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唐朝偉大現實主義詩人,被稱為“詩圣”,他的詩歌被世人譽為“詩史”。今天我們要探索的經典是《蜀相》和《客至》,寫于759年左右,正是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入蜀,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而居之時。
一、《蜀相》之心境——草堂之內憂天下,落木聲中老臣心
此詩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全詩熔情、景、議于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托,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這首七律借贊頌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嘆惋壯志未酬,抒發自己的懷抱。“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諸葛丞相的祠堂到哪里去尋訪?就在這成都郊外古柏繁茂的地方。一個“尋”字表現了詩人向往已久,急于前往拜訪武侯祠的心情,表達了對諸葛亮的無限傾慕之情。
柏樹自古以來是君子的象征,孔子有言道:“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柏樹的蒼勁偉岸,經冬不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諸葛亮高潔的人格和傲岸不屈的品質,面對國家危亡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耗盡所有的元氣,為國家盡忠。森森柏樹給人莊嚴肅穆之感,錦官城外則意味著遠離喧鬧,既含有對諸葛亮淡泊寧靜的人格欣賞,又有莊嚴隆重的情感。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碧嫩的草在石階下自顯美好春色,嬌俏的黃鶯隔著樹葉空發悅耳聲響。從動靜、聲音、色彩三個角度呈現一派春意盎然之景。春光美好,然而安史之亂尚未平息,此時的杜甫正在成都避難。每夜入門是長安芙蓉未央柳,是鐵馬冰河探騎稀,是山河破碎風飄絮,是壯志未酬意難平。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兩代的開創經營熬斷了老丞相的肝腸,出師北伐未獲成功就病死在前線,一代英杰就此隕落,怎能不叫后人為之感慨悲傷?朦朧間,筆者望見當年那個一身素致的丞相躬身在劉玄德身旁,運籌帷幄,尤有儒雅飄逸之姿骨,如一陣亙古悠長的風吹動了高崖上的磐石。他的身影漸漸和浣花草堂中的杜甫重合,相比于三顧茅廬的殊遇,杜甫的理想在現實中屢屢碰壁。他既羨慕諸葛亮與劉備君臣同體,也顧影自憐。
尾聯所吐露的正是千古志士仁人之共同心聲,寄托遙深。1800多年過去了,無數個夜里,我們仿佛還能看見亂世戰火中,杜甫單薄卻蒼勁的身影。他一直存在著,從未離開過。
二、《客至》之心境——松花煮酒浣花溪,滌凈風塵鶴忘機
上元二年(761年)的春天,杜甫在成都草堂作了《客至》這首詩。安史之亂中,杜甫飽嘗顛沛流離之苦,之后,他結束了長期漂泊不定的生活,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頭蓋了一座草堂,暫時定居下來。安居草堂后不久,客人崔明府來訪。杜甫一掃之前沉郁詩風和幽晦心境,別具一格。草堂生活雖清貧,但作者因陋就簡,松花釀酒,春水煎茶,自得其樂。在有限的條件下仍能獲取情感的愉悅。此詩前兩句描繪住所清幽的環境,后六句抒發對友人前來的欣喜和熱情。其清新質樸的語言表現出誠樸淡然的情懷和好客的心境。而劉克莊《后村詩話》則評:“此篇若戲效元白體者。”雖是戲言,但足以見之此詩獲得的高度評價。
