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旖旎



摘要:廣西壯族無孔笛是一件稀有的嗓振氣鳴樂器,有著獨特的器樂特性。因樂器本身無孔、無膜而被稱為“無孔笛”。無孔笛主要分布在我國廣西邕寧,它的發展已有百年歷史,其制作、演奏的傳承藝人已歷經三代,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優秀代表之一。由于無孔笛的制作方法、發聲發法、演奏形式、音樂素材等有著濃厚的民族民間色彩,因此具有較高的的音樂欣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關鍵詞:無孔笛;制作方法;改良方式;傳承發展
音樂是一種獨具魅力的文化藝術,各民族音樂的形成和發展都與該民族的生存環境、文化、風俗、歷史等密切相關。每個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樂器,無孔笛便是廣西壯族人民在勞作之余創作出來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樂器,現主要分布于廣西邕寧地區。
近年來,我國大力挖掘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八音受到了民族藝術界的廣泛關注,很多學者開始關注壯族樂器的發展和傳承,使得更多喜愛少數民族樂器的人們更好地了解到了樂器本身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廣西邕寧壯族八音由大小嗩吶、無孔笛、鑼、鈸、壯族樂鼓等組成,無孔笛作為廣西少數民族中比較特殊的嗓振氣鳴樂器已成為了八音組合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低音樂器。隨著壯族八音的不斷發展,在廣西邕寧地區也涌現出了女子八音、老年八音、少年八音等多種形式的團體,展現出了邕寧地區獨特的人文“景觀”,成為了當地具有較大影響的民族民間文化品牌。作者將從無孔笛的發聲原理、制作方法、改良方式、演奏形式及傳承發展等方面進行研究,以期探討其背后的價值和意義。
一、壯族無孔笛的田野調查概況
壯族無孔笛(圖1)笛身較長,無按音孔與膜孔,所以不易吹奏。音高則取決于人的嗓子,曲調的藝術情感力表現也較弱,這就使得它很少有獨特的器樂曲和獨立的舞臺演出機會,但作為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也有著自身的文化藝術價值。
(一)壯族無孔笛的由來
關于無孔笛的傳說,鮮見有文獻記載,廣西邕寧區前文體局局長口述了無孔笛在當地流傳的故事。據說在很久以前,生活在這里的壯族人民便喜用歡唱山歌來表達情意,所以傳統歌圩和各種節慶日在當地很是興盛,但是能為山歌伴奏的樂器卻很少,于是人們便想到了用木瓜莖桿制作成樂器,將葉子去掉后,把其莖干掏空,這樣在吹奏時便能產生共鳴,聲音動聽悠揚,但不利于長時間保存。后來,人們經過長時間無數次地改造,這才有了現在無孔笛的誕生,無孔笛其制作和演奏技巧都相對簡單,它能獨奏又能為山歌等曲調伴奏,此時“無孔笛”已然成為了壯家兒女在婚戀過程中傳遞感情的重要工具。
(二)壯族無孔笛的發展概況
根據現有的資料整理來看,無孔笛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其傳承人已有三代,唯一在世傳承人年事已高,傳承人后繼乏人。無孔笛傳承必定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1.傳統無孔笛的制作方法
制作無孔笛,第一步,竹子是其主要的制作材料,所選用的竹子應老嫩適中,節長且兩端帶節隔的竹管,長約58厘米,直徑1.5~2厘米。曬到八成干后將其綁直,然后用鋒利的刀具將竹管從中間破開后再將其合攏成一體并用來作為主管,主管的任何一端都可作吹口。第二步,取兩根長約55cm左右的竹管在其1/3處破開來制作副管,用橡皮筋將其固定,就像三根手指一樣緊密貼在一起。固定的時候必須力度適中,不能擠壓到發音竹,也不能松垮,否則吹奏時會直接影響到音色的好壞。
