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敏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中國精神的根本內核,它根植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中國古代文學便是其中歷久彌新的最鮮活的組成部分。因此,“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對于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價值理念及精神的培養不僅具有先天優勢,更是責無旁貸。在新文科建設全面啟動的新階段,“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應以文學屬性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以文化屬性彰顯課程思政的本質屬性,在此基礎上努力探索靈活多樣的課程思政實踐方式,將思政育人貫穿人才培養體系,注重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使命擔當,進而營造社會新風尚,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
關鍵詞:文化自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文學屬性;文化屬性;實踐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674-3210(2024)03-0109-06
引 言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開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并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充分肯定了思政育人的重要性,并且重申文化自信是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基礎上的實踐總結。2020年5月,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其中再次強調要引導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也再次表明,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是“基于新時代中國發展現實而提出的全新課題”。
事實上,文化自信是一種穩定而理性的文化心態,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信心保障,并為人民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提供方向指引。因此可以說,文化自信是中國精神的根本內核,它根植于中國歷經數千年深厚積淀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而中國古代文學即是其中歷久彌新的最鮮活的組成部分,弘揚文化自信,即是對經典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但是,如何繼承傳統并在傳承中開拓創新,這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所遭遇的新挑戰,更是文化自信理念下對“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如何貫徹課程思政提出的新要求。在新文科建設全面啟動的新階段,“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對于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價值理念及精神的培養不僅具有先天優勢,更是責無旁貸。基于此,本文主要從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課程思政的本質屬性、課程思政的實踐方式三個方面,探討如何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貫徹課程思政,以充分發揮“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在鑄魂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以文學屬性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核心內容是文學,文學屬性是其根本屬性,但從落實課程思政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文學”蘊含著豐沛的人文精神,是思政育人的重要載體。因此,任課教師要在通過系統講解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脈絡、提升文學修養和審美情趣的同時,深入挖掘其中蘊藏的思政元素,注重在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并最終實現綜合素養的提高。
中國古代文學縱跨數千年,從古代神話所蘊含的民族精神、《詩經》所表現出的風雅精神,到屈原的忠君愛國、杜甫的憂生之嗟,再到岳飛、辛棄疾詩詞中的壯志難酬,等等。這種憂患意識、厚生愛民意識、強烈的政治意識與道德意識、密切關注社會現實的熱情、卓越的人格力量以及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學中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因此,中國古代文學從萌生到發展,盡管時代背景不同、文體不同,文化思潮與作家心態有別,但積淀在作品中的深沉、厚重的人文精神亙古未變。在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中,一代代學子在這些文學經典的熏陶與滋養下備受啟發和鼓舞,不但自身的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得到了顯著提高,而且政治認同與家國情懷也實現了進一步提升。
自《詩經》時代起,青年男女對愛情的追求就展現出熱烈、誠摯、純真、堅韌的品格,并期待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些至真至美、淳樸真率的婚戀作品,是“中國式經典愛情”的濫觴,確立了君子淑女、專一執著、琴瑟和鳴的愛情觀和婚姻觀,進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而《陌上桑》《孔雀東南飛》《西廂記》《紅樓夢》等文學經典,也展現了年輕一代愛戀情愁的心路歷程。他們向往并尋求真摯、平等、彼此愛重的感情,因此,無論是課堂講解,還是課后閱讀,這些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愛情經典,都易于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獲得精神的升華,同時也能夠為我們提供可資借鑒的婚戀范本,指導當代大學生建立端正純潔的擇偶觀和健康正確的婚戀觀。
