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字經濟時代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迅速,逐漸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動力及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支撐。當前貴州省農產品電商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農產品電商信息系統建設滯后、數字化安全監管滯后、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短板、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農產品品牌效應弱等問題,因此,基于數字經濟背景,提出了促進貴州省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對策建議:加快農產品電商物流體系的信息化建設、多部門協作加強數字化監管、加強新基建設施保障、加強農產品深度加工拓展農產品經營周期、利用數字化形式打造農產品電商銷售品牌效應。
關鍵詞 數字經濟;農產品電商;農產品電商物流體系;數字化監管;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9.028
數字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式,它以數字化知識為核心要素,以信息技術為重要動力,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1]。根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3)》的數據,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0.3%,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到41.5%,與第二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相當。電子商務是指運用網絡工具,將傳統商業活動中銷售等環節實現網絡化及電子化,從而促使市場實現供需平衡[2]。電子商務為用戶提供了在線交易和管理等整個流程的服務,其中包括了在線支付、在線訂購、交易管理等各種功能[3]。《2022中國農產品電商發展報告》指出,2021年,全國農村地區農產品電商市場規模達到4 221億元,農村地區網上零售規模達到20 500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4.2%,農村地區網上零售規模達到4 221億元。
關于數字經濟與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研究,Don認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將決定數字經濟的未來[4]。Moulton指出,數字經濟在特定范疇內,不僅指電子商務,還包含信息技術及與之相對應的信息通信技術基礎設施、IT產業和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實體商品零售業[5]。劉助仁將電子商務和它所支持的信息技術行業納入了數字經濟的范圍[6]。華迎認為,在數字經濟的背景下,數字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導致了電商模式和業態的持續創新,新興電商已經成為了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快速融合的重要力量[7]。溫孚江認為,農業大數據是一種跨領域、跨學科的數據處理過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8]。郭承坤等指出,通過有效運用大數據可以縮短科研時間,推動科技成果的加速轉化,從而推動農業精細化生產[9]。
通過文獻梳理發現,過去研究多從兩者的定義、內涵及關系等方面進行闡述,鮮有文獻探討在數字經濟背景下,某一特定地區的農產品電商發展問題。因此,本文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數字經濟背景下,貴州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中的具體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1" 發展優勢
從自然區位條件來看,貴州省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不冷,夏季不熱,氣候適宜,光照充足,雨水充沛;貴州土地遼闊,位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紅壤—黃壤區域,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喀斯特地區特有的地貌類型,不同區域的氣候差異明顯,造就了其豐富的農產品,使其蘊藏著豐富、優質和珍稀的特色資源。
從社會經濟條件來看,處于西南地區的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較為落后,一直以來都是國家重點扶持對象,國家為其提供了許多幫扶政策。2022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指出,要大力推動貴州數字經濟的發展,推動本地特色農產品“走出去”,改變傳統產業運作模式,優化產業鏈條,推動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貴州省自然環境優越,農產品品種豐富,且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在數字經濟大背景下,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商,不僅是推進貴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重大舉措,更是貴州省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加快建設網絡強省的戰略選擇。但是,貴州省的農業電子商務仍存在著不足,在了解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是十分必要的。
2" 存在的問題
2.1" 農產品電商信息系統建設滯后
首先,貴州省農產品種類多、數量大,但農產品生產、儲備、銷售、運輸等環節數據信息分散,缺乏完整、系統的信息數據庫,這就導致難以迅速提供相關農產品的準確的數據信息,對革新和改進農產品電商物流模式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其次,在冷鏈物流領域專業人才匱乏,使得目前對相關數據的采集與分析還不夠深入。雖然貴州省近幾年開發了一系列農產品及農副產品電商物流平臺,例如“黔特易購”,這類平臺可以通過收集消費者購買農產品的數據信息,對電商物流進行大數據分析,但其目前在全省范圍內的普及程度仍然很低。最后,缺乏專門的物流管理系統,缺乏數據分析平臺,導致農產品網絡銷售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在物流過程中農產品要多次裝換,使生鮮產品的新鮮度受到影響,價格不斷上升,形成“質優價不廉”的負面市場現象,這在某種程度上對貴州省農產品電商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2.2" 數字化安全監管不足
網絡交易的虛擬性和快速變化,使得農產品電子商務受到了新的挑戰。這一領域的快速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如產品質量不過關、虛假宣傳等,這些問題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也影響了整個農產品電商行業的形象。2022年,貴州省農牧局聯合質監和司法機關抽查某企業網絡出售的雞蛋、某企業出售的魚肉、某企業出售的茶葉和某農戶出售的草莓等農產品,發現大批質量不過關的產品仍在各電商平臺銷售,這一現象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引發了消費者對網絡交易中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的擔憂。這一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則是大數據技術規范標準不一,相關部門數字化安全監管不力。而且,在數字化安全監管方面的不力,也使得網絡交易中的農產品質量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發現和解決。
