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春艷 張麗 楊紅
摘 要:全面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對于推動文化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譜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發展基礎扎實,學術成果豐碩,發展前景大有可為。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時代要求,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還存在學科體系設置匹配、布局平衡待優化,學術體系原創水平、支撐發展力度待提升,話語體系“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境地未扭轉,科研組織管理平臺協同創新體制機制需完善等問題,亟須研究解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服務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為導向、以強化有組織科研為抓手、以提升傳播力影響力為重點、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全面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是高校發揮文化傳承創新重要職能,為民族復興培根鑄魂、凝心聚力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 D601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4)006-0028-014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4.006.002
立足新的時空坐標,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理論創新也是為了更好堅守這個魂和根”[1]。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2],一系列重要論斷和戰略布局為推動新時代文化建設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南和行動遵循。當今正處于世界變局與民族復興關鍵時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實踐創新,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提供了宏大的敘事背景,拓展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議題。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亟須解決的共同問題,我國深化改革發展進程中的復雜考題,西方理論解讀中國實踐時屢屢出現理論失靈的狀況,迫切需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在把握國家和人類社會發展趨勢、構建新發展格局規律性認識、突破東西方思想交流中“沖擊—回應”模式困局[3]等方面,提出全面系統的科學理念和有效對策,重塑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與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一、問題提出與學界研究進展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召開,首次正式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這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時代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標志著我們黨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提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4]。文明的延續、文化的傳承、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發展。
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創造了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構建了中國獨特的文化根基,形成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獨有的發展歷程。中國的傳統文化注重“經世致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均沒有學術概念上的明確界定和區分。直到20世紀以來,我國學界吸收借鑒國外關于科學分類的思想,開始推進中國學術的分科發展,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對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哲學認識并不統一。比如,“1920年12月1日,張君勱表示:‘凡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應訪求其主持新說之巨子而羅致之于東方,他認為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應并列處于同等重要地位;1942年毛澤東指出:‘自從有階級的社會存在以來,世界上的知識只有兩門,一門叫做生產斗爭知識,一門叫做階級斗爭知識。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就是這兩門知識的結晶,哲學則是關于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他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并列起來,而哲學處于更高層次。1949年,周恩來指出:‘科學,包括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兩方面,則是將哲學納入到社會科學的概念之中”[5]。直到1955年,經過反復討論,中國科學院成立了物理學數學化學部、生物學地學部、技術科學部、哲學社會科學部在內的四個學部[6],“哲學社會科學”概念在中國學界正式形成,除自然科學之外的其他學科知識均納入了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范疇。
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部分,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其創新發展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共融共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并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并指出:“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于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保?]將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放在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鮮明提出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7]的重大論斷和戰略任務。2017年,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發出了“繁榮中國學術,發展中國理論,傳播中國思想”的號召,“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表明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時代使命、戰略地位認識更加深入,用中國理論、中國學術解讀中國實踐的要求更為明確。2018年,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成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管理更加全程化、深入化、立體化。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和中國非洲研究院成立發來賀信,進一步指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遵循。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的重要力量”,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8],明確將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2],明確了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的戰略要求和使命任務。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講話,深入闡釋了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進一步提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重要論斷”[9],推進文化傳承發展、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必將成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內容。
