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摘要:土地作為最基本的自然資源之一,其合理利用與保護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當前,全球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對土地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耕地面積減少、土地質量下降及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凸顯,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威脅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的長遠利益。文章重點闡述新形勢下土地利用與耕地保護的優化策略,旨在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土地利用;耕地保護;優化策略
引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的糧食安全戰略”,這充分體現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十四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也強調,要堅持耕地占補平衡和永久基本農田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
在新發展階段下,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土地利用方式和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耕地保護面臨嚴峻挑戰。因此,必須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充分發揮規劃對土地利用與耕地保護的總體引領作用,以科學態度和務實舉措推進土地利用方式轉型,實現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高效節約集約用地,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強化耕地保護制度
我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已明確規定永久基本農田的劃定范圍以及特殊保護措施。根據《意見》的要求,國家進一步健全土地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將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和永久基本農田制度更加規范化、具體化納入法定范圍。
在修改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中,強化關于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耕地占補平衡的規定,完善涉農用地登記制度。此外,在下階段國家級立法工作中,適時啟動城鄉規劃法等法律的修改工作。實現重要法律對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耕地占補平衡的全面監督。同時,國家采用遙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統、大數據分析等現代技術手段,建立完善永久基本農田精細化監管制度。
2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程提升耕地質量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提高耕地質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要基于不同地區土地類型和耕作條件,科學合理劃定建設范圍。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按照保護優先、壓減替代、系統治理、注重品質的要求,制定實施方案,加大經費和技術支持力度。重點圍繞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土壤改良、農田排灌等方面進行系統性整治,打造綜合治理效果明顯、生態環境良好、耕層深厚肥沃、種植結構優化的高標準農田。此舉既能提高單產水平,也將有力增強農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實現耕地品質整體躍升。
江蘇省于2015年啟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劃定面積2982萬畝。在建設過程中,江蘇省結合本地區氣候水資源特征,重點圍繞抗旱排澇體系建設、中低產田改造、土壤測試施肥、農田設施提升等方面進行系統建設。如南京市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區100%完成了高級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田間排灌自動化,有效解決旱澇災害問題。針對部分地區土壤肥力較差的情況,江蘇還大力開展土壤測試及配套施肥措施,通過科學施肥改善土壤酸化、鹽漬化狀態,增強土壤肥力。經過8年建設,到2022年,江蘇高標準農田單產水平達到國家標準的121%,糧食產能顯著提升。實現耕地質量和產能雙豐收,為江蘇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3推進土地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高效耕地保護新機制
應建立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分級管理的耕地保護新機制。以縣域為單位,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區,實行最嚴格的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措施。縣級土地主管部門統籌規劃永久基本農田空間布局,嚴格控制范圍,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控制線。
省和國家層面則從更高角度,對全國永久基本農田實施動態監測,統籌區域布局和保護模式。此外,各地區、各部門要樹立大局意識,高度重視耕地占補平衡,減少建設占地,最大程度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嚴格執行建設用地標準,壓縮綠地率、容積率,推廣立體式復合使用,實現土地空間合理開發。
4節約集約用地最大限度減少建設用地占補耕地
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根據人口分布特點和經濟發展實際,合理優化城鎮人口規模和空間布局,避免出現建成區過度擴張、城郊連接區碎片化的情況。因地制宜實施集中連片開發,邊緣地區適當控制開發強度。同時,加快推進舊工業廠礦用地再開發利用。對污染程度較輕、地基地貌條件較好的退化工礦用地,可納人土地整治體系,建設生態宜居社區或公共服務設施。使這些閑置土地實現再利用,避免大量占用寶貴耕地。這對于節約土地資源,減少建設用地對耕地的占補壓力具有重要意義。
結束語:新形勢下,土地利用與耕地保護面臨著諸多挑戰,但同樣存在著轉型與創新的重要機遇。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強化耕地保護制度,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程以提升耕地質量,推進土地管理體制改革,以及節約集約用地等優化策略,能夠更加有效地應對這些挑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總之,土地利用與耕地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法律、技術、政策和市場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土地、珍惜耕地的良好氛圍,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保障國家的長遠利益和人民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