中國古典文學樣式繁多,無論是詩、詞、文、還是小說、戲曲,都始終關注現實,積淀著深厚的理性精神,展現了廣闊而豐富的社會圖景。上古神話中的“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后羿射日”等,都反映了遠古先民的智慧、膽略以及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陸游面對痛失半壁、偏安江南的現實,發出“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的慨嘆,乃至“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夢中仍不忘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甚至于臨死仍不忘囑咐兒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三國演義》寄寓著傳統儒家以“忠義”為核心的倫理道德規范,崇尚“仁政”“明君”;《水滸傳》傳遞著“仗義為仁,扶危濟困”的價值理念;《西游記》洋溢著反抗邪惡勢力、不向命運屈服、不怨天尤人的進取精神;“三言”“二拍”表明商人已作為一個新興階層崛起,他們重利也不背棄義,呈現出一種新的義利觀;《桃花扇》在“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下層人物李香君、柳敬亭等人身上體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因此,“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思政教學要在注重課程的文學屬性的同時,通過深蘊其中的思政元素的涓滴匯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歷史觀和文化觀,進而為營造新的社會風尚、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以文化屬性彰顯課程思政的本質屬性
“文化屬性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無可厚非,是與生俱來的”,文化屬性也必然成為“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的本質屬性。事實上,“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它是“一個多面體,在不同的側面,它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價值”。因此,只有充分發揮“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文化屬性,在實際教學中“立足完整的人”,“才能真正實現‘入腦入心的教育效果”;只有“以人為本,追求和實現人格的完善”,才能實現教育的根本目標。而完善的人格則需要具備德行、修養與志向三方面,即立德、修身、志存高遠。
首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精神血脈相連,更與高校思政教育的內涵相融共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古語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首當“修身”,“修身”當以德育為本。而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務就在于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四書”中的《大學》就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視為“大學之道”,它是古代文人士子求學立身的指導性綱領。具體言之,又分為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端正態度、嚴肅對待到感知外物、探究道理,從修身養性到兼濟天下,闡明了一條儒家知識分子從問學、慎思到指導實踐的漸進之路,這一觀點歷時千年依然充滿前瞻性。“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具有“豐富的德育內容,有利于從作品學習遷移到學生的品德培養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使一切有益的知識和文化入腦入心,沉淀在我們的血液里”,融匯在我們的行為中,“做到修身慎行,懷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因此在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指導意義。
其次,“養吾浩然之氣”。這是孟子“養氣說”的實質。習近平總書記說:“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即充斥寰宇、氣壯山河、至大至剛的正氣,它頂立天地,橫貫日月。它是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擔當,更是文天祥《正氣歌》中的凜然大義。這種“浩然之氣”高古悲壯,氣勢充沛,深深根植于中國古典文學的氣脈中,進而熔鑄進中華民族的血脈里。像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龔自珍的《己亥雜詩》等,諸多文學作品都是家國情懷、民族氣節、倫理道德等民族精神內涵的經典闡釋與凝聚。它不斷激勵著無數文人志士勇往直前,無懼無畏,更鞭策著當代大學生牢記自己的職責與使命,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嚴格自律,踔厲奮發。
最后,“志存高遠”。明代心學大師王守仁有言:“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反之,要實現理想抱負,就必須堅定目標,不忘初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讀書的重要性,認同王國維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的三種境界,主張學習各種文史知識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為開闊,認識能力和精神境界大為提高”,“在愛讀書、勤讀書、讀好書、善讀書中提高思想水平、解決實際問題、實現自我超越”。正是在經典文學、民族精神的感召下,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憂思,周恩來樹立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鴻鵠之志,雷鋒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所以,當代大學生要樹立崇高理想,志存高遠,穩健前行。這不僅可以預防部分學生“因價值觀缺失而導致的‘空心病”,還有利于“學生永葆青春活力和昂揚斗志,砥礪奮進、勇于擔當”,為實現中國夢夯實人才根基。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包蘊著育人鑄魂的豐富資源,為培養學生的素質與品德,不斷完善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構建健康、正確的“三觀”,使之“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能夠站穩政治立場、保持清醒頭腦,以及能夠快速適應不斷迭代、不斷創新”的工作環境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養料與信念支撐。
三、探索靈活多樣的課程思政實踐方式
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這就需要學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以此來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進而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任課教師需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拓展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從而“提高課程思政內涵融入課堂教學的水平”,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探索了如下課程思政實踐方式。
