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風桐 丁曉燕



基金項目:丹陽市科技項目[重點研發計劃(社會發展)](編號:SSF202115)
作者簡介:馬風桐,碩士研究生,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兒科疾病的診療。
通信作者:丁曉燕,大學本科,主任醫師,研究方向:兒科疾病的診療。E-mail:1243282322@qq.com
【摘要】目的 探討健脾散外敷神闕穴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RRTI)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于丹陽市婦幼保健院接受治療的100例RRTI患兒,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50例。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對癥治療并佩戴防感散香囊,治療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健脾散外敷神闕穴治療。比較兩組患兒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T淋巴細胞亞群、血清炎癥因子水平、中醫證候積分、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兒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T淋巴細胞亞群、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CD3+T淋巴細胞百分比、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CD4+/CD8+T淋巴細胞比值、干擾素-γ(INF-γ)水平均升高,且治療組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患兒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白細胞介素-4(IL-4)
水平均降低,且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治療前,兩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兒發熱、咳嗽咳痰、鼻塞流涕、肺部啰音及咽喉充血等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患兒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健脾散外敷神闕穴治療小兒RRTI療效較好,可調節患兒機體免疫功能,改善炎癥反應,緩解臨床癥狀,加快臨床癥狀消失,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健脾散;神闕穴;小兒呼吸道感染;免疫球蛋白;T細胞亞群;炎癥因子
【中圖分類號】R7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0.0072.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0.024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repeated respiratory infections,RRTI)是指在1年內呼吸道頻繁發生感染的臨床綜合征,具有病程遷延難愈、反復發作的特點,與患兒免疫功能尚未發育完全、清除病原體能力差等因素有關,且易誘發哮喘,嚴重影響患兒健康[1]。目前,西醫治療該疾病主要采用抗生素控制病情發展,并輔以免疫調節劑增強患兒免疫力,促進康復,雖短期內效果較好,但久治難愈。中醫認為,小兒RRTI雖病位在于肺,但其根源為脾胃,病機的核心不在于邪氣的強盛,而在于正氣不足與肺脾氣虛的狀態,治療原則應為健脾益氣,以治療小兒稟受不足、氣血不充、脾胃虛弱等癥狀[2]。健脾散出自《本草綱目》,是治療脾胃不足的專方,具有益氣健脾、利水滲濕的功效[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健脾散外敷神闕穴治療小兒RRTI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于丹陽市婦幼保健院接受治療的100例RRTI患兒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50例。對照組患兒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2~12歲,平均年齡(7.24±0.23)歲,病程14~38個月,平均病程(22.38±4.48)個月;感染部位:上呼吸道感染27例,下呼吸道感染23例。治療組患兒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2~12歲,平均年齡(7.41±0.27)歲;病程16~41
個月,平均病程(23.07±4.54)個月;感染部位:上呼吸道感染26例,下呼吸道感染24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丹陽市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父母或法定監護人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兒科學》[4]中小兒RRTI的診斷標準,并經臨床檢查確診;⑵符合《中醫兒科學》[5]中脾肺氣虛證的中醫辨證標準;⑶年齡≥2歲,病程≥12個月;⑶近1個月內無免疫治療史。排除標準:⑴高敏體質者;⑵伴肺實質發育異常者;⑶伴支氣管病變者;⑷伴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者;⑸伴長期貧血或營養不良者;⑹伴肝、腎功能不全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對癥治療并佩戴防感散香囊:根據患兒實際情況進行退熱、止咳、平喘、化痰、抗病毒、抗菌、補充微量元素等對癥治療,并佩戴防感散香囊。防感散方組為蒼術、石菖蒲、白術、白芷、細辛、冰片,將上述藥材按2∶2∶2∶2∶1∶0.5的比例配置好后,研成細末,過80目篩,取藥6 g/次,置棉布袋中,晝間置于胸前天突穴上,夜間放置于枕邊,每7 d更換1次。
治療組患兒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健脾散外敷神闕穴治療:健脾散方組為枳實、萊菔子、紫蘇子、焦山楂、六神曲、連翹、陳皮、蒼術、白術各10 g,谷芽、麥芽各15 g,甘草5 g,將上述所列藥材研磨至細粉狀,加入純凈水和蜂蜜,充分攪拌直至形成膏狀混合物,將膏狀混合物壓制成直徑2 cm的圓形藥餅,貼敷于患兒的神闕穴,3~4 h/次、
