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三名未成年人殺害同學并將尸體挖坑掩埋的事件經媒體報道后,震驚全國。花季少年,怎么會如此有預謀地殺害同學,對他人生命怎么會如此冷漠、殘忍?當然,這是個案,我們不能以偏概全,由個案推及整體,以為冷漠、殘忍是普遍現象。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冷漠、殘忍的存在,并不是個別現象,在不少青少年那里不同程度存在著。個案的發生,將其擴大化是錯誤的,但對個案所反映的問題,缺乏敏感與警惕,同樣也是錯誤的。
冷漠是對他人痛苦的不關心、無反應。殘忍則更進一步,是自己去造成他人的痛苦,以折磨他人來獲得自己變態的滿足。如果他人的痛苦不是自己造成的,這時候的不關心、無反應,就只是冷漠不是殘忍;如果他人的痛苦是自己造成的,這時候的不關心、無反應,或者是“反向關心”,即以自己所制造的他人痛苦為樂,就是冷漠加上殘忍。
冷漠、殘忍的反面是同情與仁慈。同情是為他人的痛苦而痛苦。同情的倫理原型是無辜的遭遇者,即一個人遭遇到了正在遭受痛苦的他人,而這痛苦又不是遭遇者自己所造成的。遇到他人痛苦,我們有多種反應,包括痛苦、無所謂、幸災樂禍。如果為他人痛苦而痛苦(表達出來或給予幫助)就是同情;如果無所謂,不關心、無反應,就是冷漠;如果幸災樂禍,那就是殘忍。仁慈也是對痛苦的反應,不同的是,這種反應是在痛苦發生之前,即不忍心讓痛苦發生在別人身上。痛苦都有引發者,他人痛苦,既可以由我引發,可以由第三人引發,也可以由他人自己引發。仁慈,即不忍讓痛苦發生在別人身上,指向的是這三種引發者,即不忍引發他人痛苦,不忍他人自身制造痛苦,不忍第三人去傷害他人。也就是說,仁慈具有阻止自己、他人、第三人傷害他人的作用。仁慈的反面也是殘忍與冷漠。
三名少年的犯罪行為非常殘忍,對他人生命如此漠視,在他人身上施加最極限的痛苦(致其死亡),毫無仁慈之心。孟子說,不忍(仁慈)之心,人皆有之。現代倫理學也發現,同情是人最為基本的情感,是“母道德情感”。所謂道德情感,就是對善惡現象、善惡行為的好惡反應。比如,他人對我好,我對此有喜歡(好)的感情,并以感激之情加以回應,就是感恩。因此,感恩就是對他人對我之善行、善意的喜歡之情。我做了錯事、傷害了別人,我對自己的錯誤(惡行)不喜歡,感到后悔與愧疚。后悔與愧疚就是自己“惡行”的厭惡。面對善惡,有適當的好惡反應,就是道德情感。而同情是所有道德情感的基礎,感恩之中有同情,愧疚之中也有同情(也包括仁慈)。甚至,作為道德金律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與“愛鄰如己”也是以同情與仁慈為基礎的。既然如此,為什么還有一些青少年缺乏同情與仁慈之心呢?他們的同情與仁慈之心是如何喪失的?
首先是與我們所處的時代有關。我們所處的時代,經濟高度發展,人們的物質權利得到了承認與釋放。但物質與資源畢竟是有限的,要想獲得優勢資源,必須勝過別人。在這種大環境下,同情別人、對別人仁慈,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妨礙個人利益的實現。再加上網絡傳媒與娛樂行業,總是將各種殘忍與痛苦不加過濾地向大眾與未成年人暴露,讓人產生“同情疲勞”,對殘忍脫敏。任何時代都有冷漠,但冷漠的大規模化,是一個現代現象。
三名少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經濟大潮的“受害者”。他們都是留守兒童,在他們最需要愛與關心的時候,父母卻不在家。從父母謀生的角度看,將他們放在家里留守,當然可以理解。這些打工人,都有其艱辛處境,而且,他們也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本身無可指摘。但從子女成長的角度看,將未成年人放在家里留守,不能享受父母親情,其實是很不人道的。在冷漠與殘忍問題上,學校教育也脫不了干系。當下學校教育競爭激烈,學生課業負擔沉重。一些學校為了考試與升學成績,死抓知識學習,對學生的內心感受、情感體驗不夠重視,對學生缺乏同情心,也談不上仁慈。學校對學生當下生活感受的冷漠,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殘忍,一方面給學生造成了這樣那樣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是在給學生進行冷漠、殘忍的反面示范。
同情與仁慈的培養,有直接與間接兩種方式。間接方式,有積極與消極兩個向度。消極向度,就是消除阻礙學生同情與仁慈心生長的因素,包括不過度強調競爭、過度強調分數、漠視學生的情感體驗等。積極向度,即給予學生以應有的尊重,以人性與人道的方式管理學校、開展教育活動。后者表面上看來不是在進行同情與仁慈教育,卻是為其發展營造環境、創造條件。
間接教育中,如何對待痛苦是重要的一環。同情與仁慈都與痛苦密切相關,是如何對待他人痛苦的態度與情感。學校教育只要能夠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他人痛苦,雖然沒有進行直接的同情教育,其實就有同情教育的效果。這就要求學校引導學生從個人一己之私中抬起頭來,去看世界上、社會上的痛苦,對他人的苦痛有敏感性與感受力。當然,學校不制造痛苦,不折磨學生,本身就是示范。同情的直接教育有兩個方式,一個是約束,即約束學生傷害別人的行為;一個是引導,即引導學生認識他人痛苦與自身行為的關系,不去傷害別人。
編輯 _ 李剛剛" " "配圖 _ 陳孟宇
高德勝,華東師范大學“紫江學者”特聘教授、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執行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與法治》教材主編。出版《生活德育論》《道德教育的時代遭遇》《道德教育的30個細節》《道德冷漠的教育省思》等專著10部。主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著作與研究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首屆優秀教材特等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上海市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其他多項部(省)級優秀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