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道德與法治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具備優良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容易陷入與實踐脫節的教條主義,這不利于學生主動消化道德規范和法治觀念并在復雜環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因此,如何實施富有生動性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成為關鍵課題。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通過創設真實或模擬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從而獲得直觀知識與經驗的教學方式。它強調知識的情境性與經驗的主體性,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展示的善惡或合法、非法行為作出判斷和選擇,以培養其辨別是非的能力和遵紀守法的意識。通過反復進行情境模擬訓練,學生在面對道德和法治問題時能運用法治思維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同時養成遵循道德規范、遵守法律制度的良好習慣。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法能使抽象的道德準則和法律原則具象化,使學生在愉悅的情境體驗中收獲道德與法治知識,從而實現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標。
一、情境教學法的優勢
(一)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相較于傳統的知識灌輸式教學,情境教學法在激活學生思維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首先,在運用該教學法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真實或模擬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細節、體驗情感、建立對事物的初步印象,為其思維發展奠定基礎。其次,解決問題需基于對具體情境的理解,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教授學生如何分析情境并找出關鍵因素,使其學會尋找情境本質與關鍵點,從而提高思維能力。再次,為了幫助學生深入剖析問題,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開展角色扮演、討論、實驗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同伴交流和互動學習的機會,使學生在社交互動中學習他人的思維方式,開闊思維視野,進而發展辯證思考能力。最后,為增強學生的思考意識,教師可以在情境教學中設置具體問題,引導學生設計解決方案,并運用判斷、推理、決策等思維方式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需積極更新教學理念,通過創設真實有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首先,在面對復雜多變的情境時,學生會主動觀察并發現問題,進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教師通過提出導向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可以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知識,真正實現在“做”中學。其次,教師通過創設復雜且真實的問題情境,可以幫助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在解決這些開放性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主動回顧、總結已學內容,有效提高反思能力。最后,學生能借此機會提高自我監督能力,積極調整并改進自身的學習方法,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總之,情境教學法的獨特優勢在于它可以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主動探究、自我調控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主學習意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三)培養學生道德品質
在運用情境教學法時,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情景展示道德沖突,使學生置于真實的情境之中,進而喚醒他們的道德意識。展示道德困境可以引發學生情感共鳴,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從而喚醒他們的道德意識。在情境中,學生易被道德困境影響,因此,教師可以組織角色扮演游戲和模擬實踐活動,使學生多次參與道德行為的訓練。在扮演不同角色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理解他人的立場與感受,培養共情能力。同時,在情境教學中,學生需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評判并作出決策。這一過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還有助于培養他們優良的道德品質。
二、情境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
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豐富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素材。教師可以搜集并展示大量圖文、音視頻資料,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信息技術的運用不僅能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增強學習的直觀性,還能支持遠程交流與合作,有助于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資源,創設一個積極開放的學習情境,強化學生的實踐體驗。
在教授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各地區的民間藝術作品,如剪紙、對聯、地方戲曲等。這些生動的圖像和音頻資源可以讓學生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逐一欣賞并討論這些藝術作品,帶領學生學習相關知識點。以一件景泰藍藝術品為例,教師可以講解景泰藍的起源、特點和制作工藝等知識,還可以引導學生探討其出產地區的民間藝術形式,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搜集相關資料,從而加深學生對民間藝術門類的了解。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并激發其潛能,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分享學習心得和創作作品。學生可以撰寫短文,以表達對中華民間藝術之美的感悟。由此可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能夠使學生充分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而實現弘揚和傳承民間藝術的教學目標。