1次/d。若患兒貼敷部位皮膚出現紅腫、瘙癢或灼熱感等不良反應,則立即停用,冷敷10~15 min,并涂抹溫和的抗敏或舒緩皮膚的乳液或藥膏,待不良反應消失后隔天再行貼敷。兩組患兒均持續治療2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兒空腹靜脈血 5 mL,以 3 200 r/min轉速(8 cm半徑)離心15 min,取上清液,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采用雙抗體夾心法測定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⑵T淋巴細胞亞群。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兒空腹靜脈血 5 mL,以 3 000 r/min轉速(15 cm半徑)離心10 min,采用流式細胞儀(深圳唯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202221588,型號:EasyCell 104A0)檢測CD3+、CD4+、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并計算CD4+/CD8+的比值。⑶血清炎癥因子水平。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兒空腹靜脈血 5 mL,以 3 000 r/min轉速(15 cm半徑)離心10 min,取上清液,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白細胞介素-4(IL-4)、干擾素-γ(INF-γ)水平。⑷中醫證候積分。于治療前后,參照《中醫兒科學》[5]評價兩組患兒臨床癥狀,包括體弱易感、咳嗽反復不已、倦怠乏力、納呆食少、自汗多、面色少華。滿分36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兒癥狀越嚴重。⑸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記錄兩組患兒的各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臨床癥狀包括:發熱、咳嗽咳痰、鼻塞流涕、肺部啰音、咽喉充血。⑹臨床療效。參照《中醫兒科學》[5]進行臨床療效評價,痊愈: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下降率≥95%;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下降率>70%~<95%;有效:臨床癥狀均有好轉,中醫證候積分下降率30%~70%為;無效:中醫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中醫證候積分下降率<30%。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IgG、IgA、IgM、SIgA水平均升高,且治療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CD3+、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升高,且治療組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患兒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均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IL-4水平均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患兒INF-γ水平均升高,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均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組患兒發熱、咳嗽咳痰、鼻塞流涕、肺部啰音及咽喉充血等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見表5。
2.6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患兒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6。
3 討論
現代醫學普遍認為小兒RRTI的發生,主要與遺傳、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鋅的缺乏、營養不良、免疫系統未發育成熟、病原體侵入、居住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6]。從病理角度分析,免疫功能失調與感染互為因果關系,共同加劇疾病的進程,形成惡性循環。中醫理論認為小兒臟腑嬌嫩且未發育完善,稟賦不足,導致肺脾兩虛,氣血生化乏源,而正氣不足,則衛外不固,防御能力弱,易受外邪干擾,寒溫不調而累及肺臟,導致RRTI發生;此外,因喂養不當、調護失宜,導致小兒后天脾胃運化不利,長此以往脾胃虛弱,運化失調,易反復發病[7]。故治療小兒RRTI時應益氣扶正、療虛補氣,以恢復正氣達到陰陽平衡。
滕瑞紅等[8]研究發現,疾病反復感染可對肺泡相關的免疫調節功能產生影響,導致患兒免疫功能下降。血清免疫球蛋白在機體出現炎性癥狀時,能夠與特異性抗原結合,可進一步激活相應的補體因子,發揮吞噬作用,有效清除機體內的病毒與細菌。SIgA作為呼吸道黏膜免疫中的重要抗體,能有效增強單核細胞的殺菌能力,可阻斷病毒和細菌等病原體對呼吸道黏膜的入侵,抑制炎癥反應,在上呼吸道黏膜的局部免疫防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9]。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兒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T淋巴細胞亞群百分比、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兒IgG、IgA、IgM、SIgA、CD3+T淋巴細胞百分比、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INF-γ水平均升高,且治療組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患兒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IL-4水平均降低,且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健脾散外敷神闕穴治
