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川崎病是一種常見的小兒全身性血管炎,嚴重時可導致冠狀動脈損害。B型腦鈉肽(BNP)前體是一種內源性心肌激素,可在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療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BNP在川崎病中的作用和應用。本文綜述BNP在川崎病中的研究進展,包括其生物學功能、臨床應用價值以及川崎病的診斷、預后、治療等,為川崎病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B型腦鈉肽前體;川崎病;心肌激素;診斷;預后
川崎病是一種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和幼兒期,臨床特征為高熱、結膜炎、口腔黏膜炎癥、皮疹和淋巴結腫大,其病因臨床尚未闡明。川崎病可以導致冠狀動脈損傷和心血管并發癥。B型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一種由心臟分泌的激素,可以調節血容量、血壓。研究表明,BNP被廣泛應用于心力衰竭的診斷和評估中,同時在川崎病中也可以起到重要作用[1]。
1BNP的生物學功能
1.1 促進利尿
BNP是一種由心臟細胞分泌的激素,可通過與腎小管上皮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發揮利尿、排鈉作用。當BNP與受體結合后,會引起細胞內環磷酸鳥苷(cGMP)的增加,進而激活蛋白激酶G(PKG)信號通路。在腎小管上皮細胞中,PKG信號通路的激活會導致多種效應,包括增加鈉離子的排泄、抑制鈉重吸收以及增加尿液。BNP可以通過促進腎小管的鈉轉運蛋白的磷酸化和功能改變,減少鈉的重吸收,從而增加鈉的排泄量。同時,BNP還可增加腎小管的血流量,提高腎小球濾過率,進一步增加尿液產生。
川崎病患者往往會出現全身性血管炎,導致血管壁的損傷,血液滲透性增加,進而導致體液外移和血容量增加。杜汾智[2]指出,BNP可以促進川崎病患者排尿、排鈉,從而減少體液潴留和血容量,降低血壓。可見,BNP的利尿作用可以幫助患者排除多余的體液,從而緩解川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血管負擔。
1.2 抗纖維化作用
正常情況下,心肌細胞周圍的膠原是一種支撐性蛋白,可以起到保持心肌結構完整和彈性的作用。賈延貞等[3]指出,在川崎病的炎癥過程中,炎癥介質的釋放會刺激心臟細胞產生和釋放更多的BNP。通過與受體結合,BNP可以調節一系列信號通路,其中包括cGMP-PKG信號通路,從而抑制膠原的合成和膠原沉積,減少纖維組織的形成。
然而,余怡嬪等[4]指出在某些心臟疾病中,如心肌炎和心肌纖維化,膠原的合成會增加,導致心肌結構的改變和功能的下降。BNP的抗纖維化作用可以抑制膠原的合成和沉積,從而減少纖維組織的形成。這對于保持正常的心肌結構和功能非常重要,可以防止心臟發生異常增生和硬化。石莉等[5]指出,通過抑制纖維組織的形成,BNP有助于維持心臟的彈性和收縮能力,保持正常的心臟功能。
1.3 抗炎癥效應
BNP具有一定的抗炎癥作用,可以抑制炎癥細胞的活化和炎癥因子的釋放,有利于川崎病患者的治療,預防心臟及血管損害。仲玉強[6]指出,在川崎病的炎癥過程中,炎癥介質的釋放會導致炎癥細胞的活化和炎癥反應的擴大,對心臟和血管產生不良影響,從而引起心肌炎、冠狀動脈炎等并發癥。黃春琳[7]指出,BNP可通過多種機制發揮抗炎癥作用。BNP可抑制炎癥細胞的活化,如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等,減少其對炎癥介質的產生和釋放。紀小琳等[8]指出,BNP可以減少炎癥因子的合成和釋放,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β(IL-1β)等,從而降低炎癥反應的強度和范圍。由此可見,BNP可以抑制炎癥細胞和炎癥因子的活化和釋放,從而維持川崎病患者心臟功能的穩定,并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1.4 心血管調節
BNP可通過與心血管系統的受體結合,調節心臟和血管的功能。董楠等[9]指出,BNP可以擴張血管,減少周圍阻力,降低血壓。鄧建榮[10]指出,BNP可以直接作用于心肌細胞,增加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臟泵血功能。