一是采取“講授+傾聽+思考+對話”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如講授《牡丹亭》時,首先引導學生思考:杜麗娘作為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卻緣何為情而死,又為情死而復生?進而讓學生帶著上述疑問去探索湯顯祖“至情”思想觀念的成因,以此指向其業師羅汝芳和友人李贄。通過循循善誘的啟發,學生就不難理解杜麗娘在陳最良講解《關雎》后的洲渚之嘆,也能感知她在“游園”時面對春意盎然的后花園,發出“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的滿腹幽怨。“情”的萌生與覺醒就是這樣自然而然,這是晚明涌動的個性解放思潮的文學呈現。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老師探討,體會作品激情馳騁、辭采華麗的浪漫風格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牡丹亭》以情反理,反對處于正統地位的程朱理學,崇尚個性解放,提倡人的自由權利和情感價值,認識到這在16世紀末的中國具有特殊的文化警示意義。
二是發揮多重載體的課程思政育人效能。如講授楚辭《天問》時,先讓學生進行文本閱讀,隨后聽配樂誦讀,加強直觀印象,進而概述屈原通過172問,對時代阻隔、史實冥昧、風俗殊異的自然和歷史傳統提出大膽的懷疑,由天地之形成,到人事之興衰,最后歸結到楚國的現實政治,突出屈原的煢然孑立、上下求索以及對楚國深摯的愛。然后播放“神舟一號”宇宙飛船發射成功的視頻,通過影像的敘事方式,使學生清晰、直觀甚至是震撼地感受中國航天人克服層層險阻、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真切地感知中國力量、中國科技的偉大。從屈原對宇宙的探問,到航天人的刻苦攻堅,展現中國精神的悠遠綿長、亙古不變,以此激發學生的自豪感,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之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發和感染,最終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
三是通過任務驅動、內外聯動進行課程思政教學,促使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如講解唐詩,主要讓學生自行觀看《長安三萬里》,梳理高適的出塞經歷,以及與李白、杜甫的相會和同游,欣賞“盛唐氣象”的典型代表——李白的“神來、氣來、情來”的灑脫飄逸,感受鮮花著錦的盛唐的千姿百態。而在影片之外則需學生進一步探究,三人盛游,為何僅有杜甫詩中反復提及。學生以分工協作、小組討論的形式來分析表象之外的深層動因,條理清晰地形成文字表述,指出這與當時的政治生態及高適、李白的人生抉擇有緊密關聯。再如講解杜甫時,讓學生查找他在安史之亂時的創作,體察國破家亡下的動蕩不安、民不聊生,以及在跌宕的歷史洪流中,文人士子的命運與人生走向。在課堂講解與課外實踐的內外聯動下,一個豐富的、多元的、立體的唐朝,便可以通過散點透視的方式在學生面前徐徐展開。
結 語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而文化自信就是中國精神、國力強盛的綜合反映,它是一個民族、國家以及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中國古代文學“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深刻而鮮明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心理圖式。傳承經典,弦歌不輟,是中華民族永葆文化自信的根基,是指引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它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因此,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傳統文化崛起的大背景下,積極踐行國家倡導的課程思政這一教育理念,需要我們重新舉起中國傳統文學經典的旗幟,獲得文學再出發的前行力量,并且堅信通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教學,我們完全能夠“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課程思政建設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從而為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添磚加瓦。
Several Thought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Under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Confidence”
ZHOU Hui-min
(School of Literatur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China)
Abstract: Cultural confidence is the fundamental core of Chinese spirit. It roots in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most vibrant and enduring components. Therefore, the cours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not only has inherent advantages in cultiv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s, and spiri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has an indispensable responsibility. In the new stage of the comprehensive launch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hould take literary attributes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highlight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cultural attributes. Based on thi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explore flexible and diverse practical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focus on integrating value shaping,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enhanc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mission, and create a new social trend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terary attributes; cultural attributes; practical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