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后,如何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貧困地區出現返貧現象,全面推進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成為當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數字普惠金融業作為信息技術與金融行業相融合的產業,為廣大鄉村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所包含的信用理論等相關理論,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指導作用。因此,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為切入點,探究如何借助數字普惠金融鞏固脫貧攻堅戰成果,希冀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 防返貧 信用理論 貧困理論
脫貧攻堅的任務和目標基本實現后,絕對貧困已經從根本上得到消除,但是必須看到,相對貧困、返貧等問題仍然存在,甚至可能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存在。因此,預防返貧現象發生,解決各種返貧問題,成為當前我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方面。近年來,隨著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助推器,特別是鄉村數字普惠金融的快速發展,已經在加快城鄉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等方面初顯實力。當前,需主動順應發展新要求,采取切實措施加快鄉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步伐,并以此為契機,為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助力。
一、數字普惠金融和防返貧界說
(一)數字普惠金融
數字普惠金融從本質上來說是以信息科技、大數據、云計算為工具和手段的金融,是立足于小額信貸、普惠金融等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金融模式。數字普惠金融與傳統的普惠金融相比,其強有力的工具是數字科技??偟膩碚f,數字普惠金融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快捷便利。以信息科技為基礎能夠使人們享受到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金融服務,金融服務的類型也更加多元化。二是成本大大降低。數字技術能夠簡化金融工作中的相關流程,進而降低中小微企業、貧困群體申請信貸的成本。三是安全性大大提高。信息科技、大數據技術使得普通群眾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多,金融信息更加公開化、透明化,各種信息不對稱問題減少,且金融機構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大大提高,普惠金融工作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二)防返貧的必要性
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后,如何防返貧成為當前鄉村振興的重點工作。由于一些偏遠山區、特別貧困地區等貧困群體的脫貧,是以政策性收入為主,且此類地區發展產業的基礎非常薄弱,無法獲得穩定的收入,一旦受到不可抗力等因素影響,容易出現返貧情況。
(三)數字普惠金融與防返貧的關聯性
第一,鄉村數字普惠金融的根本性任務是幫助農村廣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員脫貧致富。不論是鄉村普惠金融還是鄉村數字普惠金融,都是當前我國推動扶貧工作快速開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重要推動器。同樣,在我國完成脫貧工作目標后,鄉村普惠金融仍將在預防返貧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能夠在持續推進我國共同富裕及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發揮作用。第二,防止脫貧人員再次陷入貧困,有助于穩定鄉村金融市場,并加快其發展進程。一方面,鄉村普惠金融中的小額信貸等產品是非常有利于鄉村發展的金融產品,能夠促進鄉村經濟的穩定發展。小額信貸產品以其安全性、穩定性為根本特質,其信息的對稱性也大大減少了各種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風險,且在無形中降低了交易成本,變相提高了違約成本,進而能夠促進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預防脫貧人員再次返貧,能夠穩定該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能夠為這些區域的金融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經濟條件。綜上可見,鄉村普惠金融實際上與鄉村防返貧工作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二者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
二、馬克思主義對數字普惠金融和防返貧的指導作用
(一)信用理論對數字普惠金融的指導作用
馬克思主義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信用理論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其經濟思想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經濟維度理論與倫理維度理論的有機融合。信用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揭示、批判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進程中誕生的,形成于探究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的整個過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先進性理論。在當前我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共同富裕進程、全力防止脫貧地區返貧等相關工作中,馬克思主義信用理論可以與時俱進,不斷實現創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和任務,全面建設信用制度對于實現共同富裕意義重大。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信用制度的建設、信用信息的拓展累積,都有助于各類型市場主體進入金融市場,享受多元化金融服務,從而使普惠金融真正實現全面普惠性。加大信用使用場景建設力度,為普通市場主體進入金融市場提供更加便利的入口和條件,為群眾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獲得更多發展機遇提供支持??v觀當前我國扶貧工作實踐,普惠金融以小額信貸及強有力的信用基礎,為加快貧困地區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普惠金融以其獨有的普惠性和包容性,將大多數低收入群體納入進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群體,為其提供更便捷、更公平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使其獲得足夠多的發展機遇,找到擺脫貧困的途徑,加快了我國扶貧工作的進度。
(二)貧困理論對防返貧的指導作用
