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無數教育家強調了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然而,在如今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五分鐘看完一部電影”“三分鐘讀完一本書”的速成型短視頻、文章比比皆是。這種碎片化、速成型的閱讀方式往往缺乏深度,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不利于學生專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的培養。相比之下,整本書閱讀則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接觸整本書,尤其是大部頭的古典名著時,學生難免會產生畏難情緒,失去閱讀的信心和毅力。
其實,只要掌握恰當的方法和技巧,對整本書閱讀進行脈絡梳理與方法引導,就能引導學生有效地克服畏難情緒,重塑閱讀信心,讓原本看似艱巨的古典名著閱讀任務變得輕松且饒有趣味,實現從“閱讀”到“悅讀”的跨越。
一、脈絡梳理很重要
在閱讀整本書之前,我們首先要對整本書的脈絡進行初步梳理,通過查看書籍名稱、觀察封面、閱讀序言和目錄,借此掌握書的背景、主題、內容概要、寫作風格等重要信息,對整本書的脈絡和結構有一個宏觀的把握,為后續的深入閱讀打好基礎。尤其是對于那些篇幅較長、內容豐富的作品,如果不對整本書進行初步的梳理,上來就逐字逐句地進行正文閱讀,不僅耗時又費力,還會因為過多的信息量導致記憶混亂,對書中重要情節、人物性格和發展脈絡把握出現偏差,難以全面理解書籍內容,進而破壞閱讀體驗。
以課外讀物《西游記》為例,其書名非常簡練且富有內涵:“西游”二字精準概括了全書的主線——唐僧師徒四人西行取經的過程,“西”表示他們的目的地是西天,“游”則隱含了四人需要長途跋涉的意思,而“記”表示這是一部記敘體的長篇小說;“西游記”三字提綱式的概括,既點明了全書的主題范圍——西行取經,又點明了全書的體裁類型——記敘體小說。
在閱讀目錄時我們要注意,不能只關注某一章節講了什么內容,還要注意章節與章節之間的關聯,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整本書的脈絡,把握全書的內容。以《西游記》為例,透過目錄我們可以看出,整部《西游記》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大部分,第一回到第十二回是全書的引子,交代了西天取經這一中心事件的前因后果,主要圍繞兩個主要人物——孫悟空和唐僧展開敘述。第一至第七回詳細介紹了孫悟空的生平,包括他的出身、超凡本領的來源和性格;第八至第十二回則介紹了唐玄宗地府回魂、奉旨取經的故事。第十三回到第九十九回是全書的核心,主要講述了唐僧師徒取經路上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在各方的支持下,一路斬妖除魔,到達西天的過程,是全書主題表達的關鍵所在。第一百回為全書畫上圓滿的句號,刻畫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白龍馬取得真經、修成正果的圓滿結局,與開篇相互呼應,使整個故事完整結束。
經過梳理后,我們對《西游記》的脈絡和框架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這為我們后續對全書進行深入探究和細讀奠定了基礎。
二、精讀與跳讀巧妙結合
為了高效、快速、準確地進行整本書閱讀,我們需將精讀與跳讀進行巧妙結合。精讀是我們深入理解文本的關鍵。通過精讀,我們能夠捕捉到文本的細節之美,感受作品中的藝術魅力。實際上,我國的四大名著都是這樣,如果第一回讀不懂,就會有許多問題都不明白。以《西游記》為例,要想全面領悟《西游記》,關鍵在于把握第一回的內涵。作者吳承恩在第一回的開篇詩詞中如是寫道:“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游釋厄傳。”本質上就是在點明作品主題——西游釋厄。西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釋厄的過程,之所以孫悟空具有通天的本領,一個筋斗云能翻十萬八千里,西天取經還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這么麻煩,就是因為要“釋厄”。“心性修持大道生”,如果沒有關關難過關關過這樣的一個過程,就無法磨煉心智。而“心性修持大道生”,心性很重要,心性不但要修,還要持,持之以恒,這樣才有大道。正因為既要“修”又要“持”,所以才要不斷重復“釋厄”,也就是要有九九八十一難。
當然,精讀雖然重要,但并非適用于所有情況。尤其在面對篇幅龐大、內容繁雜的書籍時,一味追求精讀不僅容易打擊自身的閱讀熱情,還可能陷入細節的泥潭,從而忽視了對作品整體的理解。因此,適當地跳讀就顯得尤為重要。跳讀,就是選擇性閱讀,跳過那些與主題關系不大的內容,抓住主要情節和關鍵信息,忽略掉次要的細節,直接關注那些對我們有重要啟發或者新穎有趣的內容。
通過精讀和跳讀結合,可以使我們在閱讀過程中既不失對細節的敏感,又能保持對整體的把握;既能夠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又能夠深入挖掘作品的內涵,實現對作品的全面理解。