草堂前前后后都是春水,溪水滿溢,只看見一群群的白鷗天天到來。從戶外的景色著筆,首先以美麗的自然景色開篇:“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這里的“舍南舍北”表明了詩人的草堂四周都被春水所環繞,美麗的春光和翱翔的群鷗形成了一幅寧靜而生動的畫面。詩人與春水相伴,和群鷗往來,雖身處僻靜,卻悠閑自在,恬淡安然。這一景象象征著詩人內心的寧靜和對生活的向往,同時也為后文迎客待友的場景打下了基調。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庭院中的花間小路不曾因為來客而打掃過,簡陋的大門今天才為您打開。詩人描繪了自家花徑未經打掃的狀況,這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因為一直沒有來客:“蓬門”指的是詩人的草堂,而“為君開”則表達了他對客人的熱切歡迎。詩人為友人的到來歡欣雀躍,與友人相談甚歡,毫無隔閡,舒適愜意。這種靜待來客、用心迎賓的態度體現了詩人的豁達和深情。
因為離集市很遠,盤中的菜肴很簡單。又因家貧,杯中只有舊釀的酒。詩人寫到了自家的生活條件:“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坦然地表現出了家境貧寒,沒有豐盛的食物可供款待客人,只有陳年的酒,這充分展示了詩人的樸實和真誠。生活貧苦,卻自得其樂;雖粗茶淡飯,卻泰然處之,熱愛生活。雖然物質條件有限,但詩人愿意與客人分享自己所擁有的,這體現了他對友情的看重。
“我”很樂意叫鄰居老翁過來共飲,隔著籬笆呼喚老翁,讓我們一起干盡這杯中的酒吧!最后兩句表現了詩人熱情的款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詩人愿意和鄰居老翁一起舉杯對飲,充分體現了友情的珍貴,也展現了詩人的豪爽和樂觀。詩人招待縣令,卻不刻意為之;喝到盡興時甚至邀請鄰翁共飲,拋卻身份的束縛,毫無機心,率真赤誠。這種隔籬相邀的畫面,寓意著鄰里之間的親近和友情的深厚。
全詩細細分析下來,會發現杜甫淡淡的憂傷因友人而至暫時遺忘。歷經戰亂的杜甫終于在成都定居下來,但終究“獨在異鄉為異客”。“但見群鷗日日來”下,隱藏了“不見人影日日來”的憂傷;“不曾”和“今始”為一組對照,表明了杜甫與人少有聯系,自然為友人而至倍感喜悅;“市遠”與“家貧”形成照應,“舊醅”是家貧的結果,對友人表示了歉意,可見他是真心實意對待友人。
許是覺得人多熱鬧,受盡了戰亂的孤獨之愁,詩人與友人飲酒覺得不夠盡興,還要邀請鄰翁一起盡興,有“舉杯邀明月”之勢,顯露不忍孤獨的一面。《客至》中的杜甫,不再是憂國憂民的悲愁者形象,而是重視友情的不忍寂寞的世俗人的身份。春色已至,友人將來,杜甫的心也隨之泛起漣漪。
三、殊途同歸,儒道相濟——身雖遠離,心智至清
從詩名初顯到三吏三別,半生浮沉;從鮮衣怒馬到閱盡千帆,一身霜雪;從國都長安到浣花溪畔野草堂;從登臨絕頂俯瞰眾山到細數蕓蕓眾生的苦難,滴下血淚鐫進詩篇。他完成了從杜子美到杜工部的蛻變,悲秋萬里,獨自登臺憑闌眺。
杜甫的作品中有一個思想內核——愛。“愛”是貫穿杜甫一生的信仰,也是他最鮮明的思想內核。他心中有大愛,打破了尊卑等級,消除了階級桎梏。他擁有一顆最純凈的心靈,毫無功利心。清澈的愛,成就了他偉大的人格。臉上的皺紋不是他心里的滄桑,他的心永遠多情細膩而又遒勁堅定,心懷天下亦能細嗅薔薇。
他的心不僅僅為國家和人民而跳動,還會為自然的天光云影、草芽花瓣而顫動,為家常生活的情趣和人情而喜悅,為藝術表演的精致巧妙而贊嘆。杜甫可以以顫抖的手寫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悲憤之語,也可以用詩意的筆寫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的清麗之句。
作為一名詩人,杜甫是多元的,他不僅能夠深切地體會時代和百姓的苦痛,還能夠以敏銳的感官和心靈,去感受大自然中的山光水色、鳥語花香,去咀嚼平凡生活中蘊藏的人情美和情趣美,去領會藝術所承載的美感和感染力。當他將目光聚焦在烽火、離亂和流民的時候,他是沉重的,是沉痛的;當他將目光轉移到自然、日常生活和藝術表演的時候,他又是輕盈的,是滿懷詩意的。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可無論身處盛世還是亂世,他都無榮耀加身,無高官顯位。國逢變故,民生凋零;潦倒半生,妻離子喪。如果能夠再來一次,他是否仍愿意于亂世之間,以微末之職,以忠君之名,以圣賢之心,系國憂民,不怨不悔?筆者想仍會。因為長安月下,八街九陌,醉眠花柳,交盞笑談,他曾見過,那樣閃耀的大唐。他艱難卻堅韌地走在那條時代的路上,一路絆倒于各種障礙,體悟堅石的切膚之痛,用一雙麻鞋丈量生命的深淺,一路腳印,一路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