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說到底是一門技藝。技藝的學習需要模仿和訓練,就像木工、油漆工一樣,需要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去獲得這種技能。寫作所依托的基礎材料就是字詞句,它們就像搭建房屋所用的磚瓦等基本材料。沒有這些材料,房屋建造不起來;而沒有字詞句段,一篇文章也是寫不出來的。
那么怎樣獲取豐富的字詞句并積累起來加以運用呢?筆者認為要打破兩個思維。
首先,打破將課外讀物作為好詞好句來源的慣常思維。我們可以將語文課文當成素材的積累來源。所有選編進入語文課本的課文,都來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這些課文不啻最豐富的寫作素材寶藏。所以認真將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學透吃透,就是一種有效積累好詞好句的途徑。
其次,我們要打破以往積累好詞好句一味摘抄而不加以化用的慣常思維。明確積累好詞好句的目的是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帶著這樣的學習目的,在學習課文時,我們有意識地學習作者怎樣遣詞造句,對字詞句強理解、勤模仿、勤思考,并在寫類似的作文時,開動腦筋加以模仿,進行一些創新和改變,化為自己的東西。久而久之,我們便可以通過課文中好詞好句的積累,在作文的遣詞造句方面取得進步,從而實現通過課文學習達到好詞好句的有效積累,豐富寫作素材,獲取寫作方法,提升寫作水平。
將課文中的好詞好句積累起來的方法比較多,筆者總結了以下步驟:首先細致通讀全文把握全貌,將印象深刻的段落反復閱讀獲得初步感悟;其次吃透課文中字詞句的意思并進行遣詞造句的訓練,用眉批標注法對好句好段進行解析,模仿課文中的寫法進行仿寫,用以上方法將課文中的好詞好句用到我們自己的作文中去。
現在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課文《少年閏土》為例,說一說以上好詞好句有效積累的步驟和方法,用以拋磚引玉,供大家實踐。
一、通讀課文 把握全貌
文貴通讀。通讀是讀通、讀懂、讀精的基礎。《少年閏土》是魯迅的一篇回憶兒時玩伴閏土的名作。當我們打開這篇課文的時候,通過細致通讀,我們知道《少年閏土》全文通過“我”對少年閏土的回憶,刻畫了少年閏土的機智勇敢、可愛活潑、聰明能干和知識豐富。課文總共17個自然段,共講了四個部分的內容:“我”記憶中的閏土——“我”盼望見到閏土——閏土和“我”講雪地捕鳥、瓜地刺猹、海邊撿貝、潮汐看跳魚等事,我羨慕他的見多識廣——正月過去,閏土和“我”分別,我們互贈禮物,后來友誼中斷。
通讀后,我們會發現課文中有大量的詞句,給我們留下了初步的印象,引發我們進一步深入閱讀和理解的興趣。比如第一段對閏土的出場背景和形象進行了細致描寫:夜空深藍,圓月金黃,一望無際碧綠的西瓜地,少年頸項戴銀圈,狡猾的猹從胯下逃走。在第四段作者見到閏土后展開對閏土的相貌和神態刻畫:圓臉是紫色的,頭上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的是明晃晃的銀項圈;見人很怕羞但不怕我。在第七段寫捕鳥時,作者用了一組很傳神的動詞:掃、支、撒、拉、罩。雪地上掃出一片空地,短棒支竹匾,撒秕谷,將繩子一拉,鳥雀罩下。這些描寫對于指導我們進行環境描寫、人物相貌特征描畫、動作描寫等都很有幫助。同時細致通讀讓全篇課文的布局呈現在我們面前:作者的謀篇布局,是通過回憶引出,寫了大量的事件予以佐證主題,實現對人物的完整塑造。
二、解透生字詞 用造句加深理解
在積累字詞方面,我們要做的就是將詞語的意思進行理解和及時運用。學習新課文我們會接觸到不熟悉的詞語,比如《少年閏土》中的生字詞就很多,有:廚、猹、伶俐、竄、明晃晃、祭祀等。首先我們要明白這些字詞的意思。通過老師的講解,包括查閱《新華字典》對字詞進行解釋,懂得其中的意思。知道詞語的含義后,我們結合生活場景,運用詞語進行造句,實現消化理解。比如我們用“伶俐”造句:小姑娘聰明伶俐,大家都很喜歡她;我們用“竄”造句:我在前面走,沒注意到一條小狗竄了過來,把我嚇得呆住了。課文中“祭祀”的原句是:“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薄凹漓搿钡囊馑际牵?(動)置備供品對神佛或祖先行禮,表示崇敬并求保佑。我們用“ 祭祀”造句:每年除夕,父母都要用供品祭祀祖先。通過釋義和造句,我們參與了動腦的過程,清楚地知道了詞語該怎么用,將課文中生字生詞進行了學習積累。