從“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到“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不僅僅是名稱上的變化,更體現出了黨對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定位更加清晰、認識更加深入,蘊藏著深厚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也推動了學界圍繞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的研究和討論日益熱烈,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
一是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作用發揮。林晨圍繞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需求側和供給側兩方面指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能在意識形態上引領社會風尚,能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重大命題、重要論述、重要概念研究走向深入,為服務經濟主戰場提供理論支持[10]。徐光春指出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面臨的“五個面對、五個迫切需要”當務之急,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時代課題[11]。吳曉明認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擺脫了‘學徒狀態并具有‘自我主張的學術”[12]。劉德中等學者強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要探索和回答社會發展階段與社會主義普遍性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其中重要任務就是深入概括和提煉中國道路的普遍性內涵,在強化國際視野方面要善于提煉具有世界意義的標識性話語和概念[13]。此外,許悅圍繞高校智庫服務政府決策方面研究指出,高校智庫是推動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重要力量,在與政府的雙向嵌入中提升高校智庫資政成果質量,從而達成智庫成果與政府決策的內在契合與耦合共進[14]。對此,學者們基本達成共識,認為新時代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應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二是關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體系建設。學者們圍繞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及三者關系展開研究,張政文研究指出,科學把握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邏輯關系,首先要把握好“三大體系”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邏輯關系[15]。第一,學科體系是基礎,如林晨以國民經濟學為切入口,深入討論了“以學科體系建設支撐政策工具體系建設,服務經濟主戰場”[10];張政文認為“學科體系是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基本依托,學科的性質和任務規定并引導著學術體系建設,學科體系的創設與發展為話語體系的建設預留了表達空間”[15]。第二,學術體系是核心,學術體系內含了理論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體系兩個部分,謝伏瞻在研究中指出,“學術體系是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的內核和支撐,其水平和屬性決定著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的水平和屬性”[16];張政文將學術體系看作連接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的中介樞紐、基礎內核和實力支撐[15]。顧巖峰研究指出,“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長期受外在體制和內在學科研究范式的影響,并未建立起完整有效的學術話語體系”[17],這也是我們在提升國際學術界話語權上面臨的結構性障礙。第三,話語體系是表達體現,謝伏瞻認為,“話語體系是學術體系的反映、表達和傳播方式,是構成學科體系之網的紐結”[16]。張政文指出提高話語體系建設能力與水平應聚焦政治話語學理化、學術話語大眾化、中國話語國際化[15]。由此,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離不開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三者相互促進,歸根到底在于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三是關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發展。韓震認為“高校要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發揮好主力軍作用”[18];王周誼指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不僅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提供思想和理論指引,并且直接服務于社會的文明進步[19];欒宇、徐雷、任少波等學者從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育人育才格局構建與時代任務等方面展開研究[20-22]。蓋逸馨等學者認為“構建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新格局,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振哲學社會科學育人育才質量、弘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系統工程”[23];顧巖峰研究提出,依托對大學智庫的規劃建設來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權提升[17];周光禮認為建立中國特色的評價體系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關鍵[24];張政文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重維度系統研究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有組織科研的目標體系和實踐進路[25]。
綜上所述,學界圍繞哲學社會科學展開的系列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意義、重要作用、體系構建、發展理念等宏觀層面,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科研組織、育人功能等方面也進行了微觀層面的研究分析。然而,聚焦新時代教育強國和文化強國建設戰略目標,深入分析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形勢與現狀的研究還不多,從中觀層面引領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實踐路徑的探討還不夠深入,具有政策性、操作性、針對性的對策建議還比較缺乏。因此,本文立足于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實際進行研究分析,進一步剖析探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的應然要求和實踐路徑,為推進高校更好履行新時代文化使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參考借鑒。
二、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的實踐成效
