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會及其特設機構在美國對華戰略競爭中的角色與影響

2024-07-19 00:00:00張建姜星宇
國際展望 2024年4期

【內容摘要】""拜登政府執政后提出“競贏中國”戰略,全面開展對華戰略競爭,明確美國對華戰略以及美中關系的主導范式將由“競爭”來定義,“競爭”成為兩國關系的“主導性框架”。美國國會兩黨也逐漸統一對華戰略競爭共識,廣泛介入中美關系,開展以遏制中國為目的的對華立法和政策行動。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在這一背景下成立,并通過調查研究涉華議題,為美國國會制定對華強硬政策和立法提供了參考依據,協調政府的對華政策行動。美中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在對華政策上的激進化取向,使其在中美關系發展中扮演了極其負面的角色,成為美國各項遏制中國行動的策源地之一,對中美雙邊關系乃至全球局勢都造成了負面影響,加劇了中美戰略博弈烈度,加深了美國民眾對華錯誤認知,導致美國對華戰略競爭日趨常態化、極端化。

【關鍵詞】""拜登政府""中美戰略博弈""“競贏中國”""美中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

【作者簡介】""張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政黨與政治研究中心秘書長、副研究員,復旦大學統戰研究基地研究員(上海""郵編:200233);姜星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生(上海""郵編:200233)。

【中圖分類號】"D871.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68-(2024)04-0147-18

【DOI編號】"10.13851/j.cnki.gjzw.202404008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中美力量對比的轉變使兩國關系正處于急劇變動的轉型期。特朗普政府以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重心轉向與中國進行大國競爭。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并沒有改變特朗普政府時期的總體方向,而是明確美國對華戰略以及美中關系的主導范式將由“競爭”來定義,“競爭”成為兩國關系的“主導性框架”。拜登政府2022年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視為“最嚴峻的地緣政治挑戰”(most"consequential"geopolitical"challenge)。"拜登政府認為,未來的十年將是與中國競爭的“決定性十年”(decisive"decade),強調美國政府當前的選擇和優先事項將決定未來長期的競爭地位,進一步指出對華戰略競爭具有關鍵性影響。

拜登政府對中美戰略競爭的長期性及美國優勢的認知,使其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進一步提出“競贏中國”(outcompeting"China)的戰略,其中包含“投資”“協作”“競爭”三部分內容。拜登政府致力于打造“一體四翼”的“競贏”格局,以競爭為主體目標,以合作、對抗、投資和結盟為政策工具贏得競爭勝利。"拜登政府還提出“優先保證對中國的持久性競爭優勢”,“以負責任的方式同中國競爭,以此捍衛利益和打造未來的愿景”等目標,"進一步為中美關系劃定“非贏即輸”的認知范圍,使其全球戰略和對華戰略更趨于一體化。以此為基礎,拜登政府不斷強化對華戰略競爭,提出“脫鉤斷鏈”(decoupling)、“去風險”(derisking)、“小院高墻”(small"yard"and"high"fence)等處理對華事務的概念,以“競爭”之名行打壓、遏制中國之實,將這些概念作為其“競贏中國”戰略的政策性工具。以“競贏中國”戰略為指導,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競爭更具全面性。

自特朗普政府以來,特別是拜登政府執政以來,白宮與國會、國會民主與共和兩黨的對華政策取得更大的共識。當前國會涉華活動不斷,相關立法行動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加大,立法提案涵蓋人權、科技競爭、臺灣問題等多個領域,國會在美國對華戰略競爭中扮演了非常激進和負面的角色。兩黨對華共識以及拜登政府“競贏中國”的戰略認知與框架,成為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以下簡稱“特委會”)建立的重要推動因素。本文嘗試以特委會作為具體案例,通過介紹特委會的具體情況,分析其在中美關系和美國國會對華政策中的作用,借此呈現拜登政府“競贏中國”戰略下國會扮演的角色。

一、國會在美國對華戰略競爭中的角色及活動

美國憲法賦予國會進行對外活動的權力,國會可以通過多種手段監督政府的對華政策,介入對華戰略競爭的具體事務。在民主、共和兩黨對華認知愈發一致的趨勢下,國會成為實行對華強硬政策的重要主體,在美國對華政策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一)國會介入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制度基礎