以此類推,我們將這一方法應用到其他課文的學習中,慢慢就能掌握和積累更多的字詞,這些字詞在我們寫作的時候,能夠自然而然地提取出來,讓我們恰當地運用到作文中去。
三、批注好句段 用仿寫吃透方法
好句的積累同樣需要我們進行思考和消化。在積累好句的過程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摘抄的句子看著很美好,但卻不能有效用起來。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摘抄的句子來自原來的語境,如果脫離了前后文的邏輯,直接把優美的句子放到我們的某篇作文中,肯定不合適,這便造成好句摘抄得再多,也不能化為己用。
為此在積累摘抄課文中好句好段落的時候,我們要有這樣一個過程:在摘抄的段落旁邊寫下批注。批注的內容包括:這個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賦予什么樣的情感?達到了怎樣的效果?比如《少年閏土》中,通過全文閱讀,我們對課文中的好句好段挑選積累有了方向,這三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處是描寫人物場景的:“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钡诙幨强坍嬋宋锵嗝驳模骸八趶N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钡谌幨菍σ豁椈顒舆M行描述的:“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p>
那么在摘抄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進行批注:第一段話用了恰當的形容詞,賦予的情感是一種對閏土所處的環境真誠的贊美,效果十分醒目,抓人眼球,像呈現了一幅色彩飽和度高的油畫;第二段話描寫閏土的臉龐用了顏色“紫色”,用了形狀“圓臉”,抓住了閏土服飾特點“小氈帽”“銀項圈”,形容閏土的銀項圈是“明晃晃”,賦予了作者對新認識的小伙伴的喜愛之情,起到的效果是人物形象鮮明,可辨識度高,讓我們一下子就記住了少年閏土的樣子,和作者一樣產生了共鳴;第三段話用一組連貫性的動詞,十分清晰地寫出了雪地捕鳥這一活動的動作,傳遞出濃郁的生活氣息,讓作者多年以后都能記憶猶新,引發讀者也想同作者一樣,盼望雪天捕鳥。以此類推,對于課文中其他優美的段落,同樣進行如此摘抄和批注,參與思考,實現好句好段的初步積累。
進一步的積累則是結合生活實際,用好句好段中類似的手法進行仿寫,把作者好的表達手法轉化成我們的表達方法。依照摘抄的第一段話,我們可以仿寫成:蕭瑟的秋風中,老舊的屋瓦下,一位花甲老人正在打太極,只見他四肢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在。依照第二段話我們仿寫成:小姑娘長著橢圓臉蛋,皮膚白里透紅。又長又密的睫毛不時撲閃,顯得杏仁眼像是會說話。依照第三段話我們仿寫成:爸爸端上和好的魚食,揪一小塊穿在魚鉤上,往池塘中間奮力一甩,朝我做了個“噓”的手勢,持桿靜立在池塘邊。不一會兒浮標微動,爸爸“欻”的一聲,扯上來一條掙扎的魚。
四、積累好詞好句關鍵在于化為己用
我們學習的語文課本是我們積累好詞好句的第一手資源,不論是意境優美的散文,還是寓理于事的寓言、童話,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上文中用來積累好詞好句的方法看似放慢了過程,但磨刀不誤砍柴工,加入了思考和內化后,好詞好句最終會以更深刻的方式,積累到我們的腦海里,形成我們自己的知識,并在寫作時化為泉涌的才思,流出我們的筆尖。由此,好詞好句積累的過程重要的是化用。我們應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當一個有心人,主動思考,主動結合生活,進行聯想和想象,勤于展開仿寫,課文素材便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我們可以將這種積累方法用于課外的好詞好句積累,由此積少成多,集腋成裘,穩步成長為寫作小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