高校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的重要力量和科研重鎮,匯聚了80%以上的哲學社會科學力量,在學術發展、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的主力軍。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貫徹落實“5·17”重要講話精神,加快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構建,取得了顯著成績,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一)發展基礎扎實,整體實力快速提升
一是全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建設逐步健全。截至2021年底,基本形成了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各領域,囊括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28個一級學科,新增128種文科類新專業,新設41種小語種專業;面向6大選題領域、22個選題方向設立1 011個新文科項目;適應經濟社會需求,新增3 000余個文理、文工等學科交叉融合專業點[26],整體看來門類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完整。二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發實力增長迅速。據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統計數據顯示,10年來全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經費累計投入1 929億元,共有人文社會科學教學科研與管理人員93.8萬人,設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各類研究項目3.6萬余項,建設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51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30個,由高校牽頭建設的國家高端智庫占38%,高校承擔90%以上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①。以重慶市為例,2012年,全市普通高校共有人文社會科學教學科研與管理人員1.4萬余人,在研課題數7 400余項,研發經費投入3.84億元,到2023年,全市高校共有人文社會科學教學科研與管理人員2.8萬余人,在研課題1.9萬余項,研發投入超15億元②,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科研實力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二)學術成果豐碩,服務能力日益增強
一是學術研究成果豐碩。據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統計數據顯示10年來,全國高校產出著作、學術論文、研究咨詢報告等學術成果近400萬項,共評選出高??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獲獎成果3 277項①。2023年,僅重慶高校就產出哲學社會科學專著、論文、研究咨詢報告等成果超1.1萬項。二是聚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成效明顯。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學院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建設,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研究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就重慶高校而言,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和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市教委設立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理論研究闡釋重大攻關項目6項、重大項目10項、重點項目13項,專項課題300余項,推出研究闡釋高質量成果600余項③。三是服務黨和政府決策的能力和水平成效凸顯。廣大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以中國實際為研究切入點,圍繞國家經濟建設、社會政治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推出了一批批高質量的學術成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重要貢獻。除此之外,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對外學術交流不斷擴大,“請進來”和“走出去”已然成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日常,中國理念與中國主張在國際上的學術話語權和影響力不斷擴大,彰顯出新時代我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景象。
(三)發展空間廣闊,發展前景大有可為
一是政策層面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明確戰略規劃。2022年4月,《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進一步指明了“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目標,將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作為核心任務,其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基本體系建設全面加強,形成布局合理的學科體系、植根中國的學術體系、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27]。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等先后印發了《面向2035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建構和高校咨政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等文件,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事業高質量發展作出了中長期規劃,對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作出了部署安排。二是黨的創新理論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提供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了“‘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要論斷[9],系統闡釋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持續探索中國制度和理論創新,以堅定的文化主體意識吸收借鑒各民族文化精髓,不斷提高全民族現代文明程度,培育人們形成符合時代發展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理論創新空間。三是凝心鑄魂是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的內生需要。高校始終是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青年學生始終是西方敵對勢力爭奪滲透的主要對象,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嚴峻,全球經濟面臨低增長考驗,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潮和多元價值取向交流交融交鋒,時時處處對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與世界平視的“00后”新一代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更加多元化、個性化,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變革在不斷重構著思想政治教育場域,利用學科和專業優勢充分發揮育人育才功能,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淬煉強國本領,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任在肩、責無旁貸。因此,推進“兩個結合”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戰略將成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的最大增量。
三、當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科研組織管理等諸多方面。
(一)在學科體系建設方面,學科設置匹配度和整體布局平衡性有待優化