美國憲法規定,國會和總統共同分享外交權力,國會通過批準條約、征稅支持戰爭等形式來發揮其外交影響。"自美國建國以來,由于憲法規定的模糊性,國會和總統在外交權力上一直存在競爭。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對越戰的反思以及“水門事件”等歷史事件的影響,國會加強了對總統的制約,在外交權力上不斷發揮有別于政府的特有的影響力。

作為最高立法機構,美國國會在美國政府外交決策中始終扮演著關鍵角色。"具體來看,國會介入外交事務的手段分為三種。一是國會通過實質性立法,以正式法律的形式確定外交事務的原則和指導性內容。國會通過的正式法律具有合法性,其存續的時間比政府的政策更長也更難轉圜,因此對政府的政策推行具有重要的影響。二是國會通過過程性立法,即以決議案而不是法案的形式設立各種委員會和工作組,進行具體議題研究,表達國會或參議院、眾議院對議題的態度,以此進行政策宣傳或向政府施壓。三是國會通過召開聽證會、議員出訪等活動介入外交事務,國會及其議員的對外宣傳和采訪活動也是影響公眾認知、為自身的外交政策獲取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國會介入外交事務的手段是多樣的,能夠對總統的政策推行造成制約和影響。盡管國會和總統之間存在權力爭奪,但在某些關乎國家重大利益的問題上,尤其是在對華事務上,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維護美國資產階級和利益集團的利益。

國會的大部分工作都在委員會進行,主要權力掌握在委員會和小組委員會主席手中。國會的委員會共有四種類型,分別是常設委員會、特別委員會、聯合委員會以及會議委員會。常設委員會是國會中最為重要的委員會,往往按照具體職能設立,如外交關系、撥款、軍事等。常設委員會不會隨著每屆國會的變更而變動,幾乎所有議員提出的議案都要由相關委員會進行審議,委員會通過之后才能進行全院的審議。特別委員會是專門針對某一項工作而設定的委員會,既可能是臨時性的,也可能是常設的委員會。特別委員會一般具有調查、研究和提出建議的權力,但是不能提出議案或審議議案(部分特別委員會除外)。美中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就屬于特別委員會中的一種。聯合委員會是參眾兩院為研究和管理某些重大議題而建立的兩院之間的委員會。會議委員會通常由所有眾議員組成,其在眾議院舉行會議,審議眾議院議程中的事項。

國會委員會是國會中實際發揮作用的重要單位。在國會決策日益專業化的今天,國會委員會往往為國會的立法活動提供專業性的建議并進行各種立法實踐。不僅如此,由于國會兩黨共同決定委員會內部的人員構成,國會委員會也成為兩黨乃至其他利益集團進行利益平衡與博弈的重要場所。因此,國會委員會在國會中的作用和影響也顯得愈發重要,是美國國會介入外交事務不可或缺的平臺。

(二)國會在美國對華戰略競爭中的角色

由于美國憲法規定了國會介入外交事務的制度基礎,國會一直在美國對外政策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在美國兩黨逐步就對華實行戰略競爭達成共識的背景下,國會不斷利用其職能,在多個領域全面推進遏制中國的政策。

第一,立法者角色。國會作為立法者制定對華關系的原則和依據,美國憲法規定國會具有立法權,立法是國會介入外交事務的重要手段。不管是服務于遏制中國的需要還是積累政治資本、形成政治共識,部分美國國會議員積極推出涉華法案,并在某些其他重要法案中增加涉華條款,全面推進涉華事務立法。國會通過立法的方式,確定對華共識和開展對華行動的原則和基礎,以法律文本的形式確定涉華事務的大致方向,也為行政部門對華關系的處理提供法律依據。拜登政府執政以來,國會就通過密集的立法介入對華戰略競爭,截至2024年6月1日,第118屆國會已經推出626項涉華法案,"內容涵蓋中美關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法案包括:《芯片與科學法案》(Chips"and"Science"Act),規定禁止受到捐助的實體在外國擴大半導體生產能力或與外國勢力進行聯合研發活動;"《2022年通脹削減法案》(Inflation"Reduction"Act"of"2022),包含對在北美當地進行組裝的電動汽車提供補助等歧視性條款。"這些法案都嚴重損害中美正常的經貿、科研交流活動,增加了中美關系中的分歧和摩擦。國會立法與政策不同,具有不易改變的特點,這也為對華政策行動提供了指導性原則。