療能作用于RRTI患兒免疫系統,通過調節CD3+、CD4+、CD4+/CD8+表達水平促進IgG、IgA、IgM、SIgA分泌,調控機體免疫功能,減緩炎癥反應,提高機體黏膜免疫能力。分析原因為,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術所含有的白術內酯Ⅰ、白術內酯Ⅲ、白術顆粒和白術多糖,對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有重要作用[10];甘草中所含有的三萜類、黃酮類、香豆素類等成分,可有效地抗菌、抗病毒、調節免疫功能[11]。此外,貼敷神闕穴還可以通過刺激穴位調節炎癥反應和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癥引起的腫脹、充血和疼痛等癥狀[12]。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治療組患兒發熱、咳嗽咳痰、鼻塞流涕、肺部啰音及咽喉充血等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治療組患兒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健脾散外敷神闕穴聯合防感散香囊小兒RRTI療效較好。分析原因為,健脾散方中枳實有破氣消積,止咳化痰,止瀉通便之功效;萊菔子可行氣消食,清熱解毒;紫蘇子具有降氣消痰,止咳平喘的功效;焦山楂擅長健脾、消食、助運,具有行氣散瘀的效果;六神曲則具有健脾和胃,消食調中的效果;連翹可消腫散結,清熱解毒;陳皮有理氣健脾調中,燥濕化痰之功效;蒼術可祛風散寒,燥濕健脾;白術大補中氣,使氣血生化有源,升清降濁有常;谷芽可健脾消食,生津養胃;麥芽可行氣健脾、疏肝理氣;甘草可益氣養陰,調和諸藥,全方搭配合理,切中病機,共奏益衛固表、健脾益氣、宣肺止咳之功效[13]。神闕穴位于臍下中線上4寸處,在中醫理論中,神闕穴被認為與肺經密切相關,通過貼敷神闕穴可以調節肺氣機能,緩解肺部的氣機紊亂,促進肺氣的暢通和正常排出,改善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氣喘、咳痰等癥狀;天突穴主治咳嗽、咽喉腫痛、哮喘等肺系疾病,防感香囊置于此,其有效成分既可經口鼻吸入,肺開竅于鼻,又因肺朝百脈,故藥力可通過經絡的傳導直達臟腑,起到內病外治的作用[14]。
綜上所述,健脾散外敷神闕穴治療小兒RRTI療效較好,可調節患兒機體免疫功能,改善炎癥反應,緩解臨床癥狀,加快臨床癥狀消失,值得臨床應用。但由于本研究仍存在樣本量較小、未對患兒進行長期隨訪并記錄復發情況等不足,可能導致研究間存在異質性,對研究結果產生一定影響。后期應開展多中心、大樣本、長時間、多角度的研究,以期驗證健脾散外敷神闕穴治療小兒RRTI的療效和預后效果。
參考文獻
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過敏學組,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風濕免疫學組,等.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臨床診療路徑(2022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22, 37(3): 161-168.
王開梅,林志雄,胡祥英,等.金屏湯加減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療效及對免疫能力的調節作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20, 30(23): 3602-3606.
李輝珍,曾美月.宣肺固表中藥配合推拿法治療小兒反復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21, 42(4): 287-289.
王衛平,孫錕,常立文.兒科學[M].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 23-27.
馬融.中醫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6: 177-183.
ZHANG W,HUANG J,LIU H,et al.Whether immunostimulants are effective in susceptible children suffering from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 modeling analysis based on literature aggregate data[J].J Clin Pharmacol, 2022, 62(2): 245-253.
劉華.健脾益肺膏方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肺脾兩虛、衛表不固證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021, 32(2): 274-276.
滕瑞紅,付麗,柳俊芳,等.三伏貼聯合黃芪穴位注射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炎性機制研究[J].河北醫藥, 2019, 41(2): 211-214.
田利軍,柳慶明,唐樂,等.毫針點刺治療急性支氣管炎患兒療效及對唾液SIgA含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1, 30(35): 3905-3908, 3915.
左軍,張金龍,胡曉陽.白術化學成分及現代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1, 23(10): 6-9.
鄧桃妹,彭燦,彭代銀,等.甘草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及質量標志物的探討[J].中國中藥雜志, 2021, 46(11): 2660-2676.
李敏,曾佩靈,吳雪梅,等.基于數據挖掘分析穴位貼敷療法防治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選穴規律[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1, 38(7): 1412-1416.
鐘贛生.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6: 102, 182, 221, 224, 238, 239, 240, 241, 322, 373, 376.
宋辰斐,薛征,吳淑艷,等.《藥物香佩療法預防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治未病實踐指南》香佩藥物的德爾菲法結果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7, 32(1): 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