2.無孔笛的演奏方式
無孔笛又稱“合歡簫”,是壯族的嗓振氣鳴樂器,演奏者憑借丹田氣息使其發音,聲音低沉洪亮。雖然無孔笛在表面上跟吹管樂器沒有什么差別,但實際上相差很大。一般的管子發音原理是由演奏者從“風門”吹出的氣柱激發管內的空氣振動發出聲音,無孔笛則是依靠演奏者的嗓子和丹田氣息,它的管腔只是一個擴音器,起到傳遞聲波的作用。
吹奏無孔笛時,口含住發音主管的一端,將氣流吹入管內,擊發使其聚攏的竹片產生振動發出嗓鳴跟竹板混合的音響。其音高取決于演奏者,旋律也依靠演奏者的哼唱發出。因為沒有孔,演奏時一般將右手放在發音管右邊的二分之一處,左手置于笛管下端固定,用右手按住無孔笛的管身上下移動來控制振動的幅度以此改變其音量、音色。它的發聲源僅僅是靠人的嗓子來完成,所以它和我國傳統的吹奏樂器演奏方式并不相同。
3.無孔笛的演奏曲目
無孔笛是伴隨一代代邕寧群眾成長的樂器,無孔笛作為伴奏樂器出現在八音樂隊中,其音域是do~si。八音隊中共有30人,無孔笛的演奏者為6人左右。演奏曲目來自壯族本土曲調,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八仙賀壽》《仙姬送子》等。由于演奏內容一般多為邕寧壯族的山歌調(圖2),樂音起伏不大,多為大二度結合小三度蜿蜒進行,偶現純四度。旋律進行與發音語調較為接近,所以給人以舒緩、柔和的感覺,曲目形式較為單一。
二、壯族無孔笛的“鳴·動”
傳統壯族“無孔笛”由于在原材料、發音方式、演奏方法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缺漏與不足,使得樂器本身不易保存與學習,無孔笛的音樂傳承也受到了極大影響。由覃國偉教授等幾人對其傳統無孔笛進行了創新研究之后,改變了原有的形制、形態,使得無孔笛發出了“新聲音”。
(一)當代壯族無孔笛制作方法
覃國偉教授在無孔笛的選材和制作形制上加以研究與試驗,最終得到了最佳材料及運用科學的手段,使得該樂器的發音達到了和諧統一,增強了它的音樂表現力及穩定性。
1.新型壯族無孔笛材料的選擇
傳統壯族無孔笛用竹子制作,而廣西又所處我國西南,氣候潮濕,樂器管體內時有蟲蛀,吹奏時音質便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材料上的原始性再加上制作時工藝的差異性,所以在演奏時很難達到音質、音色上的諧和統一。
改良后的壯族無孔笛的制作材料更加注重品質上的選擇(2-3年的青嫩竹) “單竹”作其主管,竹節的長度控制在68-70厘米左右,竹節表面要細膩光滑。原材料選好之后,利用科學的現代技術手段進行清洗、烘干并進行最后主管的制作。而無孔笛的副管在選材與制作上與主管一致且直徑小于主管即可。
2.新型壯族無孔笛的形制
改良后的壯族無孔笛(圖3)形制上的制作與傳統無孔笛有著較大區別,首先,主管和副管之間的連接是用了寬3毫米左右的透明膠帶來粘合固定的,而不再使用橡皮筋來固定主管和副管。其次,改良后的無孔笛在制作完成后要對樂器的表面進行噴漆與拋光,不僅能防止蟲駐,還可提升樂器整體的美觀度,使樂器能更好地適應潮濕環境而不會出現音質、音色的改變。最后,我們現可以通過計算,在其原有的形制上創造出更多形態大小不一的無孔笛,不僅方便攜帶與演奏,也大大提升了此樂器的實用性。
(二)新型壯族無孔笛演奏方式
改良后的壯族無孔笛變成了以膜振動發音的方式。經過覃國偉教授等人的不斷實驗與研究,他們采用了有彈性的塑料膜為該樂器的發聲膜,從而可以通過調整塑料膜來進行音色的轉變,而不再是傳統地運用移動雙手來進行音質、音量的改變。當塑料膜收緊時,樂器發出的聲音是明亮、清脆的。而塑料膜松時,樂器的音色則是低沉、沙啞的。改良后的無孔笛由于在發音上與氣鳴樂器更加相近,所以無孔笛也可以運用單吐、雙吐等演奏技巧,進而豐富了該樂器的演奏方式和視聽效果。