第二,監督者角色。國會作為監督者協調同政府的對華行動或對政府施壓。除立法外,國會擁有撥款權、任命權等權力,使其在權力結構中扮演著監督者的角色。國會推動涉華提案并在參眾兩院通過,表達了其對某一議題的態度,并以此向政府施壓和協調立場。同時,國會有權召開相關聽證會并傳喚政府相關官員出席作證,并就某一議題給政府官員寫信表達立場,借此了解和質詢政府的相關政策。國會具有撥款權,可以在某些撥款法案中附帶與中國相關的條款,借此指導或阻止政府采取某種政策行動。例如,《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James"M."Inhofe"National"Defense"Authorization"Act"for"Fiscal"Year"2023)中包含了到2027財年向臺灣提供高達百億美元軍事援助的內容。

第三,宣傳者角色。國會能夠作為宣傳者向美國公眾宣揚反華行動,營造美國國內的反華氛圍。作為美國的最高立法機構,國會擁有100名參議員和435名眾議員。議員由選民選舉產生,對選民負責,本身就是向各選區民眾宣傳相關政策和立場的重要力量。議員通過各種社交媒體對某些議題發表觀點和看法,也可以在議員個人的工作網站發布其各種活動,方便民眾了解其活動和相關立場。在美國國內政治極化日益加劇的今天,部分議員的反華立場已獲得了民眾的支持,有利于爭取選票應對即將到來的大選,"并將選區內出現的相關問題歸咎于中國。對國會機構而言,國會召開的聽證會等活動并不完全是保密的,聽證會的視頻、相關證人、證詞和各種其他材料對民眾公開。國會通過的各項提案和法案、相關調查報告也可以在其官網中找到,這些活動本身也是向公眾宣傳反華立場的一種有效手段。此外,國會還擁有從事外交活動的權力,國會議員通過出訪的方式進行調研,本身就是顯示立場,與相關訪問對象交換意見的重要渠道,也是進行宣傳的重要手段。例如,由于美國的《與臺灣關系法》(Taiwan"Relations"Act)規定,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和參議院及國會其他委員會監督該法案條款的施行,"國會議員往往以此為由竄訪中國臺灣地區,加緊美臺勾連。

總的來看,美國國會通過扮演立法者、監督者、宣傳者等角色,進一步為對華政策確立原則和依據,向政府施壓并統一對華行動,同時向民眾宣傳虛假對華認知,煽動社會反華情緒,營造反華氛圍,全面推動美國對華戰略競爭。因此,國會在美國對華戰略競爭中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其相關立場和活動對中美關系產生了消極影響。

二、“競贏中國”戰略中的國會特設機構及其設立原因

2023年1月10日,美國國會眾議院以365票贊成、65票反對的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案,"宣布成立美中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特委會既是時任眾議院議長凱文·麥卡錫(Kevin"McCarthy)一手促成的結果,也是美國兩黨在涉華議題上達成廣泛共識的產物。

麥卡錫是特委會成立的主要推動者。麥卡錫一直是美國國會內的對華強硬派,也是2020年成立“中國工作組”(China"Task"Force)的重要推手。這一工作組設置了五大領域的支柱小組,推動國會與中國相關的立法措施出臺。"2020年9月,“中國工作組”發布100多頁的對華調查報告,將中國視為美國的“世代之敵”,提出近百項所謂的“重要發現”和400多項政策建議,給中美關系帶來極大負面影響。在2022年11月美國中期選舉之前麥卡錫宣布,如果共和黨在眾議院獲得優勢,將成立一個專注于中國問題的委員會。2022年12月,麥卡錫和后來被任命為特委會主席的加拉格爾在福克斯新聞上撰文,宣稱中美關系已經進入“新冷戰”,認為必須采取及時的手段應對“中國帶來的威脅”。"通過接受媒體采訪、發表媒體文章等方式,以麥卡錫為代表的國會議員不斷強化美國對華的“威脅”感知,提出特委會成立后的工作重點,以此來為特委會的成立造勢。

