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不僅是教育家和編輯家,他還有著豐富的文學創作經驗。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葉圣陶的作品被廣泛選編,包括《爬山虎的腳》《荷花》及《記金華的雙龍洞》等。此外,民間故事《牛郎織女》也采用了葉圣陶的整理版本。
葉圣陶文筆清新自然、樸實無華,他的細致觀察法在作品中表現非常典型,令人過目不忘。他擅長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描述景物、人物和環境,使文章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藝術性。他常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葉圣陶的細致觀察法,首先體現在他耐心地把觀察細節一一呈現和分析,將景物形態、色彩等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次,他肯于用細致觀察事物各方面的方法,深入思考觀察事物的規律,挖掘出其內涵和價值。最后,葉圣陶巧妙運用對比、映襯及反襯手法,將事物間的差異進行比較,凸顯或揭示事物的本質特色。
一、真正深入探究生活細節,需要細致觀察法
葉圣陶的細致觀察法是他寫作理念的核心所在。這種觀察法強調對生活的敏銳感知和深入理解,通過對實際生活的細心觀察和體驗,挖掘出其中的深層含義和價值。葉圣陶認為,細致觀察是寫作的基礎。只有通過細心觀察,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真實而豐富的細節,從而在寫作中塑造出逼真而深刻的形象。他主張在觀察生活時要全神貫注,用所有感官去感受和想象,要深入探究到生活細節之中去。
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會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這段文字分別以細致獨到的“六七根細絲”“像蝸牛觸角”“嫩紅的細絲與新葉”等贏得讀者細密之心,最后來一句簡潔明了的總結。整體而言,葉圣陶向讀者傳達出觀察事物要深入探究事物細節的要訣:對任何事物的描述不要走馬觀花,不要粗線條,先分幾個步驟或幾個方面進行詳寫,最后用簡短總結來概括。這樣的“先分后總”結構使整個語段細密有力,引人叫絕。
后面,葉圣陶又使用“先分后總”結構細致描繪了爬山虎的攀爬過程:觸墻生根→細絲變圓片→嫩莖被拉→緊貼墻面→就這樣步步緊爬。爬山虎的攀墻之旅,被葉圣陶的細致觀察法完美呈現出來。尤其他通過使用“如果”這個詞,引導讀者進入一種假設情境,在“爬山虎的腳”與“蛟龍的爪子”之間巧妙地建立起了聯系,生動又具體,表明他的細致觀察法不僅做到原原本本觀察,而且凌空騰起——比擬出形象,有呼之欲出的妙處。
三年級下冊《荷花》這篇文章,葉圣陶描繪了一池白荷花的美麗景象。每一朵荷花都有自己獨特的姿態,無論這一朵還是那一朵,都顯得如此美麗。緊跟其后,作者寫了這樣一句話:“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這句話藝術地活化了作者對荷花的細致觀察,同時也通過想象,將美景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以此種細節表達對于荷花的贊美和喜愛之情,顯得非常高明。
在葉圣陶《記金華的雙龍洞》中,他生動地描繪了外洞的寬敞,甚至可以想象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空間依然綽綽有余。這樣想象與聯想的細節補充,不禁讓人想起在人民大會堂參加會議的場景,感覺十分親切。可見,葉圣陶的細節把握用盡了多少心思。
二、深入思考觀察事物的規律,需要細致觀察法
在觀察事物過程中,葉圣陶強調眼觀、耳聽、鼻嗅、舌嘗、膚感、心覺不能浮在表面,要深入思考觀察事物規律。他認為,只有通過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所觀察的事物,從而挖掘出其內涵和價值。這種細致觀察方法,通過全面地感受和體驗事物,更深入地了解它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同時也能發現其中的問題和挑戰,為解決問題提供思路和方法。
只有全面運用細致觀察法,才可能真正深入思考事物規律。正如葉圣陶所說:“觀察愈細,體會愈深;體會愈深,描寫愈細。”深入觀察是相關認知產生的基礎;做到觀察細密、認知準確以后,文字表達才會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因此,同學們應像葉圣陶一樣,注重細致觀察細節,深入思考內在規律,以練就準確描述事物的能力。