2川崎病中的BNP水平變化
2.1 BNP水平與炎癥程度相關
川崎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是強烈的全身性炎癥反應。在這種炎癥過程中,許多炎癥介質會被釋放,并參與炎癥反應的調節和擴大。祝穎等[11]的研究表明,川崎病患者的BNP水平與炎癥程度密切相關。隨著川崎病的進展,炎癥介質的釋放會增加,從而刺激心臟細胞產生更多的BNP,導致其水平升高。炎癥介質如TNF-α、IL-1β和IL-6等,均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心臟細胞的BNP合成和釋放。
當川崎病進展到炎癥高峰期時,伴隨著更多的炎癥介質的釋放,心臟細胞會產生更多的BNP。因此,BNP水平的升高可以作為反映出川崎病患者炎癥嚴重程度的指標。通過監測BNP水平的變化,醫生可以評估川崎病患者炎癥的活動性和進展情況。如果BNP水平明顯升高,可能意味著炎癥反應較為劇烈,需要積極干預和治療。
2.2 BNP水平與心臟損害程度相關
川崎病是一種全身性血管炎,可引起多種心臟損害,如冠狀動脈炎、心肌炎等。劉庚英等[12]研究表明,BNP水平的升高可以反映心肌細胞的受損程度和心臟功能的下降程度。這意味著當川崎病患者的心臟損害較為嚴重時,其BNP水平往往會升高。當川崎病導致心肌細胞損傷和心臟功能下降時,心臟會釋放更多的BNP。
BNP水平升高與心臟損害的嚴重程度相關,這可以通過多種機制解釋。第一,川崎病引起的冠狀動脈炎和心肌炎可能會導致心肌細胞的壞死和纖維化,從而影響心臟功能。當心肌細胞受損時,心肌細胞會釋放更多的BNP作為一種保護性反應。第二,心臟損害會導致心臟負荷增加,如心臟擴張和充血,會刺激BNP的合成和釋放。
3BNP在川崎病的診斷和預后中的應用
3.1 BNP在川崎病的輔助診斷中的應用
川崎病的臨床表現多樣化,與其他一些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因此對于川崎病的準確診斷非常重要。BNP作為一種心肌標志物,在川崎病的診斷中具有輔助價值。史亮等[13]研究表明,川崎病患者的BNP水平通常會升高。通過檢測患者的血液中BNP水平,醫生可以鑒別川崎病與其他類似疾病,如感染性心內膜炎、風濕熱等。BNP檢測可以提高川崎病的診斷準確性。
3.2 BNP在川崎病預后評估中的應用
趙娟等[14]研究表明,BNP水平與川崎病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高水平的BNP可能反映了心肌細胞的受損和心臟功能的下降,BNP水平升高與冠狀動脈瘤形成的風險增加有關。因此,在川崎病的治療過程中,監測BNP水平可以幫助評估心血管并發癥的風險,并根據需要進行及時干預,以改善患者的預后。
此外,BNP水平的變化也可以用作評估治療效果的指標之一。在川崎病治療過程中,隨著治療的有效性,患者的BNP水平通常會逐漸恢復正常范圍。因此,監測BNP水平的變化可以幫助醫生評估治療的效果,并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3.3 BNP與其他臨床指標的聯合應用
除了單獨應用BNP進行診斷和預后評估,結合其他臨床指標的聯合應用也可以提高川崎病的診斷和預后評估的準確性。例如,與BNP水平相關的臨床指標包括心臟超聲檢查結果、心電圖改變等。心臟超聲檢查可以幫助評估冠狀動脈瘤的形成和心臟功能的損害程度;心電圖改變可以反映心肌炎等心臟病變的存在。結合上述指標與BNP水平進行綜合分析,可以更準確地評估川崎病患者的病情和預后。
4BNP在川崎病治療中的潛在價值
4.1 BNP對冠狀動脈損害的潛在影響
川崎病可導致冠狀動脈炎,嚴重時可能發展為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瘤的形成會增加心血管并發癥的風險,并對患者的預后產生負面影響。BNP能通過擴張血管、抑制炎癥反應等機制,對冠狀動脈炎的發展產生抑制作用。同時,BNP還可以減少心肌細胞的損傷,從而降低冠狀動脈瘤的形成風險。因此,在川崎病治療中,通過調節BNP水平,可能有助于保護冠狀動脈免受損害,并減少心血管并發癥的發生。
4.2 BNP對心臟功能的潛在改善作用
川崎病可引起心肌炎和心肌細胞損傷,導致心臟功能下降。BNP作為一種調節心血管系統的肽類激素,可能對改善心臟功能具有潛在的益處。BNP能夠促進心肌細胞的保護和修復過程,抑制心肌纖維化、減少心肌細胞凋亡,并促進新生血管的形成。通過這些機制,BNP可能有助于恢復心臟功能,提高川崎病患者的預后。
4.3 BNP作為治療效果監測的指標