(一)特委會的人員構成

在人員構成方面,特委會包括24名國會眾議院議員,其中共和黨13人,民主黨11人。特委會的成員也在其他委員會中任職,涉及的委員會非常廣泛,主要包括:撥款委員會、軍事委員會、情報常設特別委員會、金融服務委員會等,涵蓋了中美關系中的絕大部分議題。特委會成員普遍對華持強硬態度,參與制定的涉華法案幾乎都帶有對華負面內容。兩黨在特委會內的議員構成上大致平衡,凸顯特委會兩黨一致對華的政治傾向。特委會成員大部分是在2016年之后當選眾議員,體現出特朗普政府以來美國對華戰略競爭態勢對國會議員對華立場的深刻影響。

特委會的兩黨領導人都在各自黨派扮演“反華先鋒”的角色。特委會主席曾由共和黨人邁克·加拉格爾(Mike"Gallagher)擔任。在擔任眾議員期間,加拉格爾主導推出要求封禁TikTok的《保護美國人免受外國對手控制應用法案》(Protecting"Americans"from"Foreign"Adversary"Controlled"Applications"Act)等多項反華法案。"特委會的民主黨高級成員(ranking"member)由拉賈·克里希納穆爾蒂(Raja"Krishnamoorthi)擔任。克里希納穆爾蒂在中印邊境沖突中對中國合法捍衛領土的行為指手畫腳,并將其錯誤觀點納入美國國會的國防授權法案,造成惡劣影響。"2024年3月,加拉格爾宣布提前辭職,特委會主席由特委會成員、共和黨眾議員約翰·穆勒納爾(John"Moolenaar)接任。"穆勒納爾多次敦促拜登政府對中國進口車輛加征關稅,推出相關法案以反對中國電池制造商國軒高科公司在密歇根州建設電池材料工廠,是一名同樣對中國持強硬立場的議員。"總的來說,特委會的主要成員都對中國持負面立場,這種立場深刻影響特委會的相關活動。

(二)特委會的權力設置和運行方式

與常設委員會聚焦某一個專業領域不同,特委會關注的涉華議題具有廣泛性和全面性,其成立發出了國會希望全面和系統地處理對華關系的信號。宣布特委會成立的H.Res.11決議規定,特委會沒有立法管轄權,不能從事立法相關活動。其主要的職權在于進行調查(如調查中國在經濟、技術和安全方面的發展及其與美國競爭的狀況),并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因此,特委會的主要權力有兩方面:一是進行調查研究,實施的具體調查活動主要有聽證會、實地考察等;二是提交相關調查報告和政策建議,以此來表達特委會的態度,影響對華政策和立法。

根據第118屆國會中眾議院各委員會經費開支的H.Res.197決議,"特委會在第118屆國會的經費開支應不超過889.2萬美元,其經費額度在眾議院21個委員會中排名19。相比之下,與特委會成員規模相當的情報常設特別委員會(24人)"的經費額度為1"719萬美元,退伍軍人事務委員會(25人)"的經費為1"075萬美元。由此可見,目前特委會的經費與眾議院中的一些重要委員會相比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特委會組織開展調查研究、舉辦聽證會等活動的能力。

在日常運作的過程中,特委會主要通過眾議院決議賦予它的職權開展相關活動,主要運行情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召開聽證會是特委會的主要活動。聽證會制度能夠幫助國會收集和分析信息,是調研相關議題的重要手段。截至2024年5月底,特委會召開了13次聽證會,涉及的議題包括國家安全、金融穩定、技術、企業經營環境、人權等。"特委會通過召開聽證會廣泛討論涉華議題,并邀請相關證人出庭作證,以此來對該議題進行詳細研究和取證。特委會還召開以拜登政府對華戰略為主題的聽證會,通過傳喚助理國務卿、助理國防部長的方式質詢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在對華議題上向政府施壓。

