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時期,學生們正處于認知與能力的快速發展階段,此時正是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下簡稱“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我們民族智慧的瑰寶,匯聚了數千年的歷史精髓。將這樣的優秀文化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同時也能夠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1 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1 強化學生民族自豪感
隨著網絡技術的持續進步,眾多文化價值觀通過網絡展現在學生面前。初中生作為網絡文化的主要受眾,其“三觀”形成正處于關鍵期,初中語文教師應著重引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瑰寶,應被融入語文教育,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中國歷史,領略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化積淀的輝煌,進而強化其民族自豪感。
1.2 提高學生文化素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且影響深遠,在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初中語文教師需注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如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等)融入教學,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先輩事跡,體會勞動價值,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受限于學生理解能力,初中語文教師應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趣味性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以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1.3 陶冶學生道德情操
初中語文教師在授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不僅使學生學到了學科知識,還可以陶冶學生道德情操,促進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通過課堂講解,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這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育遠大理想、培養高尚情操具有積極意義。
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阻礙
2.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入意識模糊
在一些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能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入意識不夠清晰,導致在教學時無法明確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這種情況下,語文課堂可能失去原有的色彩和深度,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也會受到影響。為了增強教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入意識,教育部門可以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指導,提高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2.2 缺乏足夠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
一些初中語文教師可能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無法充分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融入教學。因為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可能會片面,甚至會產生誤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可以通過閱讀經典文獻、參加文化講座、考察歷史遺址等方式,增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同時,學校也可以邀請專家學者進行授課或開設選修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
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原則
3.1 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由于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背景、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教學內容和方式需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調整。教師可以通過誦讀經典詩文、講解文學名篇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文化傳承。
3.2 啟迪智慧,融合課程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典故、俗語等素材,引導學生思考,啟迪智慧。同時,結合時代特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習近平文化思想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和文化底蘊。
4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實踐路徑
4.1 立足課文講解,滲透傳統文化
語文教材不僅是教育過程中的核心教學資料,而且是維護并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與進步的基石。初中語文教師在實施語文教育時,需有機地貫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無形之中感受文化的熏陶,進而提升其文化素養。例如,在教授《論語十二章》時,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傳授儒家文化的精髓,包括為人處世的智慧、學習的態度及道德觀念等,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
4.2 結合課外學習,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對于初中語文教師而言,僅依賴課堂教學渠道向學生傳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應積極利用課余時間,策劃并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如詩詞朗誦、知識競答等,以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熱情和信心[1]。
4.3 利用多媒體輔助開展跨學科教學,增加課程中的多元互動體驗
通過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歷史學、地理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進行有機融合,構建一種跨學科的教學模式。如此設置教學模式,使得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多樣,涵蓋更廣泛的領域。同時,引入一系列互動體驗教學活動,如游戲化學習、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案例分析以及實地考察等,這些活動旨在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互動性,從而深化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以《魚我所欲也》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跨學科多媒體課件,將作者孟子所處的戰國時期通過地圖和歷史背景介紹生動展示給學生。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入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相關內容,為學生揭示我國歷史上那段輝煌燦爛的文化繁榮景象。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還可以設計互動式教學活動。例如,引導學生自主查找歷史資料,分組扮演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并嘗試運用他們的思想進行一場辯論會。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融合了歷史、地理、政治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助力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全面學習,還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活力,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最終,這種教學模式會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得到充分滲透和傳承。
4.4 教師引導與示范
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進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有賴于教師的精心引導與示范。作為教師,既是教學活動的掌舵者,也是學生學習的楷模,其在課堂上的表現具有引領示范的作用。通過教師的示范行為,能夠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引導他們深入探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豐富的媒體資源,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如詩詞的朗誦、古代音樂的欣賞等。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好奇心,還能增強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同時,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并根據他們的特點和需求,通過個別輔導、小組合作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此外,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共鳴,以此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
4.5 經典名著中儒釋道三家思想傳統文化滲透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儒家、道教、佛教等經典文獻占有一定比重。例如,《劉姥姥進大觀園》等《紅樓夢》選段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這些經典篇章不僅豐富了課程內容,還為教師提供了獨特的教育資源。在漢語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巧妙地將這些經典文獻中的理念融入教學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劉姥姥進大觀園》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如何描繪賈家環境,進而探討劉姥姥這一角色的形象特征,以及作者如何運用描寫手法來塑造這一人物形象。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入大觀園的片段,組織學生進行觀看和思考。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深刻體會劉姥姥那種淡泊名利、追求真善美的高尚品質,從而激發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并培養他們閱讀經典的良好習慣。觀看錄像資料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以鞏固所學知識,提升他們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養。
4.6 引導學生學習優秀作品,領悟作者情感
優秀的文學作品,如同夜空中的璀璨星辰,為我們揭示了人類情感的深邃與廣闊。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欣賞這些文學作品,無疑是對他們情感體驗的豐富與升華,同時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重要途徑。教師有責任指導學生深入閱讀這些課文,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例如,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散文,以其深刻的情感表達和獨特的文化內涵,成為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朱自清與其父親的故事背景,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他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父愛的偉大和深沉。同時,教師還需要對文中的關鍵句子進行深入解讀,如“我走了四千里路,來到父親的墓前”等,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父親的深切思念和對家庭情感的重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領悟到作者的情感,更能深刻理解和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4.7 打造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當前的生活實際存在一定的距離,這使得學生在學習時難以激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探索欲望。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巧妙地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構建與學生認知水平相契合的學習情境。這樣的做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促使學生自發地對各類傳統文化思想進行深入探索,為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推動語文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緊密結合。以《屈原》一課為例,教材中展示了屈原臨終前的獨白,其中蘊含著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如愛國愛民、忠貞不屈和英勇無畏的精神[2]。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這些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端午節”為教學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深入的學習探究。通過指導學生自主查找相關資料,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與屈原相關的背景信息,并進一步探究為何人們會以“包粽子”的方式來慶祝端午節。
4.8 開展社會實踐,增強學習感悟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旨在引導學生有效掌握學科相關技能,并通過語言文字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進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的同時,還需積極組織多元化的語言實踐活動,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并全面提升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可以策劃并引導學生參與鄉土調查活動,通過實地了解家鄉的傳統美食、建筑特色、服飾風格以及民間習俗,并采用調查報告的形式整理活動成果,幫助學生掌握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方法。此外,教師還可以協助學生創建話劇社、詩詞研學社、書法社等多種社團活動,以引導學生通過自身喜好的方式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獲取更為深刻的學習體會。
5 結語
經過精心挑選,語文教材中匯聚了眾多中華古典詩詞與民間故事,它們共同承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精髓。鑒于初中階段學生的文化基礎普遍較為薄弱,這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語文教師須依托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深入感受與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傳遞給未來的一代又一代。■
引用
[1] 張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策略[J].中國教師,2023(8):111-113.
[2] 何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的途徑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9):130-132.
作者簡介:孫利杰(1983—),女,山東聊城人,本科,中教二級,就職于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第二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