2.3" 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短板
首先,物流運輸環節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是貴州省農產品電商發展的一大難題。雖然貴州省近年來交通發展迅速,公路通達里程大大提升,但由于地處山區,地形復雜,因此普遍存在鄉村道路窄、坡度陡、彎度大等問題,導致大型車輛難以通過,嚴重制約了農產品運輸時效和運量,同時也造成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壞變質。其次,物流業的費用高。貴州省由于公路、氣候等客觀條件的制約,許多鄉鎮的物流配送費用都很高,而且由于農產品需要的保鮮時間比較長,所以物流運輸的費用高昂,增大了電商的運營成本。這個問題使得農產品電商的盈利空間受到了嚴重擠壓,導致農產品的價格難以降低,從而影響了農產品銷量。最后,農村物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足。貴州省山區分布廣,但互聯網發展落后,并且農村與城市地區電子商務發展存在較大差異,遇到“雙11”這類網絡購物狂歡節日,農產品網絡銷售將面臨著信息處理速度、數據存儲等方面的技術劣勢。
2.4" 農產品品牌效應弱
貴州省農村電子商務的規模較小,農村電子商務的品牌影響力較弱。2015年貴州省有2 065個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到2019年只有555個,下降趨勢明顯。2016—2019年,貴州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平均增長速度由9.1%下降到4.5%,與同期貴州省的工業、服務業等行業的營業收入增長速度相比,有較大的差距。當前貴州省農產品網絡營銷品牌數量不多,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品牌效應不明顯。2019年,全省實現了4 711項“三品一標”,1 103項實現了“三品一標”認證。盡管在全省范圍內,農產品電商企業品牌的數量每年都有增長,但是對農產品電商品牌的認可度還是比較低的,跟全國其他省份比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3" 發展對策
3.1" 加快農產品電商物流體系的信息化建設
通過對農產品電商相關數據信息的運用與分析,不斷完善信息系統。1)需要加強對農產品電商信息的獲取和整理收集。要加大各類電商平臺的宣傳推廣力度,積極引導農戶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及時掌握農產品網絡銷售的數據信息。在這個基礎上,需要設置專業的技術人員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預測市場走向,并及時為農戶提供農產品市場信息。2)需要加快構建農產品電商信息系統。以“云倉+服務中心+站點+基地+農戶”為核心,構建一個“村貨集中,云倉集中訂購,數據共享互通,統一配送”的供應鏈信息系統。以此實現農產品電商運營模式優化升級,推動貴州省農產品電商的發展。
3.2" 多部門協作加強數字化監管
1)要強化電子商務的數字監督管理。在監管主體方面,需要加強多部門聯動,發揮監督的協作性。首先需要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確保各部門能夠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進行協同工作;其次,可以在“信用中國”、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開等平臺上,對各部門在履行職責過程中所產生的相關監督執法信息進行公示。2)要對農產品網上監督的模式進行創新。市場監管部門應構建農產品電商資料數據庫,并同各相關單位,如農業部門、電子商務協會等進行數據信息共享。3)進一步優化商戶信用評價機制及消費者投訴制度。對于農產品經營者,可以建立市、區(縣)兩個層面的信息平臺,推動涉農企業與政府部門的信息交流,落實“線下監管”“線上監測”。對于消費者,要加強對消費者的保護,建立健全消費者投訴制度,對消費者的投訴進行及時、公正的處理,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消費者投訴渠道、建立高效的投訴處理機制等方式,提高消費者投訴的處理效率和質量。
3.3" 加強基建設施保障
建設“鄉村信息化公路”是鄉村數字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1)加強財政、政策扶持。應充分發揮好各級政府和部門在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建立健全信息化系統,擴大冷鏈物流、大數據、云計算等基礎設施的覆蓋面,加速5G網絡的建設,推進普惠、包容的城鄉千兆光纖網的覆蓋。政府應該加大對鄉村信息化公路建設的投入,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此外,政府還應該加強對鄉村信息化公路建設的監管,確保資金的使用效率,防止出現浪費和濫用現象。2)加快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建立一個面向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等各個環節的信息服務系統,并將其打造成為覆蓋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等多個環節的綜合服務平臺,這個綜合服務平臺可以涵蓋農業生產信息服務系統、農村商貿服務系統等多個子系統。
3.4" 利用數字化打造農產品電商銷售品牌效應
1)建立統一標準的生產規范。注重對個體農戶種植、銷售農產品等全環節的系統培訓,改變過去僅憑農戶個人經驗進行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的經營方式。通過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和銷售模式,促進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的提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2)統一農產品網絡銷售的標準。對電商平臺上各類農產品的宣傳和銷售流程按照相關準則進行嚴格、系統審核。通過系統審核后,可以對農產品進行特色地標認證,以此保障農產品的品質和提升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3)聘請職業設計師和專業的市場推廣人員,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市場推廣方式,選擇有地方特色、價格實惠的農產品類型,塑造品牌形象,利用網絡進行廣告宣傳,推動農產品出口。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 國務院印發《“十四五” 數字經濟發展規劃》 [J]. 信息技術與信息化, 2022(2): 4.
[2] 張春玲, 李安娜, 賈淼森. 新電商背景下農產品流通創新發展動力與發展對策 [J]. 經濟論壇, 2022(1): 17-25.
[3] 但斌, 鄭開維, 劉墨林, 等. 基于社群經濟的“互聯網+”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C2B商業模式研究 [J]. 商業經濟與管理, 2016(8): 16-23.
[4] DON T. The digital economy: 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M]. New York: McGraw-Hill, 1996.
[5] MOULTON B R. GDP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keeping up with the changes[M].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Econom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00: 34-48.
[6] 劉助仁. 各國逐鹿“數字經濟” [J]. 重慶社會科學, 2001(4): 74-77.
[7] 華迎. 新電商賦能經濟發展的價值與貢獻 [J]. 人民論壇, 2023(2): 76-80.
[8] 溫孚江. 農業大數據研究的戰略意義與協同機制 [J]. 高等農業教育, 2013(11): 3-6.
[9] 郭承坤, 劉延忠, 陳英義, 等. 發展農業大數據的主要問題及主要任務 [J]. 安徽農業科學, 2014, 42(27): 9642-9645.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