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即意識對特定對象的指向與聚焦。著名教育家與心理學家烏申斯基提出:“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它是智力的五個基本因素之一。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教師經常會觀察到這樣的現象:部分學生眼睛緊盯教師,表面看似全神貫注,實則心神已游離于課堂之外,未能真正領會教學內容的精髓;還有部分學生,在寫作業之初尚能專心致志,但是沒過幾分鐘便開始分心,時而擺弄文具,時而陷入沉思,以致作業進度緩慢且準確率不高。種種跡象表明,這類學生之所以學習效率低下,是因為其注意力不足。
學生的注意力水平與其學業成績緊密相關,注意力是影響學生課堂參與度與進行深度學習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注意力能夠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因此,對學生進行注意力訓練顯得尤為必要。幼小銜接期的兒童正處于注意力發展的關鍵階段,其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呈現出持續時間短暫、范圍相對狹窄等特點。因此,在這一時期,加強對兒童注意力的培養與引導,對其未來的學習與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認為,應該把“做”放在教學的中心環節,“做”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學校和家庭都是開展注意力訓練的重要主體,需要貫徹家校共育的原則,在課堂教育中積極促進幼小銜接期兒童的行為轉變,并在課后加強其注意力的鞏固訓練。筆者所在學校重視注意力訓練,要求教師踐行“教學做合一”理念,精準把握幼小銜接期兒童的發展特點,從而實施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基于此,筆者分析了幼小銜接期兒童注意力的發展特點,探討了學校和家庭對幼小銜接期兒童進行注意力培養的具體策略,以供參考。
一、幼小銜接期兒童注意力的發展特點
幼小銜接期兒童的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注意的發展尚顯不足。在注意力保持方面,他們往往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即便在課堂上能夠有意識地集中精力聽講,但受限于生理發育尚未成熟,通常僅能維持十幾分鐘的高度集中,且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同時,這一階段的兒童好奇心極強,更傾向于關注具體且自然的事物,對視覺、聽覺等多感官刺激有著較強的需求,相比之下,抽象的知識內容和靜止不變的事物對他們的吸引力較小。
此外,在幼小銜接期,兒童的注意范圍相對有限,并且其靈活性尚顯不足。在分配注意力方面,他們仍顯稚嫩,難以熟練地進行多任務處理。當兒童專注于某一特定事物時,他們往往難以同時兼顧其他方面的信息,因此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
二、學校教育中的注意力培養策略
(一)注意力功能訓練與狀態訓練相結合
注意力訓練主要包括兩種模式,即注意力功能訓練和注意力狀態訓練。在注意力功能訓練中,兒童需完成一定數量的與執行功能相關的題目。通過持續的練習,可以提高兒童與執行功能相關聯的腦區域的活躍度,進而促進其注意力的增強。而注意力狀態訓練則側重于運用多樣化的感覺刺激輸入,引發兒童生理反應與心理狀態的變化,使其達到一種更為放松且平衡的狀態,從而促進其注意力的增強。
就目前來看,學校針對幼小銜接期兒童的注意力訓練以功能訓練為主。這些訓練活動通常將解決沖突任務、工作記憶任務等巧妙地融入課堂教學中,或在團體輔導活動中開展如走迷宮、找不同、舒爾特方格、聽音訓練、盯視訓練及體育游戲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在當前的學校教育中,對于注意力狀態的專門訓練相對較少。鑒于此,應將正念訓練、自然暴露法、綜合身心訓練及放松訓練等方法,有機地融入學校的注意力訓練體系之中。由于小學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以對這些訓練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改進,以適應實際的教學需求。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幼小銜接期兒童進行三至五分鐘的腹式呼吸放松練習,并讓他們關注自己的呼氣與吸氣過程;在課前展示自然景觀的圖片,以緩解兒童的精神疲勞;指導兒童調整坐姿和站姿,并鼓勵他們有意識地保持一段時間,以進一步促進其注意力的增強。在運用這些訓練方法時,教師應避免給幼小銜接期兒童帶來完成任務的緊迫感,而應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訓練環境,讓他們能夠在改變身心狀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實現注意力的發展。
要想促進幼小銜接期兒童注意力的增強,教師既要開展任務型的功能訓練,訓練其特定的大腦區域,又要調整其身心狀態,使其進入平衡狀態。在教育實踐中,教師需要摸索清楚以下問題:一是兩種模式是否存在最佳訓練年齡和訓練時長;二是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是否該采取不同的訓練強度,如何區分訓練難度;三是如何將訓練方法與兒童的個體差異性相結合。
(二)團體訓練與個別輔導相結合
心理健康課程、團體輔導活動、體育游戲和課前訓練等都是對整個群體進行注意力訓練的有效方式。然而,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種團體訓練模式往往更傾向于提高兒童整體的注意力水平,對于個別注意力水平較低的兒童,可能作用不大。因此,教師在開展注意力訓練時,應當充分認識到團體訓練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重要性,做到因材施教。
