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 顧陳長 張家佳



作者簡介:周亮,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骨科疾病的針灸治療。
【摘要】目的 研究毫火針聯合溫針灸在風寒濕痹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于常德職業技術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接收治療的120例風寒濕痹型KOA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分為常規組和聯合組,各60例。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西藥治療,聯合組患者在常規組基礎上進行毫火針聯合溫針灸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WOMAC)指數、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HSS)評分、血清炎癥因子指標[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結果 聯合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常規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均
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WOMAC指數及CRP、TNF-α、IL-6水平均降低,且聯合組均低于常規組(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HSS評分均升高,且聯合組高于常規組(均P<0.05)。結論 常規西藥聯合毫火針、溫針灸治療風寒濕痹型KOA患者效果較好,可降低患者關節炎癥反應程度,提高膝關節功能,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毫火針;溫針灸;風寒濕痹;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膝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 R2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0.0082.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0.027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由膝關節退行性改變、膝關節勞損、關節炎癥、不良環境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引發,是一種以骨質破壞、功能障礙等為主要病理特征的臨床常見骨科疾病[1]。目前,西醫針對KOA的治療以使用關節潤滑劑、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等綜合治療為主,雖能起到改善癥狀、縮短病程的作用,但復發率較高,整體效果不甚理想。因此,需尋找其他更好的治療方法,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毫火針是將溫熱的針頭針刺刺激穴位,以達到疏通經絡、舒筋散寒的效果;溫針灸則通過燃燒艾草直接熱敷患部,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寒濕?;谥嗅t“循經取穴”“腧穴傳導”理論,有研究發現,刺激特定穴位可實現疏通經氣、調節臟腑之效[2]。風寒濕痹型為KOA的主要證型之一,基于此,本研究探討毫火針聯合溫針灸應用于風寒濕痹型KOA中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于常德職業技術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接受治療的120例風寒濕痹型KOA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分為常規組和聯合組,各60例。常規組患者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52~62歲,平均年齡(57.35±3.15)歲;病程3~8年,平均病程(5.15±1.12)個月。聯合組患者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54~63歲,平均年齡(58.22±3.04)歲;病程3~7年,平均病程(5.19±1.0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常德職業技術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西醫符合《骨科學》[3]中KOA的診斷標準,且經臨床檢查確診;⑵中醫符合風寒濕痹型相關辨證標準[4];⑶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⑴合并痛風性、類風濕性膝關節炎者;⑵合并患側膝關節手術史者;⑶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
1.2 治療方法 常規組患者行常規西藥治療:⑴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患側膝關節,對穿刺部位局部皮膚組織進行消毒和局部麻醉,后行關節腔穿刺并注射玻璃酸鈉(上海景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159,規格:25 mg∶2.5 mL), 2 mL/次、 1次/周。⑵口服塞來昔布片(江蘇正大清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414,規格:0.2 g×12粒), 1粒/次、 2次/d。聯合組患者在常規組基礎上開展毫火針聯合溫針灸治療:⑴選取患者患側內膝眼、外膝眼、足三里、鶴頂穴、梁丘穴、氣海穴、關元穴為主穴,行常規消毒。將毫針(0.32 mm×0.38 mm)于酒精燈上燒紅后迅速刺入相應穴位,深度0.2~0.5 cm,隨即將針迅速拔出,予以消毒棉球按壓, 3次/周。⑵選取患者患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足三里穴、血海穴、梁丘穴、犢鼻穴為主穴,行常規消毒。采用毫針快速進針,得氣后于針柄上套2 cm艾柱,點燃并留針20 min,3次/周。
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后,觀察并評估患者恢復情況。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包括1級(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畸形等主要癥狀不再出現或基本消失,實驗室血生化指標恢復至正常范圍內,關節活動度不受限)、2級(臨床主要癥狀改善效果顯著,實驗室血生化指標基本正常,關節活動度輕微受限)、 3級(臨床主要癥狀緩解,實驗室血生化指標好轉,關節活動度好轉但受限)、 4級(臨床主要癥狀無變化,或出現加重趨勢,實驗室血生化指標及關節活動度無好轉)[5]。治療總有效率=