BNP可以作為治療效果監測指標。隨著治療的進行,BNP水平通常會逐漸下降,反映心臟損傷的緩解和心臟功能的改善。因此,在川崎病的治療過程中,監測BNP水平的變化可以幫助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并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如果BNP水平下降明顯,表明治療有效;如果BNP水平持續升高或下降不明顯,可能需要重新評估治療方案,以提高治療效果。由此可見,通過調節BNP水平,可以改善患者的冠狀動脈損害和心臟功能。
參考文獻
[1]李娜,孫景巍,祁冬,等.N端腦鈉肽前體及白細胞介素-6在預測川崎病并冠狀動脈損害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臨床研究,2022,35(5):617-621.
[2]杜汾智.定期監測N末端B型腦鈉肽前體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意義[J].中國基層醫藥,2021,28(2):294-296.
[3]賈延貞,常璠,紀榮祖,等.血清N末端B型腦鈉肽前體水平在新生兒窒息預后評估中的意義[J].中國醫藥,2022,17(2):249-253.
[4]余怡嬪,譚朵廷,楊柳,等.B型利鈉肽在心衰應用的研究進展[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23,50(3):486-496.
[5]石莉芳,江剛,彭優,等.休克指數和N末端B型腦鈉肽前體及右心室直徑對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癥危險分層的評估價值[J].中國醫藥,2023,18(5):681-685.
[6]仲玉強.小兒川崎病心率變異性指標與肌鈣蛋白Ⅰ和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6,31(8):615-618.
[7]黃春琳.川崎病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3,19(10):1753-1755.
[8]紀小琳,沈偉鋒,湯冬梅,等.Tfh,Tfr及N-末端腦鈉肽前體在不完全川崎病診治中的表達[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21,32(11):1659-1665.
[9]董楠,祁冬,孫景巍,等.N末端腦鈉肽前體,肌酸激酶同工酶MB與冠狀動脈Z值聯合檢測在早期評估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損傷的臨床價值[J].聯勤軍事醫學,2023,37(4):297-300.
[10]鄧建榮.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聯合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對靜脈丙種球蛋白無反應性川崎病預測價值[J].中國當代醫藥,2022,29(8):21-24.
[11]祝穎,靳忠民,宋美麗,等.血小板分布寬度聯合B型腦鈉肽對川崎病患兒并發冠狀動脈損害的預測[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23,44(4):321-324.
[12]劉庚英,汪順雨,杜忠東.N末端腦鈉肽前體和腦鈉肽對川崎病的診斷及并發冠狀動脈損傷的早期預測價值[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21,13(4):87-91.
[13]史亮,焦丕奇,蔡曉慶,等.腦鈉肽、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內皮素、N末端B型腦鈉肽前體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房顫動中的表達[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21,49(8):936-938.
[14]趙娟,劉婷,魏紅,等.血漿外泌體微小RNA-206和N末端B型腦鈉肽前體及同型半胱氨酸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達水平及應用價值[J].中國醫藥,2022,17(9):1326-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