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紅外線治療運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以2022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DPN患者為研究對象,遵循平衡序貫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6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紅外線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SOD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低于對照組,SOD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紅外線治療DPN效果顯著,可有效加快神經傳導速度,減輕氧化應激反應,提高臨床療效,使患者維持良好的血糖狀態。
關鍵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紅外線治療;神經傳導速度;血糖;氧化應激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患者比較常見且典型的一種慢性并發癥,病情持續進展會直接影響患者四肢末梢而誘發糖尿病足,加大截肢風險且不利于患者預后。臨床治療該病多以硫辛酸注射液為主,可緩解癥狀,但整體療效仍有待提高[1]。紅外線治療產生的熱溫效應可直接擴張下肢血管,加快血流速度,繼而在改善局部循環的基礎上促進組織修復,減輕痛感,提高療效。本研究旨在探討紅外線治療運用于DPN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1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以2022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DPN患者為研究對象,遵循平衡序貫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6例。對照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53~82歲,平均年齡(67.36±5.55)歲;糖尿病病程1~5年,平均病程(3.05±1.45)年。觀察組男20例,女26例;年齡53~81歲,平均年齡(67.46±5.17)歲;糖尿病病程1~6年,平均病程(3.47±1.2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完善各項檢查,告知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監測患者血糖水平。對照組患者同時給予硫辛酸注射液治療,0.3~0.6 g/次,將其溶于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入,每天1次,持續2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紅外線治療:采用北京澳爾華泰科技有限公司的紅外線治療儀(型號:HW-10000)進行局部照射,紅外光波長880 nm,每次照射20 min,2次/d,照射治療時需確保妥善固定,照射治療后密切觀察患者局部皮膚血運,并做好清潔、消毒工作。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依據患者臨床癥狀、多倫多臨床神經病變評分 (TCSS)變化對療效進行評估。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TCSS評分下降≥5分,視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減輕且TCSS評分下降≥3 分,視為有效;治療后未達到以上標準,且患者癥狀加劇,視為無效[2]。總有效=顯效+有效。
(2)比較兩組血糖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h PG);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以4 000 r/min離心10 min獲取血清,采用黃嘌呤氧化酶法檢測SOD水平[3]。
(3)比較兩組神經傳導速度:采用肌電圖儀(型號E1,浙械注準 20222071012)檢測患者正中神經、尺神經以及腓總神經感覺傳導速度和運動傳導速度[4]。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65%,高于對照組的82.6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血糖水平和SOD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SOD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低于對照組,SOD水平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兩組治療前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癥,表現為神經傳導速度減緩、感覺異常、疼痛等癥狀,可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紅外線治療基于光療原理,通過高能量光線照射,使細胞產生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5~6],這些反應包括細胞色素C釋放、線粒體ATP增加等,從而提高細胞活力和代謝水平。紅外線治療是一種典型的非侵入性治療手段,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療。同時,在治療過程中,光療不會產生輻射,也不會對組織造成損害,因此具備較高的安全性,適用于長期治療[7~8]。
紅外線治療DPN可促進神經修復,通過刺激神經細胞的代謝活動,促使受損神經組織修復,改善神經傳導功能,減輕感覺異常癥狀;光療的鎮痛效果已經在多個疾病治療中得到驗證,紅外線治療能夠減輕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引起的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紅外線治療儀產生的光線作用能夠擴張血管、增加血液流動,改善局部血液供應[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優于對照組(P<0.05)。證實紅外線治療DPN具有顯著優勢。紅外線治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時,能夠刺激神經細胞生長和修復,改善神經功能,有助于神經遞質的傳遞更為順暢,進而維持正常的胰島功能,從而有效控制血糖[11~12]。同時,紅外線治療還可顯著改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減少自由基的產生,減輕氧化應激反應,提高抗氧化能力[13~15]。本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血糖低于對照組,SOD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在硫辛酸注射液治療基礎上使用紅外線治療,可降低血糖水平,減輕機體氧化應激反應。
綜上所述,紅外線治療DPN效果顯著,可有效加快神經傳導速度,減輕氧化應激反應,提高臨床療效,使患者維持良好的血糖狀態。
參考文獻
[1]張琳琳,彭思萍,楊海燕.砭石溫灸聯合紅外/紅光治療儀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23,42(8):32-35,40.
[2]徐俊,楊超,盧言靜,等.紅外/紅光聯合硫辛酸對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疼痛評分的影響[J].藥店周刊,2022,31(13):67-69.
[3]周帆,勞丹華,李廷尉,等.890 nm紅外激光聯合α-硫辛酸、依帕司他在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20,10(17):16-19.
[4]馬顯軍,么俊鵬.中藥熏蒸與邁能紅外線紅光治療儀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臨床效果[J].中醫外治雜志,2022,31(2):78-79.
[5]陳丹丹,謝小蘭,關務潔,等.發光二極管單波紅外紅光照射聯合中藥離子導入治療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的效果觀察及護理[J].現代臨床護理,2018,17(4):31-35.
[6]何銀燕,林占.中醫紅外理療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療效以及對炎性因子、同型半胱氨酸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內科,2020,15(2):149-152.
[7]施佳莉,劉芳,符鴻俊.近紅外線治療儀聯合α-硫辛酸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氧化應激及神經電生理的影響[J].醫療裝備,2023,36(8):77-79.
[8]王阿妮,范秉潔,韓曙光,等.依帕司他聯合紅外線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刊,2023,58(3):273-275.
[9]王寒,王芳,林洋,等.紅外光治療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影響的Meta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3,26(1):159-164.
[10]袁記行.紅外線照射治療聯合甲鈷胺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及炎性因子的影響[J].內蒙古醫學雜志,2023,55(2):142-144,148.
[11]李海東,陳立鋒,伍蒙愛,等.遷延性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患者FFA熒光素滲漏點近紅外自發熒光圖像特征[J].眼科新進展,2022,42(12):967-970.
[12]趙悅,王素美.中藥內服聯合紅外線治療儀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22,15(11):57-60.
[13]許彪.痹祺膠囊聯合頸部紅外線治療儀理療對頸椎早期病變患者臨床癥狀及頸椎生理曲度的影響[J].醫療裝備,2021,34(21):131-132.
[14]陳燕燕,魏麗娟,李守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α-硫辛酸結合近紅外線治療儀治療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23,26(20):177-180.
[15]王寒,王芳,林洋,等.紅外光治療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影響的Meta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3,26(1):15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