第二,組織各種調查會議與出訪活動。除了召開聽證會之外,特委會還通過業務會議、圓桌會議、辯論和討論等多種形式來調研相關議題。這些活動相較于聽證會形式更加多樣,涉及的議題也更加廣泛。不僅如此,特委會的議員還通過各種出訪活動進行對華政策宣傳,顯示自身的反華立場。特委會的一些出訪活動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在國際和國內層面宣揚了錯誤的對華立場,不利于中美關系穩定。此外,特委會成員還通過在各州舉行圓桌會議,傳播所謂“中國盜竊技術”等不實言論,"進一步向民眾宣揚反華態度,對兩國民間正常交流和美國民眾正確認知中國造成障礙。舉辦這些活動可以讓特委會廣泛接觸非官方人士,擴大其調查范圍,接受各方面的意見,以此為其反華觀點背書,向公眾宣傳特委會的立場和主張。

第三,出臺相應的調查報告和政策建議。特委會的職權集中在調查方面,通過行使調查權頻繁地進行涉華活動,不斷進行反華宣傳,出臺相應的調查報告。目前特委會出臺的政策建議有3份,主要關注中美在經濟領域的競爭、臺灣問題和涉疆問題。此外,特委會還發布多份有關美國金融機構對華投資、新冠疫情溯源、芬太尼泛濫等議題的調查報告。這些文件涉及中國多項內政議題,罔顧新疆的發展現實,介入中國的統一進程,體現出“以疆制華”“以臺制華”的企圖。特委會的調查報告也出現在國會的立法進程中。例如,在《2024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涵蓋了特委會在有關臺灣問題調查報告中的一些內容,包括“促進與盟友伙伴的防御合作”“提升臺灣威懾力”“加強美臺軍事網絡安全合作”等。"由此也可以看出特委會的相關活動已經對美國的對華政策和立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第四,就涉華議題直接施壓。由于特委會調查的范圍非常廣泛,在某些專業領域,特委會頻繁致函官方機構、利益攸關方表達關切,表明特委會的立場,為政府部門提供政策建議,敦促政府官員采取相應措施。自成立以來,特委會已經致函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海軍交易所、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部長耶倫等政府機構和高官,表達其對軍事安全、經貿關系、人權等領域議題的關注。與此同時,特委會議員也會在各種場合發表自己對中國的觀點,抹黑和唱衰中國。

(三)特委會設立的原因

在以往國會設置的委員會中,與中國相關的包括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Economic"and"Security"Review"Commission)和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委員會(Congressional-Executive"Commission"on"China),前者主要負責監督、調查中美貿易和經濟關系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影響,后者主要負責監督中國在人權和法治領域的發展。相較于這兩個具有特殊職能的委員會,特委會的調查內容幾乎涵蓋中美關系中的全部議題,體現出美國系統性和整體性開展對華戰略競爭的功能需求,反映了美國對華戰略競爭走向體系化的趨勢,以及拜登政府“競贏中國”戰略框架下國會機構在其中扮演的激進角色。特委會活動的開展也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在實際運行的過程中也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

第一,服務于拜登政府“競贏中國”的戰略需要。當前美國社會的撕裂愈發嚴重,政治極化的風險持續增加,民眾對政治精英的不信任感不斷強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樹立外部假想敵、開展對華競爭可以凝聚社會共識,轉移民眾對官方的不滿。特委會的成立整體上服務于美國對華戰略競爭、遏制中國崛起的需要,其開展的活動旨在給國會乃至美國官方的對華戰略競爭提供相應的建議和支持。以往國會處理涉華事務是根據不同專業領域的委員會進行分工,盡管專業性得到了保證,但是難以進行議題之間的聯系,因此特委會的成立和職權的劃定體現出美國對華進行系統性競爭的需求。國會以壓倒性多數投票通過成立該委員會,體現出國會兩黨在對華關系中相對統一的態度。特委會發布的調查報告和進行的反華宣傳也在推進美國國會和政府的對華戰略競爭。