具體而言,首先,教師需要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全面分析兒童在課堂及課后的表現,從中識別出需要進行個別輔導的兒童對象。其次,教師應深入了解個別兒童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輔導方案,并選擇適合其年齡和特點的訓練方法。例如,教師可以采用操作簡便的小游戲,如劃消、舒爾特方格等,通過逐步加大訓練難度,幫助兒童提高注意力水平。同時,教師可以開展狀態訓練,以增強訓練效果。最后,在個別輔導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系統性和連貫性,持續關注兒童的變化,并根據其表現及時給予反饋。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兒童的整體注意力水平,還能有效關注到個別兒童的特殊需求,實現教育的公平與個性化。
(三)課堂訓練與課后鞏固相結合
除了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或注意力訓練課程,教師還要將注意力訓練融入各個學科的課堂中,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校可以設計“黃金60秒”注意力訓練環節,將“30秒故事聽講挑戰”“聽算”“聽辨不同”“火眼金睛”“相反動作”“舒爾特方格”“單腳站立”“超級神槍手”“抓與逃”等有趣的注意力游戲,融入小學低年級的課前一分鐘。教師要探索具有學科特色的課堂一分鐘注意力訓練方法,以促進兒童的深度學習。對于幼小銜接期的兒童而言,信息技術的使用對培養其注意力大有裨益。教師在課堂中要恰當運用多媒體設備和網絡資源,以調動兒童的多重感官,激發其學習興趣,發展其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使課堂教學變得更豐富生動。
在開展注意力訓練時,教師既要引導兒童在課堂上專心練習,又要讓他們在課后進行鞏固,這樣才能發揮訓練的最大效用。有些訓練方法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便于兒童進行自我訓練。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兒童開展視覺追蹤訓練,給他們分發視覺追蹤卡,給他們在課后自主完成。同時,兒童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訓練方法,并在家長的協助下加強訓練。需要注意的是,課后鞏固訓練不容忽視,而家長是兒童開展課后訓練的有力監督者與檢驗者。因此,學校可開展一些關于注意力訓練的講座、培訓活動,供家長學習、討論,以便他們在課后更科學地對兒童開展注意力訓練。
三、家庭教育中的注意力培養策略
(一)循序漸進,層次分明
家長的言行會對兒童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處于幼小銜接期的兒童而言,他們的學習和模仿能力極強。家長保持專注形象是培養兒童注意力的重要一步,同時,良好的家庭氛圍是開展家庭注意力訓練的前提。
兒童注意力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性,家長應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循序漸進地開展注意力訓練。家長可以通過以下六種類型的游戲來訓練兒童的注意力:一是快速判斷類游戲,如抓手指、下巴夾書;二是協調類游戲,如讓兒童跟隨皮球的起落進行跳動;三是默憶類游戲,如讓兒童聽擊掌聲做出指定動作;四是平衡控制類游戲,如“一二三木頭人”游戲;五是智力類游戲,如算數游戲;六是狀態調整類游戲,讓兒童關注自己的行為。這些訓練內容各有側重,涉及不同的機能,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此外,家長需要靈活調整訓練難度,確保訓練內容符合兒童現有的能力水平,促進兒童的進步和發展。
(二)培養習慣,持之以恒
注意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家長要依據兒童注意力的實際發展狀況,制訂日常訓練計劃,并貫徹很長一段時間。幼小銜接期的兒童正處于小學起點,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家長應把握好培養兒童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機,如嘗試引導兒童每天定時坐到固定的位置上讀書、做手工、畫畫,觀察他們的表現并做好提醒工作。另外,家長可以經常與兒童一起探討問題,引導兒童深入思考,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專注度。
(三)家校溝通,關注成長
在對兒童進行一系列的注意力訓練后,家長要時刻關注兒童的變化,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的進步,并及時給予積極的反饋。當孩子在家中安靜地學習、完成任務時,家長要對其進步表示肯定,并給予一些獎勵。如果兒童的注意力發展并不明顯,家長不能一味指責,而應靜心陪伴、耐心鼓勵,這樣兒童才能更有信心做出改變。
家長可以記錄兒童的訓練情況和行為表現,見證兒童的成長,并將記錄反饋給學校教師。一方面,家長要與教師分享兒童取得進步的喜悅,共同探討培養兒童注意力的經驗。另一方面,家長要向教師指出兒童的發展薄弱點,與教師共同探討最佳的訓練措施。同時,教師要根據家長的反饋開展個別化教育。家校要保持積極溝通,在兒童注意力訓練方面堅持一致的教育方向,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語
為了培養幼小銜接期兒童的注意力,教師需要在“教”中踐行“做”,在課堂中引導兒童嘗試改變,在課后幫助兒童鞏固提升。落實注意力訓練需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學校要努力構建家校合作機制,引導家長積極參與注意力培養與訓練方面的課程和講座,幫助他們掌握家庭教育方法,讓他們在家中嚴格督促兒童進行鞏固訓練,共同培養兒童的專注習慣。此外,在家長反饋兒童注意力發展的現狀與訓練成果后,教師要適時調整教學方法,與家長共同制定個性化的訓練方案,努力實現因材施教。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婁葑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