葉圣陶強調全方位觀察和深度思考的重要性,注重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全面感受、理解事物的本質和內涵。四年級下冊葉圣陶《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描述了他參觀金華雙龍洞的經歷,詳細描寫了洞內的景象,包括石鐘乳、石筍等自然景觀及洞穴內部的構造和布局。葉圣陶不僅描述了這些景物外觀特征,還通過對細節觀察和分析,揭示了這些景物形成的原因及過程。比如,他觀察到石鐘乳上的紋路是由水滴不斷沖刷形成的,而石筍則是由于地下水不斷地侵蝕石灰巖層而逐漸形成的。葉圣陶還對雙龍洞的形成進行了深入思考。他指出,雙龍洞的形成是地球內部運動及地質作用的結果。通過深入思考,雙龍洞的已有特點和發展趨勢被葉圣陶一點點發掘出來。
在三年級下冊《荷花》這篇課文中,葉圣陶證明了仔細觀察荷花的顏色、形狀、紋理等外部特征的重要性,同時進一步描述了聞一聞它的香、嘗一下它的甜等方面的感知,也感受了它在水中一大片一大片如畫般展開的心覺。這些感官體驗的聚合,使同學們深入了解了荷花的形態和特點及它與其他生物的關系。
同學們在觀察事物時,不僅關注事物外在表現,還要深入思考事物背后的特性緣由和相關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更全面地認識事物,并且能夠寫出有深度、有靈性、有情趣的文章。
三、注重事物間的比較和分析,需要細致觀察法
葉圣陶在文章中注重事物間的比較和分析,并強調在進行細致觀察時要進行相關事物的拓展與比較,全面了解與事物相聯系的各個方面,從而獲得更加生動而準確的表達。他還說,在細致觀察中注重比較和分析,還能幫助讀者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質特征。
葉圣陶在《爬山虎的腳》一文中,體現了事物之間的比較和分析的重要性。他以寫作實踐告訴大家,進行細致觀察時,不僅要關注所觀察事物的鼎盛期,還要將所描述事物鼎盛期與枯萎期進行比較,以全面了解其本質特征。通過這種擴展性的描寫,事物間的關聯性就凸顯出來,從而更好地傳達了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
在《爬山虎的腳》中,作者通過對“爬山虎的腳”在鼎盛期與枯萎期不同情形下的比較,深入觀察到爬到墻上爬山虎的腳真如虎那般強悍有力的本質特征。“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這句話暗示了作者注意到沒觸著墻與抓到墻的爬山虎的不同,并對它們進行了比較,尤其對抓到墻爬山虎的腳雖枯卻有力的現象進行了細致觀察;接著,他又提到“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表明他曾用手拉過枯爬山虎,并見證了枯腳的有力。如此比較和分析,令人贊嘆。葉圣陶通過比較驗證,更好地展現爬山虎腳的獨特性。
由上可知,細致觀察法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需要同學們在觀察中學會認真比較和分析。例如,小黃同學在寫《春的腳步》這篇作文時,不僅列舉了春姑娘腳步踏遍的溝溝坎坎,把看到的景色描繪出來,而且還對不同的景物進行了比較。小黃寫得非常細致,通過比較道出了景物之間的聯系:“校園墻邊的迎春花綻開了,一朵朵黃燦燦的花兒,像一個個小太陽一樣掛在枝頭,讓人看了就覺得暖洋洋的;比迎春花更為春意盎然的情景,是在學校操場上五(2)班男生半場籃球賽場上,兩隊對壘,打得熱火朝天。你看,張強同學投籃的姿態多么瀟灑,比在空中掠過的幾只矯健的燕子鉆入叢林的動作還要優美,真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春意圖啊!”通過觀察與比較,小黃同學的習作有令人驚艷的閱讀體驗。
葉圣陶的細致觀察法,體現了他主張同學們培養全面觀察力和思考力的初衷,而不是只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通過親身經歷和實踐,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事物的內涵和外延,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葉圣陶的細致觀察法,還是一種深入理解和感知生活的態度和方法。通過細致觀察和深入思考,同學們能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世界,以便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問題和挑戰。
葉圣陶的細致觀察法,不僅適用于寫作,也適用于教育的各個方面。他認為,教育也應該注重細心觀察和深入理解。老師通過觀察每位同學的特點和需求,通過啟發和引導來激發大家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學生通過觀察每位老師的教學風格,要積極把握和適應老師的教學節點和習練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