第二,滿足某些院外利益集團的政治需求。美國一直存在院外利益集團影響國會和政府決策的傳統,利益集團通過游說活動和政治獻金等方式影響政策,為自身爭取更大的利益。特委會的活動也受到了院外利益集團的影響,具有滿足利益集團相關需求的行為動因。根據美國獨立無黨派組織OpenSecrets對特委會領導成員加拉格爾、穆勒納爾、克里希納穆爾蒂的政治籌款來源調查,特委會領導人的政治獻金主要集中于退休人員、房地產、證券投資等行業,"這就導致特委會進行相關活動時更多考慮這些行業的事務和利益。例如,加拉格爾和其他議員曾推出的一項法案要求公共退休金計劃等免稅實體從中國撤資。"穆勒納爾推出的相關法案要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ommittee"on"Foreign"Investment"in"the"United"States)審查中國的一些企業對美國房地產的投資情況。除此之外,對特委會領導成員資助最多的實體大多來自凱易律師事務所(Kirkland"amp;"Ellis"LLP)、麥迪遜·迪爾伯恩合伙人有限公司(Madison"Dearborn"Partners)、美國通用組件集團(UCA"Group)等這樣的實體,這些實體主要提供與投資、供應鏈相關的咨詢和訴訟服務,這促使特委會在進行調研時更關心技術、供應鏈和投資安全等議題。例如,2023年5月特委會舉行聽證會探討中美商業競爭環境,2023年7月特委會舉行聽證會探討美國在關鍵和新興技術中的領導地位,2023年9月特委會舉行聽證會討論金融穩定威脅等議題。"2023年12月,特委會發布政策建議報告,認為需要從根本上調整美國同中國進行經濟和技術競爭的戰略,重設中美相關經濟關系條款,阻止美國的技術和資本流向中國,投資技術并與盟友強化集體經濟韌性。"2024年4月,特委會新任主席穆勒納爾在就職演說中強調,供應鏈安全是特委會工作的優先事項,宣稱需要采取措施以減少在關鍵領域對中國的依賴。

第三,迎合部分議員堅持“政治正確”、積累政治資本的需要。由于美國國會議員通常不用承擔外交政策失敗的責任,也不用像政府一樣負責外交政策的具體實施,只需對選民負責,因此議員的對華態度往往較為強硬和偏激。在當前美國兩黨對華立場趨于一致的情況下,展示對華強硬姿態成為政治人物迎合選民、積累政治資本的一種普遍的方式。由于兩黨的反華立場趨同、反華議題易獲通過,國會議員推動的反華提案成為其增加政治業績的重要手段。例如,共和黨議員麥卡錫經過15輪投票才當選眾議院議長,"其在上任后短時間內就推動建立特委會,旨在利用兩黨在中國問題上的一致態度鞏固自身地位,回應各方質疑,獲得各方支持。特委會的成員在進行相關活動時,也將特委會的運行成果作為政治資本,以反華的立場和行動來爭取選民的支持。加拉格爾2017年當選為眾議員,資歷較淺,也沒有在其他國會委員會中擔任核心職務,因此利用特委會的活動打造反華人設,成為其從政的重要策略。加拉格爾在其選區威斯康星州召開的“中國對美國制造業的威脅”圓桌會議,"通過反華宣傳體現對選民的關切,爭取選民的支持,并將選區內出現的相關問題歸咎于中國,逃避責任和選民的質疑。穆勒納爾在擔任特委會領導期間,致函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Tai),污蔑中國實施歧視性的汽車出口補貼政策,要求對自中國進口汽車啟動301條款調查。"由于密歇根州是美國重要的汽車制造業中心,穆勒納爾的主張不僅反映了其在對華貿易政策上的強硬立場,而且能借此展現其關注本選區汽車制造商和制造業工人利益的姿態。