我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目前主要是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聯合印發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分為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8個學科門類、28個一級學科①。總體上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門類劃分與建設方式是沿用自然科學學科建設方式[28],還不能體現我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特色,學科門類的設置與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方向定位還不匹配,學科門類數量整體偏多,學科專業之間的內涵與外延邊界不清晰,存在大量的交叉融合區域。從新時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發展戰略上和現實需要上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培育不足,對“冷門絕學”研究支持力度不夠,新的學科增長點尚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圍繞互聯網經濟、共享經濟等領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新技術對社會發展影響方面的深度研究不夠,迫切需要我國從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專業設置上進一步優化革新,打破學科壁壘,不斷開辟新賽道,培養新的學科增長點。此外,從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布局上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區域布局不平衡,哲學社會科學的優勢學科集中在東部地區,西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還不強。此外,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基礎學科建設的四梁八柱還不夠扎實,支撐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框架還沒有完全搭建起來,特別是如何深入推進“兩個結合”,在學科建設中充分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體現中國人特有的精神特質和價值取向等方面,還需要深入研究探索。
(二)在學術體系建設方面,學術研究原創能力和服務發展支撐力度不夠
整體上看,目前我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研究“大而不強”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從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戰略需求上看,高校自身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原創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推進不夠,具有國家水準、產生世界影響的優秀原創性成果不多,部分領域的學術研究對中國實踐關注不夠,習慣于套用西方理論和方法,學術理論彰顯中國特色水平不足。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上看,當前全世界各地正在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風云多變,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迫切需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圍繞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開展高質量理論與實踐研究,深入分析研判國內外經濟社會形勢,提高國家治理科學決策能力,更好地發揮資政建言作用。例如,在中國式現代化戰略的推進落實中,共同富裕、鄉村振興、“一帶一路”“雙碳”戰略等各個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都迫切需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深入中國實際,研究闡釋經濟社會發展運行規律、理論邏輯,為推動經濟社會實踐改革與創新提供基礎性、戰略性的智力支撐。在區域經濟建設中,圍繞城市規劃、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區域協調、對外開放、惠民富民等具體問題,同樣迫切需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加強產學研用結合,提高政策建議的預見性、政策評價的精準性以及社會治理的有效性。一方面,國家和社會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想庫”“智囊團”的需求更多、期望更高。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還存在理論研究“閉門造車”、實踐研究“脫離實際”、田野調查“高高在上”的現象,科學管用的決策建議供給普遍不足,服務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需求支撐力明顯還不夠。
(三)在話語體系建設方面,“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境地仍未根本性扭轉
在推動國家和民族文明進步的過程中,學術話語權關乎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軟實力,更關乎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和感召力。隨著我國技術創新和經濟實力的快速躍升,當今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在應對全球文化沖突、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實踐進程中,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不僅要與時俱進研究解決我國文化領域建設實踐中的“中國之問”,研究產出引領國家政策方向的思想理論,也要科學回答整個人類文明發展面臨的“世界之問”,為參與全球治理、促進共同發展、推動人類進步提出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的理念主張。一方面,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實施力度不夠,對外話語表達方式創新不足,中國話語的國際化水平亟待提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話語權、國際影響力不高,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話語地位相較,整體依舊面臨著“西強我弱”的結構性挑戰,尤其是在國際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創新研究水平和話語傳播能力仍需進一步加強。因此,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中,讓世界能夠更客觀全面地認識中國、讀懂中國,形成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學術話語權,根本性扭轉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舞臺上“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迫切需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在加快構建融通中外開放自信的話語體系方面發揮作用,推動中國形象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鑒中實現“自塑”與“他塑”的有機匹配。另一方面,從壯大主流輿論的角度看,我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傳播力還需進一步增強,將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核心思想、關鍵話語體現到各學科領域的促進機制不健全,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學理化的力度有待加強;學術話語與黨政話語、育人話語融合度不高,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向決策咨詢、教育教學轉化效果不明顯,對黨政決策、育人育才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起到支撐作用的重大成果較少;社科普及活動開展不夠,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大眾化水平還不高。