[(1級+2級+3級)例數/總例數]×100%。⑵骨性關節炎指數和膝關節功能。于治療前及治療后,采用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WOMAC)指數[6]評價患者關節炎程度,滿分96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骨性關節炎病情越重;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HSS)評分[7]評估患者膝關節功能,滿分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膝關節功能越好。⑶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水平。于治療前及治療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轉速(15 cm半徑)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指標,包括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行χ2 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用(x)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聯合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常規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WOMAC指數及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WOMAC指數及HS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WOMAC指數均降低,且聯合組低于常規組;兩組患者HSS 評分均升高,且聯合組高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CRP、TNF-α、IL-6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RP、TNF-α、IL-6水平均降低,且聯合組均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3 討論
KOA常規西藥治療中,玻璃酸鈉注射液含關節滑液,經關節腔內注射后可于關節內形成一層保護層, 起到減輕關節內部摩擦、腫脹、疼痛等作用;塞來昔布片為非甾體抗炎藥,可起到抗炎、鎮痛作用,但長期臨床實踐發現,單純西藥治療效果不佳,患者病情易反復發作、遷延難愈。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標本兼治,即在明確患者中醫證型的基礎上,根據相應的證型給出具體的治療方案,并在改善表面病征的同時從根本上切斷病源,達到治愈疾病的效果。中醫將KOA歸于“痹病”“膝痹”范疇,風寒濕痹型KOA的主要病機在于陽氣不足、筋骨失養、氣滯血瘀、風寒濕邪侵襲致氣血阻滯不通、營衛不固,進而引發骨痹,治則溫通筋脈、舒筋活絡、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常規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治療后,兩組患者WOMAC指數及CRP、TNF-α、IL-6水平均降低,且聯合組均低于常規組;兩組患者HSS 評分均升高,且聯合組高于常規組,提示聯合治療方案能夠有效減少炎癥反應發生,改善關節血液循環,減輕疼痛癥狀,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膝關節功能。分析原因為,毫火針與溫針灸聯合使用可發揮協同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炎癥程度,提高關節的靈活度。針灸通過對相應穴位的刺激,可改善因各種原因導致的臟腑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或淤滯不行[8]。其中,毫火針借“火”之力而取得治療效果,不僅可激發經氣,還溫經通絡、祛風散寒,經腧穴將熱力直接導入人體,可引出外邪,將痹阻于經絡的寒濕之邪驅除于外,具有刺激強、起效快、療效好的優勢,起到快速“治標”作用[9]。毫火針療法利用精細的針刺技術,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熱點,并長時間持續刺激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關節組織修復[10-11]。溫針灸則通過溫熱的針刺和灸熱療法刺激穴位,以緩解關節疼痛和腫脹。毫火針聯合溫針灸治療共奏溫通筋脈、舒筋活絡、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之效。同時,聯合針灸的應用可有效地緩解炎癥反應,減輕疼痛感,通過刺激腔隙感受器和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炎癥因子的釋放,從而緩解疼痛[12]。因此,KOA患者在毫火針、溫針灸的聯合治療下可更好地改善關節炎癥狀。
綜上所述,常規西藥聯合毫火針、溫針灸治療風寒濕痹型KOA患者臨床療效較好,可減輕患者關節炎癥反應程度,提高膝關節功能,值得臨床應用。但本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少等不足,仍需要擴大樣本量、多中心臨床研究來驗證結果的可靠性。且針對毫火針聯合溫針灸治療的具體操作方法和療程等方面,還需進一步的探索和優化,以期為臨床提供有關毫火針和溫針灸聯合治療風寒濕痹型KOA的臨床療效及其機制的具體信息。這將為該病患者提供一種安全、有效且可持續的治療方案,并為中醫針灸在骨關節疾病中的應用開辟新的研究和臨床領域。
參考文獻
董亞煒,李述文,賈雁,等.《中國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21版)》中醫藥相關內容解讀[J].世界中醫藥, 2023, 18(16): 2377-2381.
吳瑞蘭.督灸聯合溫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陽虛寒凝證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 2024, 40(4): 740-742.
陳安民,田偉.骨科學[M].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4: 56-57.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關節外科學組.中國骨關節炎疼痛管理臨床實踐指南(2020年版)[J].中華骨科雜志, 2020, 40(8): 469-476.
王虎,陳順喜,陳益丹.溫針灸配合中藥外敷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對炎癥反應及膝關節功能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 2022, 40(7): 63-66.
BELLAMY N, BUCHANAN W W, GOLDSMITH C H,et al. Validation study of WOMAC: A health status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clinically important patient relevant outcomes to antirheumatic drug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 or knee[J]. J Rheumatol, 1988, 15(12): 1833-1840.
INSALL J N, RANAWAT C S, AGLIETTI P,et al. A comparison of four models of total knee-replacement prostheses[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76, 58(6): 754-765.
陳丹,王成,邢海輝.火針密刺法聯合身痛逐瘀湯對風痰瘀絡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成藥, 2024, 46(3): 826-830.
付淵博,陳俊偉,李彬,等.火針治療輕中度膝骨關節炎及對相關血清炎性細胞因子的影響[J].中國針灸, 2021, 41(5): 493-497.
彭萍華,溫針灸結合毫火針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效果[J].醫療裝備, 2023, 36(5): 76-78.
王洪國.毫火針結合中藥熱敷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 2023, 39(2): 34-35.
劉澤秋,李鵬程,陳穎.毫火針半刺法治療急性期寒濕痹阻型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 40(7): 1692-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