三、國會及其特設機構在美對華戰略競爭中的影響

當前美國國會及其下屬特委會在美國對華戰略競爭中發揮著獨特作用,已然成為美國各項遏制中國行動的策源地之一,對中美關系乃至全球局勢等都造成負面影響。

第一,加劇地緣政治沖突,逼迫他國選邊站隊。中國和美國作為國際社會中的兩個大國,對全球和地區事務都具有重要影響。美國國會不斷介入美對華戰略競爭并造成負面影響,惡化了中美關系,同時也無益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并由此導致其他國家被迫選邊站隊。在中國影響力不斷上升、世界亟待中美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關鍵時刻,美國國會對華負面行動的持續增加導致中美合作停滯不前、全球多邊挑戰難以有效應對、其他國家甚至被迫加入對抗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存在于實行“對沖戰略”的國家,而且存在于美國的盟友之中。例如,2023年6月加拉格爾在給美國商務部的信中,敦促美國商務部與日本、韓國合作,實行芯片出口管制,禁止日、韓半導體企業填補中國的芯片空缺,以保護美國半導體企業美光科技(Micron"Technology)的實力。"這種舉動使得諸如三星電子(Samsung"Electronics)等韓國企業在中美半導體競爭的“夾縫”中更加難以生存,"破壞了全球自由貿易,也損害了其他國家的合法利益。

第二,加劇中美戰略博弈,推動美國對華戰略競爭常態化。在美國國會兩黨和政府繼續加強對華戰略競爭的背景下,國會的反華立場和行動正在不斷加劇中美戰略競爭態勢,強化遏制中國的話語敘事。在中美建交后,美國國會曾出臺多項虛化掏空一個中國原則的提案。自特朗普政府以來,美國國會更是不斷推出以遏制中國為目的的負面涉華提案,在很大程度上惡化了兩國關系。特委會的成立服務于國會介入美對華戰略競爭的需要,其相關活動始終圍繞著中美關系和遏制中國展開,宣示強硬的反華立場。2023年7月,在特委會舉行的有關中美經貿接觸的辯論中,辯論雙方的焦點是選擇全面“脫鉤”還是有限“脫鉤”,"完全沒有與中國促進經貿合作的想法或傾向。這在很大程度上為國會進行對華決策提供了負面參考,加劇了美對華戰略競爭。特委會的反華活動進一步固化了國會兩黨和政府的對華錯誤認知,且不斷為強化對華長期戰略競爭“建言獻策”,其存在本身就是國會全面、系統遏制中國的直接體現。盡管特委會沒有立法管轄權,但是特委會內部的議員可以就某些涉華議題提出相應的法案,同時特委會的政策建議也可以被國會的相關法案借鑒,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會的立法行動,以法律形式確立對華戰略競爭的共識。另外,特委會通過召開聽證會、傳喚政府高官等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走向。特委會對政府的監督和施壓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拜登政府改善中美關系的政策。

第三,強化美國社會對華錯誤認知,破壞兩國民間友好往來。美國國會作為民選機構,其日常工作必然受到美國民眾的廣泛關注,也具有開展宣傳活動的多種渠道。國會出臺的相關法案、舉辦的各種聽證會、發布的調查報告、有關證人證詞等文件都可以在國會官方網站瀏覽,這些是國會進行反華宣傳的重要材料。國會議員也擁有自己的工作網站和社交媒體賬號,可以在互聯網平臺發表反華言論。國會議員還可以通過接受媒體采訪和撰寫文章等多種方式宣傳對華戰略競爭。上述做法營造了美國社會的反華氛圍,加劇了普通民眾對中國的誤解,增加了中美兩國在非官方層面的隔閡,不僅不利于兩國開展民間外交,而且在美國社會形成全面的反華共識,阻礙了兩國的交流與合作。作為國會對華開展調查研究的主體,特委會也是美國國會向美國民眾進行反華宣傳的重要載體。特委會通過召開涉華議題的聽證會、發布反華報告、調研涉華議題、議員提出反華提案等多種方式加深了美國民眾對中國的誤解,且短期內很難扭轉。

第四,對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及和平崛起造成一定干擾。美國開展對華戰略競爭涉及中美關系的所有領域。國會不斷打著“民主”“人權”的旗號,企圖干涉中國內政,將“以臺制華”“以疆制華”作為對華戰略競爭的重要抓手,對中國主權安全造成危害。例如,美國國會在2022年5月通過一項指示美國國務院幫助臺灣地區獲得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地位的法案。"美國國會的干涉助長了“臺獨”“疆獨”勢力的囂張氣焰,特委會的相關活動和調查結果也在為國會“以臺制華”“以疆制華”的行動提供支持,這些對中國的和平崛起造成了負面影響。