傳統壯族無孔笛演奏的大多是為山歌來進行伴奏的曲調。而改良后的壯族無孔笛不僅可以演奏簡單的民歌曲調,還可以演奏其現代流行音樂,也能更好的融入到合唱、重唱、男女對唱、二聲部等聲樂作品之中,在壯族二聲部聲樂作品中由于它的器樂特性(低音)使得它不僅能更好地為其伴奏的同時,也能隨時轉變成獨奏的樂器在為作品的感情處理中得到更好的處理與升華,提供為之有效的樂器文本支撐。改良后的無孔笛在情歌對唱(圖4)中也展現了它獨特的伴奏音響效果,從舒緩的吹奏曲目的吹奏到加入倚音的吹奏形式無不向世人展示著它的新“轉變”與新“功能”。至此我們不難發現,改良后的無孔笛不僅能夠滿足演奏歌曲不同風格的要求,也能展現出其豐富多樣的音樂表現力。改良后的無孔笛既保持了它的地方民族特色,又展現了該樂器獨有的演奏特點。
三、壯族無孔笛的傳承發展
邕寧不僅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且高度重視當地民間文化的保護。近幾年,在邕寧政府的帶領下,壯族無孔笛的傳承發展也邁向了新紀元。
(一)本土音樂文化的創新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新事物的文化沖擊,使得無孔笛存在一定的失傳風險,加之無孔笛傳承后繼乏人等現狀確實令人擔憂,但在調查中也有一些令人欣喜的發現:(1)近幾年無孔笛的傳承藝人、愛好者們利用本土的傳統民間旋律與時代主題相結合的方式,創作了大量的優秀曲調,使得無孔笛的演奏曲目與形式更為多樣化,也讓人們充分認識與了解到廣西本土音樂;(2)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宣傳。根據《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政府、學校和社會有責任和義務將地方特色音樂文化不斷得進行豐富和發展。在邕寧政府的助推下,選擇了在輻射面較廣的中小學進行試點,開展了無孔笛進校園等一系列活動。引導和教育學生學習本民族樂器,用實踐來引導他們體驗、感受無孔笛的音樂文化,既有利于學生真正的享受音樂、接受音樂,也增強了學生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
在邕寧文體局的挖掘與創新下,2014年改良后的無孔笛重新回歸大眾視野現身于廣西民族演奏會之中,引起各大媒體的關注;2015年在市政府的推動下,該樂器在廣西音樂廳進行了首演;2016年又受邀到臺灣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大學進行展演,受到了熱烈反響。
(二)充分利用本土音樂文化資源
1.建立無孔笛音樂文化實物陳列館
最大可能地從民間收集現存的傳統無孔笛樂器、碟片以及與無孔笛生活相關的實物及圖片資料作為保存對象。以邕寧壯族無孔笛樂器歷史文獻資料以及由專業民族音樂學者收集、整理、記錄的民間現存無孔笛器樂曲的樂譜、音像資料及撰寫的民族音樂學著述為保存對象。
2.舉辦傳承培訓班
為促進邕寧壯族無孔笛的發展,邕寧政府組織了無孔笛培訓班。培訓班免費對群眾開放,培訓班的老師是一些精通無孔笛制作與演奏的民間藝人和民族文化藝術研究的學者,以及精通器樂史的老師。學員是一些愛好無孔笛的群眾,一部分是本來就會演奏的人,也有一部分是喜歡無孔笛但不會制作與演奏的人。培訓班的老師先是向學員講授無孔笛的歷史、概況和特點,之后再教授如何制作、演奏無孔笛。
(三)“互聯網+”拓寬民族文化發展空間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前進,科學技術、互聯網的不斷壯大,為了壯族本土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播、傳承與發展,互聯網無疑是現在最好的平臺。邕寧政府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把無孔笛從現代網絡多媒體中傳播出去,既填補了人們對廣西無孔笛認識的不足,還探索了民族古樂器在未來傳播過程中的發展趨勢。實行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線上與相關網站、電視臺合作,創建了微信公眾號、開通微博、抖音賬號并上傳相關視頻。線下則與文化創意產業辦、文化局、歌舞劇院等合作進行商業演出。互聯網、媒體極大的推廣了無孔笛的音樂文化價值,也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