確定精讀、跳讀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著作品的作者走。一部優秀的作品自然是詳略分布得當的,我們在作者筆墨著重描寫的“詳寫”部分進行精讀,在作者一筆帶過的“略寫”部分可以適當跳讀。
仔細觀察《西游記》各章回的標題,我們可以發現,其不但整體詳略得當,在各個部分不同章節的設計中也展現了作者吳承恩的獨具匠心。以主體部分(第十三回到第九十九回)為例,吳承恩并未拘泥于“一回一難”的敘述模式,采用了多種不同的敘事手法,使情節之間環環相扣、互為因果,保證故事的連貫性和預見性。《西游記》中與牛魔王家族有關的故事就采用了伏筆的方式,牛魔王五百年前曾和孫悟空結拜為兄弟,其后他的兒子紅孩兒與唐僧師徒為難,牛魔王的妻子鐵扇公主又將取經隊伍阻隔在火焰山;第六十回牛魔王赴碧波潭九頭蟲的宴會,更直接暗示了第六十一回的祭賽國金光寺的寶珠被盜。這些故事是作者經過精心設計、著重描寫的,情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極為精彩,讓人讀起來津津有味,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精讀,仔細閱讀,反復揣摩、品味,分析作者的立意、構思、遣詞造句、思想感情、表達方法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而對于《西游記》中穿插一些調整故事的節奏和氛圍的過渡性情節,比如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這些故事篇幅較小、沒有太大的波折,作者著墨不多,此時我們可以采用略讀、跳讀等快速閱讀的方式,通過省略次要信息來提升閱讀效率。
總之,我們在閱讀《西游記》時,應根據故事特點和需求,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等不同閱讀方式,深入體驗經典的魅力。
三、制作思維導圖是個好方法
在閱讀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所讀內容,我們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和方法。其中,制作思維導圖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思維導圖能夠以一種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現出文本的結構和邏輯關系。我們可以根據文本的章節安排或者主題內容,繪制出對應的思維導圖,將書中的各個部分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通過制作思維導圖,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整本書的框架和脈絡,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整體意義。以《西游記》為例,我們可以通過繪制唐僧師徒四人一路西行的線路圖,在每一處地點中標明所發生的事件以及出現的人物,由此將整本《西游記》濃縮成一幅線路圖,在可視化的過程中梳理整本書的脈絡。
此外,內容重構策略對于梳理整本書的閱讀脈絡也大有裨益。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內容重構策略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梳理出書中的主線與支線,還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每個角色的復雜性和多維性。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將書中的零散信息進行有序的排列和組合,從而揭示出人物性格的深層次內涵和作品的主題思想。
在對全書有了整體的把握之后,我們可以選擇性地聚焦于書中的某個人物,將與該人物相關的所有情節和細節抽取出來,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全面的篩選、整合和綜合分析,構建起一個以該人物為中心的全新敘事框架。在這個過程中,人物的成長軌跡、性格轉變,以及其與其他角色之間的關系網將被更加清晰地展現出來。以孫悟空為例,細數孫悟空的成長歷程,我們可以將其經歷概括為“石猴——美猴王——孫悟空——齊天大圣——孫行者——斗戰勝佛”六個身份的演變過程。通過對孫悟空這一角色的深入剖析,聚焦孫悟空的角色演變歷程,我們得以清晰地梳理出其從誕生、成長、叛逆、磨礪到最終成佛的六大身份階段。通過這樣的內容重構,我們不僅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孫悟空這一角色,更能借此窺見《西游記》這部古典名著所蘊含的豐富主題與深刻內涵。
總而言之,整本書的閱讀是一項需要耐心和專注的任務,而做好整本書的閱讀脈絡梳理,能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吸收書中的精華。為了提高閱讀效率和深入理解作品,我們需要掌握一系列方法,如關注書名、封面、序言等關鍵信息,運用精讀與跳讀相結合的方法,以及制作思維導圖和運用內容重構的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