(四)在科研組織管理方面,平臺協同創新組織和體制機制仍需不斷完善
自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實施以來,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等高校研究創新平臺建設取得大發展,數量持續增加,投入不斷增長,但仍然存在“多而不優”“零星分散”和“小散弱”等問題。已建成的平臺尚未形成高效的協同創新組織體系,跨學校、跨學科、跨專業的協同創新機制尚不完善,平臺間研究方向與研究選題溝通不足,進而導致研究內容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脫節,以及重復研究、資源浪費等問題。高校現有科研管理制度難以科學有效地調配人、財、物等資源用于平臺發展,滯后的管理觀念和運行程序已影響到平臺的創新進程和潛力激發。以重慶為例,截至2023年底,高校已建成市級研究咨政中心7個、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58個、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10個、新型智庫(含培育)16個①,上述部分平臺研究內容有所重合,一些平臺研究方向已經滯后,平臺之間缺乏溝通整合,甚至存在重申報、輕建設的情況,團隊組織松散、無法凝聚合力,依托高校財務、人事等制度難以支持平臺高質量發展。有組織科研離不開人才隊伍的組織與建設,但限于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性質,人才支撐能力不足、人才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匹配、人員結構不甚合理、高素質人才緊缺等困境仍然存在。仍以重慶為例,目前全市建有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協同創新團隊39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闡釋協同創新團隊17個,每年舉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干理論研修班和青年骨干培訓班,培訓學員500余名①。盡管在團隊建設與人才培養方面花了大力氣,但團隊成員流失、人員結構老化、成果質量欠佳等問題始終存在,使得隊伍建設成效大打折扣。此外,就科研管理而言,還存在科研體制機制尚不健全,亟待深化改革激發活力,財政資金投入總體偏少,社會資金投入不足,科研評價領域中“五唯”問題仍未徹底清除,學術腐敗、學術失范案例時有發生,學術誠信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等問題。
四、新時代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的實踐路徑
縱觀整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歷程,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極強的意識形態屬性,其發展始終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必將迎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新高潮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大繁榮,也必將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大發展。當前,全國上下正在著力謀劃教育強國、文化強國建設,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也應該錨定這些戰略目標,結合區域和自身實際,厘清新時代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思路和實踐路徑,全面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承擔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世界上沒有純而又純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研究什么,主張什么,都會打下社會烙印”[7]。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我國近代發展歷程賦予哲學社會科學的規定性和必然性。一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錨定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的根本遵循。高校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任務,培養什么人關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關乎黨和國家事業薪火相傳。世界范圍內各種社會思潮和多元價值取向,不斷沖擊著尚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塑階段的青年學生,牢牢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育才方不會偏離航向、失守陣地。二是堅持“兩個結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時代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文化使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魂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來源不同,但彼此有著高度的契合性,在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中造就了有機統一的文化生命體,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提供了豐厚滋養和創新空間,是建構哲學社會科學之“中國特色”的源頭活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理應在新時代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思想智力,以原創性“中國之理”反映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二)堅持以服務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為導向,加快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建設
學科體系建設是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我國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城市數字化轉型、文化強市建設推進過程中所產生的經濟社會現象和深層次變革,需要與時俱進科學謀劃學科布局。一是以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為牽引,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在學科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在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基礎學科建設更加健全扎實的同時,深入挖掘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圍繞課堂教學、課題研究、學術交流等各環節,切實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對課程思政建設的引領作用。二是結合地方歷史文脈、發展需求和現實資源,推動高校與企事業單位跨界融合,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比如,聯合地方專業特色鮮明的高校,建設前沿性文理交叉、多學科融合創新平臺,依托市場、行業、社會資源開展學科前沿研究,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調整淘汰一批缺乏特色、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復設置的學科點,構建更加完善的學科專業體系。三是積極推進教材體系建設,教材是學科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學科體系建設上不去,教材體系就上不去;反過來,教材體系上不去,學科體系就沒有后勁”[7],要緊緊圍繞“教什么”“教給誰”和“怎么教”的核心問題深入研究,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編寫,直面學生思想困惑與關注焦點,促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有效轉化。
(三)堅持以強化有組織科研為抓手,積極建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
