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 劉智慧 李璐陽 王鵑



摘 要:本文以“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為例,結合SECI理論,從知識轉化和“場域”情境轉變的角度,將教學內容分解成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將課堂教學過程分為“S、E、C、I”四個環節,并以鄉土地理資源支撐課堂教學情境創設,融合于各教學環節之中,理論引領與資源支持相結合,促進知識的組織、傳遞、吸收,以期為地理課堂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SECI理論;鄉土地理課程資源;課堂教學;“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4)07-0031-07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創新課堂教學模式[1]。地理課堂教學作為知識與情境相結合的產物,從知識生成和情境創設角度入手,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落實對地理人才的培養。SECI理論是知識傳遞、轉化和創造的理論,利于學生通過知識共享和集體智慧不斷生成新的知識[2]。鄉土地理課程資源是促進學生緊密聯系現實社會和生活實際的關鍵,對于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和情感的作用顯著[3]。因此,把SECI理論作為課堂知識轉化的指導理論,輔以鄉土地理課程資源作為情境創設支持,將兩者緊密結合,可共同服務于地理課堂教學。本文以“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一課為例,結合SECI理論和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進行教學設計,以期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增強地理課堂教學的新穎性和趣味性,促進知識傳遞。
一、SECI理論與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融合
1.SECI理論與地理教學
SECI理論是關于知識管理的重要理論模型,由日本學者Nonaka于1995年首次提出,主要體現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間相互轉化,呈螺旋上升的動態過程[4-5]。該過程包括: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顯化(Externalization)、結合化(Combination)和內隱化(Internalization)四種模式,并且依次對應著創發場、對話場、系統場、實踐場四種場類型[6](圖1)。
SECI理論對于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施具有一定理論指導意義,在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角度深度融合SECI理論模式,可以增強課堂教學內容中知識的邏輯關聯性及教學過程的層次性。一方面,教師與學生之間實現知識的生成與轉化是地理課堂的主要任務,而地理知識的顯性和隱性特征可與SECI理論的知識轉化模式相契合;另一方面,教學過程由多個教學環節組成,并且環環相連、井然有序,可依據SECI理論中四種“場”類型的特點將課堂教學過程劃分為四個環節。
2.SECI理論與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在地理教學中的融合
鄉土是學生學習、生活、成長和依戀的地方[7],而鄉土地理則是學生身邊的地理知識,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8]。將某區域的鄉土地理素材依據課標和教材要求進行開發和加工后,便可使其成為能夠服務于日常地理教學活動的鄉土地理課程資源[9]。隨著時代的發展,“以教材講教材”的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需求。為了更好地拓寬學生視野、增添地理課堂教學情境的趣味性,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鄉土案例、素材融入地理教學逐漸成為眾多地理教師首選的教學模式。
將鄉土地理資源應用于地理課堂的教學設計中,可參考SECI模型關于知識和場域轉化的理論,實現資源與知識的融合以及資源向知識的轉化(圖2)。其中,地理知識的轉化和“場”的變換是依靠教師和學生的相互作用來推動的,而教師和學生又是地理資源使用的主體,因此,優質且有效的鄉土地理資源的應用可幫助學生高效完成顯性、隱性知識間的轉化及課堂情境的變換,使學生能夠在一定情境中借助鄉土地理資源完成自身知識體系的構建。
二、SECI理論下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教學應用路徑
1.結合課例背景,篩選鄉土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課例背景包括該課例所對應的課程標準、知識內容、學生學情三方面。首先,解析課標。了解該課例的主要知識點,知識點的顯隱性特征及各知識點間的相互關聯性,把握知識講解的深度;其次,分析學情。掌握學生認知基礎、能力基礎,基于學生最近發展區選取合適的鄉土地理資源融入課堂。課例背景的分析,有利于界定鄉土地理資源素材的利用類型及范圍,篩選出對知識內容講解有支撐、補充作用的素材,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促進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轉化。
2.設置教學目標,整合鄉土資源,明確教學方式
目標是向導,資源是輔助。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選擇和利用上要緊扣教學目標,以教學目標為導線,將適用于本課知識內容的鄉土地理資源進行有效連接與整合。在以SECI理論為引導、鄉土地理資源為支持的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應分解為四個方面,以適應教學的四個環節。以每一環節的教學目標為向度,進一步整合民風民俗、地域景觀、地理環境等鄉土地理資源,以視頻、圖片展示或小組合作探究等合適的教學方式將其呈現。
3.融合SECI理論,挖掘資源內涵,充實教學過程
結合SECI理論,明確“場”的變化決定教學過程的四個環節,“知識”的轉化決定教學資源的適用性。因此,教學環節一側重“感受”,將鄉土文化、風俗、情懷、精神等隱性知識通過視頻、圖片等直觀展現方式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內心情感,使其轉化成學生的隱性知識;教學環節二側重“探究”,將景觀特征、環境要素特征等具體鄉土素材通過文字描述、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以師生交互過程引導學生從隱性知識中凝練地理問題、闡釋地理原理;教學環節三側重“總結”,將探究所得的地理原理(顯性知識)進行梳理,并形成一般規律(顯性知識),以思維導圖、知識結構圖等形式表現;教學環節四側重“應用”,將總結的一般規律遷移到新的鄉土案例資源中,進一步鞏固本課顯性知識,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情懷素養(隱性知識)的形成。
4.基于理論模式,評析資源利用效果,制定教學評價