(二)組織繪畫活動創設情境
繪畫活動能夠點燃學生的參與熱情,激活學習動力。在繪畫過程中,學生需借鑒生活經驗,發揮想象力,描繪不同的場景。同時,繪畫活動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另外,在繪畫過程中,學生需運用觀察、思考、記憶、表達等多方面能力,這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觀察力、思維能力、記憶力、創造力等。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創作并分享繪畫作品,引導他們開展思維交流,汲取群體的智慧。
在教授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信息萬花筒”時,首先,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繪制兩幅畫,分別展現過去和現在獲取信息的場景。為確保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回憶和組織材料,教師可以在前一節課布置此任務。課堂上,教師讓學生攜帶畫作入座,并告訴學生:此次繪畫活動的目的在于體驗信息獲取方式的變化。其次,教師挑選幾名學生上講臺,讓他們逐一介紹自己所繪制的兩幅作品。比如,過去獲取信息的場景包括書桌、書架、報刊亭等元素,而現在獲取信息的場景包括計算機、手機、互聯網等。在學生介紹繪畫思路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提問,引導學生闡述科技進步給生活帶來的變化。然后,教師引導全體學生對比兩幅作品,總結學生在畫作中展現的信息獲取方式的變遷,并強調互聯網在信息傳播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教師圍繞內容、創意、表達等方面對學生的繪畫作品進行適度評價。通過這一繪畫活動,學生能直觀感受到科技進步對生活產生的影響,理解網絡在現代信息獲取中的價值,從而實現學習目標。
(三)提出適宜問題創設情境
適宜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內涵,使他們的思考更積極。在面臨情境問題時,學生需要開動腦筋,進行分析與判斷。在思考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分享彼此的想法,實現思維的碰撞。這有助于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的思維更加靈活,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效。
在教授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讓生活多一些綠色”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來創設教學情境。首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憋氣20秒,隨后提問:“在憋氣過程中,你有什么感受?空氣對人類來說有多么重要?”學生可能會表示憋氣令他們感到不適。這個簡單的實驗能夠讓學生初步認識空氣對人類生活的關鍵作用。接著,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如果空氣遭受嚴重污染,我們能否像現在一樣自由呼吸?”學生回答:“不能像現在一樣自由呼吸了。”再次,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空氣污染會導致哪些后果?”學生回答:“對人類的生活和身體健康造成危害。”通過這些問題,學生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最后,教師可讓學生思考如何保護空氣環境,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如不亂扔垃圾、減少廢氣排放、綠化環境等。在此教學情境中,教師通過提出一系列導向性問題,促使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積極參與思考和提出觀點,從而幫助他們深刻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四)通過實踐體驗創設情境
實踐體驗情境的真實性在于學生在實際環境中需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體驗中,學生能夠感知情境中的各種要素及其相互聯系,理解抽象知識的內在邏輯。同時,實踐體驗具有過程性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觀察、思考,鍛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通過實踐體驗創設教學情境,可以使道德與法治教育變得更加具體、生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授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的好習慣”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較為雜亂的教室參觀,如桌椅擺放不整齊、地面存在果皮紙屑等,并請學生分享這種環境所引發的內心感受。教師應準確把握教學契機,提出“我們應如何保持教室清潔?什么樣的環境有利于我們的學習”等問題,引導學生設想整潔環境的美好,調動他們主動營造清潔環境的積極性。接著,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預留一定時間,鼓勵學生嘗試打造一個整潔的學習空間。學生可以自由分工合作,整理課桌椅、打掃衛生、擦拭黑板等。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密切關注并適時提供幫助。在任務完成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參觀煥然一新的環境,并鼓勵他們分享心得體會。通過參與勞動實踐活動,學生能夠認識到環境對心情的影響,明白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深刻體驗,讓他們對課程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還可以激勵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極改善自身行為。
結語
情境教學法是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教學情境中,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道德故事背后的價值取向,運用法治思維分析問題;可以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反復鍛煉道德實踐能力,養成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等。需要注意的是,在運用情境教學法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水平,創設貼近學生生活、有利于引發共鳴的教學情境。同時,教師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情境體驗,幫助學生在情境體驗的基礎上養成良好的品德習慣。只有這樣,情境教學法才能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幫助學生發揮道德價值,使學生形成自覺守法的良好品質。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藍村南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