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核心在于學術體系建設,是否形成成熟、獨特的理論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學術體系建設水平的重要體現,歸根到底在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創新可以是揭示規律、提出學說、闡明道理,也可以是為社會改革發展創造某種解決問題方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有組織科研的‘強組織性,具有打破學科壁壘、統籌資源配置、強化力量集成、形成創新合力、暢通轉化鏈條的特征與優勢”[25]。高校應強化團隊建設和聯合攻關意識,圍繞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打造建制化、成體系的協同創新研究團隊,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在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中充分發揮高校有組織科研優勢。一方面,圍繞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類型分類開展有組織科研,統籌各方面力量協同推進,集中優勢力量,針對學術意義重大、難度高、旨在及時解決現實重大問題、依賴于跨學科跨單位的課題研究,設置重大任務、建設重大平臺、組建強大團隊,形成科研集群力量,長時間持續攻關,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另一方面,突出問題導向,運用新技術手段助力新興領域研究,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之間、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交叉融合,同時,要鼓勵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在聚焦中國發展課題的若干奠基性、前沿性領域扎實開展長周期系統性研究,在解決重大問題中提升理論原創能力,從中國式現代化實踐進程中探索新課題、剖析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圍繞破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面臨的重大問題、應對人類前途命運共同挑戰,構建新理論、打造新學說。
(四)堅持以提升傳播力影響力為重點,創新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
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根脈深植于中國實踐所創造的偉大成就中,一個國家的話語權不僅是大國綜合實力較量的結果,也是整個國家的精神表征和文化主權。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研究成果的社會效益和扭轉在國際輿論場域中學術話語的困境,急需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在創新推動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建設上下功夫。一是以富有思想穿透力的學術理論成果,豐富話語體系內容供給。話語的底氣來自思想理論的強有力學理支撐,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內在規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等議題,以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扎扎實實深化學術理論研究,推進政治話語學術化、學理性闡釋,真正將中國“行得通”的實踐成效,總結升華為“講得通”的中國之理,只有將其背后的事理、哲理和情理研究透徹,才能凝心聚力。二是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塑造立體多元的話語結構。話語體系的創新并非只停留在概念的提煉總結和理論的邏輯推演上,透徹的學理分析需要轉化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話”,才能讓思想和學術被人民所喜愛、所認同。廣大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理應走出書房、走向社會、走近群眾,用中國發展中的具體實事、貼近人心的文化素材為基礎,既要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大敘事的學理闡釋,也要注重從微觀視角講好百姓身邊具有煙火氣的好故事,還要強化互聯網思維,依托主流媒體平臺主動傳播宣介。三是以開放自信的世界眼光,增強中國學術話語的國際表達。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要不忘本來,也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理性借鑒國外哲學社會科學優質資源。兼容并蓄,博采眾長。一方面,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要注重提煉具有中國特色的標識性概念,加強中國理念和中國主張的學術話語轉化,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和新表述,以富有思想性、影響力和傳播力的精品力作匯聚話語優勢,近年來,在我國參與全球人權治理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進入國際人權話語體系,堪稱國際話語塑造的典型案例[29]。另一方面,高校應主動聯合智庫與媒體的力量組建話語創新共同體,積極推動國際學術研討合作,廣大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跨越語言壁壘,面對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抓住機會積極主動參與到國際規則的修改、完善和制定中去,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世界之問”中貢獻中國智慧。
(五)堅持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加強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建設
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人才是關鍵。一是大力實施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家培育工程,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萬人計劃”等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項目基礎上,加大名家大師工程培育力度,引育結合,尤其針對特色學科、基礎學科加強中青年人才儲備。二是深化人才評價體制改革,激發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理論創新供給能力。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根本途徑就是創新,“學者不是知識的搬運工和組裝員,而應是本學科知識的發現者甚至發明者”[30]。培養、評價、管理考核評價體系和標準既是大學建設的指揮棒,更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風向標。一方面,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以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為重點,以學術質量、社會影響、實際效果為衡量標準,充分發揮學術評價對學術研究的導向和牽引作用,具體體現在職稱評定、崗位聘用、獎勵激勵等系列制度完善中。另一方面,推進評價主體多元化,建立健全基礎前沿類突出同行評價、應用類突出用戶評價、社會公益類突出社會評價的學術成果分類評價制度,推廣優秀成果和代表作評價,推行質量導向的“代表性成果評價”。不同類型學校辦學條件、發展規劃等均有顯著差異,要引導各類學校立足本校實際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找準定位、辦出特色;此外,“哲學社會科學本質上是難以定義、量化和歸因的,因此不可能用一套客觀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去衡量其思想價值與深遠影響”[24],要堅持定性與定量相融合的學術共同體評價。三是探索研究成果后期資助追加立項等方式,建立有利于出高質量成果和培養高水平人才的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推進社科管理信息化建設,健全科研誠信管理制度,嘗試推進科研誠信與其他社會領域誠信信息共享,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問責力度,提倡嚴謹治學、崇尚精品,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營造積極有益的學術生態。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4-9.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44.