音樂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其發展狀態決定著本民族文化的發展。音樂文化中蘊含大量的生活和人文元素,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于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實際上也就是對民間文化的傳承。樂器是傳播音樂的重要媒介之一,無孔笛作為壯族獨有的樂器,它的傳承與發展有助于邕寧壯族文化的研究。從樂器本身的發展特點上使我們不難發現,樂器的誕生與發展反應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風俗特征等都與壯族文化息息相關。對于無孔笛的保護與傳承實際上也就是對邕寧壯族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四、壯族無孔笛的重要價值
(一)社會價值
新中國成立后,在其新政策的鼓勵與號召下,當地的民間藝人們將無孔笛推到了大眾喜聞樂見的匯演舞臺上,并用無孔笛吹奏當地的山歌曲調獲得了熱烈反響。至此,無孔笛便出現了在各類匯演的舞臺上。它的頻頻亮相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也對增強民族認同感、自豪感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音樂文本價值
傳統壯族無孔笛的音樂素材、發音原理、演奏形式都保留著濃厚的民族民間色彩,改良后的無孔笛從發音特點、演奏形式等都具有明顯的新時代特征,使得該樂器獲得了較高的音樂欣賞價值、研究價值及民族民俗學價值。
(三)民族文化品牌價值
近年來,邕寧人民政府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積極探索本土文化的開發、挖掘與傳承工作實現了本民族文化與旅游開發的互惠互贏。邕寧文體局結合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需要相繼成立了民間的文藝表演隊進行表演演出,配以相應的解說、闡述,讓廣大游客在欣賞優美風景的同時也能充分領略壯家獨特的藝術風采。經過130多年的發展,無孔笛已然成為了壯鄉旅游文化品牌的“代言人”。
五、結語
廣西壯族無孔笛是一件稀有的嗓振氣鳴樂器,有著獨特的器樂特性,改良后的無孔笛在發音方式、彈奏方法上的轉變使得這一樂器在音樂表現力上更加豐富、穩定、優美。但要傳承、發展,就要根據時代背景不斷進行創新。隨著時代的變遷,新的生存語境不斷地出現,壯族新型“無孔笛”應運而生,它不僅承載著祖輩們的思想與智慧,更是蘊含了壯族人民群眾千年的文化底蘊。
(作者單位:山東外事職業大學)
參考文獻:
[1]楊秀昭,盧克剛,何洪等.廣西少數民族樂器考(選載)[J].藝術探索,1987(02):3-12.
[2]朱小云.利用鄉土音樂開發課程資源[J].基礎教育參考,2012(04):56-57.
[3]葉敦妮.廣西壯族“無孔笛”的改良研究[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08):132-136.
[4]俞崧,染萬里.壯族設計及其文化的生產、發展與演變[J].南方文壇,2014(09):114-116.
[5]孟宇光,閆利超.紙質媒體的融合之路[J].中國地市報人,2022(08):26-27.
[6]方曉南.小議多元音樂文化[J].安徽文學,2007(03):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