]謝龍,高寶鈞,田心銘,等.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現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4.
[19]陸岷峰.科技金融賦能實體經濟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經典理論、理論框架與應對策略[J/OL].改革與戰略:1-13[2024-04-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5.1006.C.20240311.0858.002.html.
[20]盧江,郭子昂,王煜萍.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區域差異與提升路徑[J/OL].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6[2024-04-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240306.1451.002.html.
[21]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9.
[2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3]黃再勝.AI大模型賦能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內在機理、現實障礙與實踐進路[J].改革與戰略,2024,40(2):1-12.
The Contemporary Connotation,Evolving Logic and Practice Approache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Ma Xueguang,Lin Zhihan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China)
Abstract: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technology-economy paradigm,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not only represent a breakthrough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but also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eep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t utilizes advanced technologies such 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enhance social productivity,and become the core driving force for promoting sustained and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follows the leading ro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inherent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ontinuously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achieve a leap in productivity;At the same time,the demand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lso driven its continuous evolution and improvement.On the path of practice,strategies such as building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with new productive forces,promoting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academia,and research,an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an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and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Key words: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traditional productive forces;technology-economy paradigm;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責任編輯:鄧衛紅 汪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