[3]? 劉坤,李龍.重構與推進: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變革[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1):21-30.
[4]? 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蔡奇出席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并講話[N].人民日報,2023-10-9(1).
[5]? 儲著武.新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概念何時形成[EB/OL].[2019-10-08].https://www.cssn.cn/mkszy/mkszy_pyxsd/202209/t20220913_5494236.shtml.
[6]? 錢斌.新中國科技體制的建立和初步發展[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85.
[7]?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5月17日)[N].人民日報,2016-05-19(2).
[8]?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 王滬寧陪同考察[N].人民日報,2022-04-26(1).
[9]?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蔡奇主持[N].人民日報,2023-6-3(1).
[10]? 林晨.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的主要任務和工作思路的思考[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2(3):11-14.
[11]? 徐光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4):4-14.
[12]? 吳曉明.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時代任務[J].社會科學,2022(5):3-10+126.
[13]? 劉德中,吳波,鐘慧.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8(2):60-66+96.
[14]? 許悅.雙向嵌入:高校智庫嵌入政府決策的一個分析框架[J].中國高??萍?,2022(12):38-43.
[15]? 張政文.科學把握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邏輯關系[J].探索與爭鳴,2023(9):5-9+177.
[16]? 謝伏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J].中國社會科學,2019(5):4-22+204.
[17]? 顧巖峰.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權:中國語意、現實缺憾與提升策略[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123-127.
[18]? 韓震.高校要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發揮好主力軍作用[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2(6):27-35.
[19]? 王周誼.論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社會服務職能[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164-168.
[20]? 欒宇,劉嶧.“三位一體”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育才理路探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165-173.
[21]? 徐雷,李琲琲,夏璐.充分發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育人功能:哲學社會科學課程教育教學改革模式初探[J].中國大學教學,2021(12):4-9.
[22]? 任少波.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時代擔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7):3-8.
[23]? 蓋逸馨,王姝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育才新格局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5):71-75.
[24]? 周光禮.破“五唯”立新標: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2(3):15-18.
[25]? 張政文.以有組織科研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自立自強[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3(1):87-104+159.
[26]? 吳月.努力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成就綜述[N].人民日報,2022-07-07(4).
[27]?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負責人就《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答記者問[N].光明日報,2022-04-28(3).
[28]? 荊林波,楊佳樂.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成績、問題及建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150-158.
[29]? 陳拯.“話語勢能”構建與國際話語塑造[J].中國社會科學,2023(12):156-174+203.
[30]? 楊威,汪悅.思想政治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及其建構理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10):134-142.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ou Chunyan? ?Zhang Li? ?Yang Hong
(1,3.Chongqing City Board of Education,Chongqing,400020;2.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Chongqing,400000)
Abstract: Fully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cultural prosperity, building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and writing a new chapter in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chieved leapfrog development, with solid foundation, fruitful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promising prospect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At the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facing the era requirement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stablishing an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syste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ll face issues such as the need to optimize the matching and balance of their discipline system, improve the originality level of their academic system and increase their support for development, address the situation where the discourse system is 'unable to articulate the truth or spread it widely', and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platforms. These issues urgently need to be studied and resolved.Adhering to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aking the service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the orientation, strengthening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as the focus, enhancing dissemination and influence as the priority, and deepening institutional reform as the driving force,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th for universities to fulfill their critical function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cultivate and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 and spirit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