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評價是獲得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方式。基于SECI理論,結合鄉土地理資源利用效果,可針對每個主要的教學環節開展相應評價。教學環節一,重點考慮學生的活躍度,調動感官體驗的興奮度;教學環節二,要充分考慮學生小組合作情況,對其開展自評、互評;教學環節三,以教師分析講解為主,評價時應納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教學環節四,以情感升華、知識遷移為主,評價重點在于關注學生對新知識的應用情況。
三、基于SECI理論的鄉土地理課程資源教學應用案例設計
1.教學背景分析
(1)課標分析
課程標準針對本課例的內容要求為“結合實例,說明地域文化在城鄉景觀上的體現”。即要求學生能夠準確說出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地域文化在城鄉景觀中的民居特色、城市格局、建筑風格上的體現,最終明晰地域文化與現代城鄉景觀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為此,教師可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鄉土地理資源素材,如具有地方特色的風俗習慣、飲食服飾、建筑風格等實例,引導學生對其地理位置、功能分區、未來發展等要素進行分析探究。進而實現“地域文化、鄉土情懷”等隱性知識向具體化的顯性地理原理與發展演化機制的轉化,以降低學習難度、增添學習趣味。
(2)學情分析
一方面,此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發展趨于成熟,思維模式也逐漸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利于學生對抽象的“地域文化”內涵進行自我理解;另一方面,學生具有一定認知基礎,明白不同的地域所呈現的文化特點有所差異,特別是通過“城鄉空間結構”內容的學習,加強了學生對城鄉內部空間結構影響因素的認識,為學生進一步了解城鄉景觀奠定基礎。但學生對于“地域文化”形成背后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的邏輯推理能力有待加強,缺乏“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地理思維模式。
(3)內容分析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區長期形成的生產生活、社會制度組織、精神活動體現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本節重點關注人們在物質文化方面最易觀察和感受到的“城鄉景觀”。為此,結合課標及教材,梳理出本節課堂教學主要內容及其知識顯性和隱性特征表現,其知識結構關聯如圖3所示。
2.教學目標設置
根據課標要求、課題內容及學生學情,以提高地理核心素養為根本目的,對應四個教學環節,設置相應教學目標(表1)。
3.鄉土地理資源核心問題挖掘
基于SECI理論,將選擇的鄉土地理資源進行劃分,合理應用于四個教學環節中。每個教學環節中應用到的鄉土地理資源都應對應其核心問題,使整個教學過程形成完整的問題鏈,進而在問題指引下,解析鄉土地理資源所蘊含的地理原理。四個教學環節之間層層遞進、相互作用,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
4.教學過程設計
(1)環節S——創發場中展歌舞,感悟地域文化
環節S——創發場中展歌舞,感悟地域文化如表2所示。
(2)環節E——對話場中探特征,對比地域文化
環節E——對話場中探特征,對比地域文化如表3所示。
(3)環節C——系統場中述差異,歸納城鄉景觀
環節C——系統場中述差異,歸納城鄉景觀如表4所示。
(4)環節I——實踐場中助應用,文化傳承與保護
環節I——實踐場中助應用,文化傳承與保護如表5所示。
5.教學效果評價
圍繞“學生中心”原則,針對該課例四個教學環節,結合SECI理論和鄉土地理資源兩個視角,設置教學效果評價指標(圖8)。
四、結語
鄉土地理旨在研究本地區的地理環境及人民經濟和文化活動的地理分布,并闡明二者之間的聯系。鄉土地理資源以其隱性知識元素凸顯顯性知識,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等多個隱性地理元素有機融合,使學生全面了解鄉土地理,能有力地將課本顯性知識與實踐活動、隱性地理元素相聯系,有效厚植學生的鄉土情懷,深化思政教育。因此,以SECI理論為引導,以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為支撐,針對“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一課整合民族舞蹈、建筑、飲食等資源,依托三寶彝族鄉整鄉搬遷案例設計教學內容,實現了將課例中的地理知識和鄉土地理資源的有效結合。另外,進一步運用SECI理論將地理知識與鄉土地理資源串聯,有針對性地構建教學情境,形成四個教學環節,產生了教學環節間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教學效應。由此可見,將SECI理論運用于地理教學,有利于充實教學內容,促進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塑造學生品格,將學生素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增強地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供了教學設計范例。
參考文獻:
[1] 余麗紅.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全國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研討會暨《中國教育學刊》2010年度工作會議綜述[J].中國教育學刊,2010(11):91-92.
[2] 鄭守德.SECI模型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啟示[J].地理教學,2012(20):22-23.
[3] 陳明,孟勇.基于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教學案例設計——以“淮河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為例[J].地理教育,2023(1):28-32.
[4] 楊慧慧.知識供應鏈中的知識創新機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4):245-247,239.
[5] 丁超,王運武.智慧學習空間:從知識共享到知識創造[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8):38-44.
[6] 張思明. 基于SECI模型的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7] 孟勇.基于鄉土素材的地理課堂教學特色探析——以“豫風楚韻的信陽旅游業”為例[J].地理教育,2021(5):48-50.
[8] 葉玲燕.鄉土地理納入地理課程資源初探[J].地理教育,2010(4):51-52.
[9] 劉明飛.巧用鄉土資源,激活初中地理課堂[J].地理教學,2012(24):47-49.
[10] 李璐陽,周忠發,劉智慧,等.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教學實踐探索——以“貴州省三寶彝族鄉易地扶貧整鄉搬遷”為例[J].地理教育,2023(12):13-18.
通信作者: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