結""""論

在美國國會兩黨不斷強化遏制中國的共識、美國官方全面展開對華戰略競爭的背景下,美中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的成立,不僅服務于國會兩黨積累政治資本、介入相關事務的需要,也為國會和政府進行對華競爭提供了參考依據和政策建議,強化了國會介入對華事務的力度。國會委員會在美國國會運行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委會的成立加劇并固化了美對華戰略競爭,加深了中美兩國在官方和非官方層面的隔閡,對中美關系和國際局勢造成了負面影響。但是,受限于職權范圍和經費問題,特委會能夠在美國對華戰略競爭中發揮的作用存在一定限度,在其運行過程中也面臨大量質疑的聲音。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阿納托爾·克拉斯(Anatol"Klass)指出,特委會認為中美陷入“新冷戰”這種看法不僅無益于美國在對華競爭中獲勝,而且有損美國人民的利益。"然而,由于美國官方已經逐漸在對華戰略競爭上形成共識,特委會作為美國國會介入美對華戰略競爭的手段,決定了其仍會繼續履行相關職能,中國對此應保持關注。未來美國國會將繼續堅持對華競爭的政策導向,繼續通過立法和監督手段在中美關系中發揮更大影響,美對華戰略競爭將趨向系統化和常態化,中美關系的改善也將更加艱難。

隨著2024年美國大選臨近,盡管民主、共和兩黨在對華議題上的立場較為統一,但仍有可能操弄對華議題以服務選舉需要。伴隨著選舉的推進,兩黨在對華議題上會進一步趨于強硬,也會抓住機會批評對方黨派的對華政策,為本黨增加政治籌碼。因此,特委會在這一過程中難免會成為展現黨派矛盾和分歧的平臺。特委會內部兩黨成員對于應對“中國挑戰”的具體策略明顯不同,部分民主黨議員對加拉格爾將中國視為“事關存亡的威脅”感到不滿,認為這不僅夸大了事實,而且反映了美國政府的無能。由共和黨議員領導的特委會多次召開聽證會傳喚政府官員,質疑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顯示出特委會內部并非鐵板一塊。"特委會的新任主席穆勒納爾在擔任眾議員期間,多次指責拜登政府及民主黨議員拉高通脹、限制公民的合法持槍權利,并支持得克薩斯州對2020年總統大選結果提出異議的訴訟,展現出與民主黨斗爭的強硬姿態。"穆勒納爾成為特委會領導人后,能否規避黨派分歧、統一兩黨共識也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這些分歧未來仍有可能出現,使得特委會的行動因為黨爭和遭到的質疑而難以通過理想的方式開展。

面對美國開展全面對華戰略競爭、美國國會全面介入中美關系的態勢,中國應當及時調整對美國國會的看法及應對策略。首先,學界應當加強對美國國會及國會委員會的研究與分析,密切關注美國代表性反華議員的言論和動態。其次,相關部門應當正視美國國會對中美關系的強力介入,改變以往僅僅對政府開展外交活動的認識,加強對國會議員、相關團體的游說活動。鑒于美國國會內部也有議員質疑特委會的成立及其活動,中國可以廣泛游說這一部分議員,使其制約特委會持續發揮影響力,努力改變國會議員的對華錯誤認知。再次,中國應當開展廣泛的二軌外交活動,加強與美國民間的交流與合作,重視美國民眾對中國的看法,努力改變美國國內社會的反華態度。最后,中國政府應當對美國污名化中國、扭曲對華認知的行為進行有力的外交回擊,在國際社會增強中國的話語權,避免陷入話語陷阱,更廣泛、深入地表達中國和平崛起的意愿。

[責任編輯:樊文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av手机在线|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国产精品.com|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热99精品视频| 亚洲色图欧美| 亚洲区欧美区|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国产AV毛片|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99手机在线视频|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五月婷婷伊人网|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欧美日韩成人|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亚洲啪啪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毛片一级在线|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婷婷亚洲天堂|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大香伊人久久| 国产在线八区| 不卡无码网| 91在线丝袜|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无码免费视频| 综合色天天| 日本久久网站|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九九热在线视频| 色噜噜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亚洲美女一区| 午夜a级毛片| 热九九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亚洲第一av网站|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欧美在线一二区| 无码 在线 在线|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69av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