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手很巧,尤以剪窗花聞名鄉里。每逢年節、喜慶,她總是忙到飛起。但她從不要錢,只是收一些花花綠綠的紙或薄紙板兒,這些物件,被她剪成了萬般慈愛,溫潤著我的童年。
我的祖母直到60歲才盼來了我,她無以言表的喜悅和萬般虔誠的祈禱,全都傾注于剪紙。于是,墻壁上貼滿了童子抱鯉、葫蘆娃娃、哪吒鬧海……圍繞著襁褓中的我。
待我懂事,春天她給我剪穿柳的燕子,夏天剪鼓噪的鳴蟬,秋天剪大肚子的蟈蟈,冬天剪挑紅燈籠的柿子。我過生日,她必剪龍,因我屬龍。過年更是隆重,她不僅給我剪了小兒放炮,還剪了喜鵲登梅和魚躍龍門,因為來年我就要到村小念書了。
上學后,我不再滿足于觀看祖母剪紙,纏著要她教我,她把我攬在懷里,卻不忘收起鋒利的剪刀。她說:“剪紙先要心中有數,腦子里有譜兒,才能一剪就成;還要明白什么該要,什么不該要,這樣才能剪得眉眼兒清楚;再有就是不能剪得太滿,滿了會擠……”
我認真地聽,不由自主聯想到老師講的怎樣寫作文,脫口而出:“心中有數是不是打腹稿?該要不該要是不是詳略得當?不能太滿是不是要留下想象的空間……”祖母抱緊我,說:“奶奶不識字,不會說先生的話,但就是這個理兒!”
祖母的剪紙心得,就這樣很自然地鞏固、提高了我初學的作文知識,從此,我的作文成績突飛猛進。有一天,我寫的《栽地瓜》在班里被當作范文,內容是一群小學生幫生產隊抬水栽地瓜,我和幾個小調皮卻把山泉邊舀水的葫蘆瓢砸碎了……
我回家得意地念給祖母,她聽完笑了,拿起剪刀,在一塊薄紙板兒上剪了起來。很快,一幅剪紙就成了:正中間是三個孩子,兩個在抬水,一個舉著石頭做欲投狀,左下角山泉里有一個破了半邊的葫蘆瓢,右上角是兩只驚飛的小燕子……
看著如此靈動的剪紙,我禁不住跳起來。匆匆吃過午飯,我就拿起奶奶的“大作”跑到教室,同學們爭搶著圍觀,大呼小叫。這時,語文老師進來了,她拿起剪紙的那一刻,我看到她鏡片兒后的眼睛倏地一亮,然后捧在胸口驚呼:“這簡直就是藝術品!民間果然有高人!”當天晚上,老師便來家訪,等看到祖母給我剪的“寵孫系列”剪紙后,激動得要拜她為師,祖母則滿臉的受寵若驚。
每天看著祖母的剪紙,我不再滿足,更喜歡看供銷社賣的連環畫。某天,我偷拿了祖母兩毛錢,花了一毛八買了一本《小兵張嘎》。不出意料,晚上就被爹娘逮住了。那時候一天的工分才值一毛錢,于是,娘罵,爹要打。祖母聞聲趕來,拉我進了她的屋。她翻著小人書對我說:“要買跟我說,不許偷拿錢。再說,這畫本奶奶也能剪出來。”
本以為祖母是在說笑,可是幾天后,她竟然真的剪出了整本《小兵張嘎》,還給我支派了任務,讓我在空白處,寫上描述文字,我樂得一蹦三尺高……
此后的幾年,祖母陸續給我剪了《穆桂英掛帥》《武松打虎》《奇襲白虎團》等若干剪紙。盡管她不識字,但她從評書和掛在場院的電影幕布上知曉了這些內容,然后用她的神剪還原了一幕幕的畫面。最后,還是由我看圖說話,填上文字解說……這些剪紙讓我在感受祖母無邊慈愛的同時,更得到了潛移默化的滋養。
就這樣,剪紙成為我們祖孫特殊的對話方式,那些作品被我倆視為珍寶。直到那一年,我得了一場大病,奶奶才把那些剪紙賣給了我的語文老師,用換來的30塊錢,救了我的命!
我出院回家的當天,祖母誠惶誠恐地向我保證,以后會給我剪更多的剪紙??梢粋€月后,為我心力交瘁的祖母突發腦出血猝然離世。我慈愛的天空坍塌了,連同那些剪出來的慈愛,任我如何哭喊,卻再也喚不回來……
光陰如箭,祖母的慈愛非但沒有剪淡,反而愈發清晰地浮現。人生如剪,祖母的剪剪點化,教我懂得取舍,明了底線,懷揣一顆愛心,做事,做人。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