貧困問題在世界各國都存在,是人類發展歷程中長期存在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中關于貧困的相關理論是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的科學理論,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共同富裕工作的理論指引,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來說意義重大。首先,治理貧困必須實行制度變革。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貧困的起源是資本主義制度,因此無產階級要想擺脫貧困境地,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只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與日益發展的生產關系相契合,才能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社會條件,才能真正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各取所需。其次,治理貧困必須徹底消滅剝削。無產階級要想消除舊的生產關系,還必須堅決、徹底地消滅階級統治,平等分配社會財富,人人各盡所能,建立沒有階級壓迫和剝削的社會制度,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最后,治理貧困必須全面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筑,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資產階級之所以能夠剝削無產階級、累積大量社會財富,正是因為其生產力強大,因此無產階級也必須實現對生產力的強有力把握,擺脫自身赤貧狀態,推進社會制度變革,建立與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最終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建設提供充足的條件。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的貧困治理理論正是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指導理論。
三、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鄉村防返貧存在的問題
(一)鄉村普惠金融組織體系的結構性失衡
目前鄉村普惠金融組織體系中存在的結構性失衡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小額信貸等金融需求的快速增長與鄉村金融分支機構的信貸自主權弱化之間的矛盾。有關數據顯示,有的地區因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導致小微企業、農戶等方面的信貸需求不但多元化且數量急劇增長,對于創新型金融產品的需求是強烈而迫切的,但實際情況是地方性金融分支機構因級別低而沒有自主設計信貸產品的權限,需要向上級機構提交申請并獲得授信才能開展相關業務。這導致有些地區的小微企業得不到足夠的信貸支持,甚至有些農戶根本不知道可以通過什么渠道獲得一些小額信貸,對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非常不利。二是金融機構的各種信貸反向運動影響著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當地各銀行機構的信貸普遍向大城市、大項目等傾斜,同時對基礎設施建設、消費信貸等的支持力度很大,而對于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則持明顯的不支持態度或消極抵觸態度,通過設置較為苛刻的條件阻礙小微企業的信貸申請。還有數據表明,雖然國有銀行制定了支持小微企業的相關優惠政策,但由于申請條件比較嚴苛,導致小微企業難以獲得此類小額信貸產品的支持。
(二)服務體系仍需發展
當前,我國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仍需加強。一是金融機構需全面提高服務意識,積極主動地為貧困地區提供相應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同時全面加強創新性金融產品建設,減少普惠金融的數字鴻溝問題,推進普惠金融與數字技術的有機融合。政府部門應從政策支持方面加強指導,理順關系,盡量避免各種“掐尖、擠出”問題。然而,當前普惠金融部門仍將客戶目標定位于有抵押或者有能力的優質客戶群體上,而在其最終目標和最根本目的的“普”“惠”兩個方面卻存在很大不足。二是鄉村金融機構對自身市場定位存在偏頗。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存在逐利性,因此金融的逐利性也是自身所帶有的特性,逐利性驅使著金融機構想方設法遠離資源匱乏、經濟欠發達等地區或相關項目,反而將大量資金投向了資源充沛、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大城市,這就使得鄉村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更加嚴重。
(三)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健全
普惠金融的主要主體為政府、金融機構和農戶,三者之間的聯結機制仍需進一步加強。一是政府與農戶之間應建立強有力的聯系和合力機制。應持續不斷地加強“造血式”扶貧,促使貧困地區、貧困戶從內到外生發發展經濟的內動力,激發其原生驅動力,真正變“輸血”為“造血”,變被動為主動。此外,信息溝通渠道存在障礙、扶貧資源存在配置失當等問題,也導致數字普惠金融在扶貧、防返貧等方面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二是政府與金融機構之間缺乏高效協調的聯系機制,導致二者之間的信息溝通等存在問題,且政策不明確、不清晰導致金融資源缺乏針對性和導向性。
(四)鄉村金融生態環境有待改善
一是金融業經營本身就存在較大的風險,鄉村普惠金融業不例外。因此,金融機構為防范各種金融風險必然設置一些條件和門檻,這導致鄉村小微企業或者農戶無法獲得合適的金融支持,鄉村金融服務從量到質都需要全面加強。二是鄉村地區缺乏金融產品、欠缺金融服務,給非法民間金融機構等操作不法金融行為的空間,影響了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風險的防控力度和成效。三是非法數字金融平臺、組織等所實施的金融欺詐行為的迷惑性不斷升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防返貧工作的開展。脫貧地區和脫貧群體的返貧問題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性和偶發性,防范的難度相當大,尤其是一些特殊群體,如殘疾人、有重病患者家庭,一旦遭遇金融詐騙,極易返貧。
四、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鄉村防返貧的路徑
(一)構建多層次的鄉村數字普惠金融組織體系
1.強化商業銀行助力鄉村防返貧金融服務力度。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鄉村防返貧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商業銀行應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持續加強普惠金融事業建設。大中型商業銀行應以為小微企業、鄉村防返貧工作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金融服務為工作重心,建設與之相關的資源配置、統計核算等服務機制,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方面的服務能力。二是加大對鄉村防返貧普惠金融信貸的投入力度。商業銀行應建設與防返貧相關信貸工作的監管機制、工作考核機制等,推進小微貸、農業生產貸等相關信貸工作的進度,確保信貸工作穩中有升,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貢獻力量。
2.增強農村地方金融機構助力鄉村防返貧能力。農村地方金融機構在防返貧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小覷,需要通過合理機制激發其活力。一是引導地方農村信用社在“三農”建設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農村信用社應通過構建更合理的治理機制,以市場化、法治化為方向,加強聯社股份制改革,立足地方特色資源和經濟發展優勢、特點,在加強風險防控力度的基礎上,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努力,不斷推動地方“三農”問題的快速解決,實現“三農”的快速發展。二是加強村鎮銀行的數字普惠金融能力建設,提高金融服務的專業水平。村鎮銀行應始終堅守“支農支小”的初心和根本目標,做到服務重心下沉,拓寬投資主體,積極探索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特色的發展模式,從而更好地發揮在鄉村防返貧、支農等工作中的作用。
3.凝聚各類新型機構助力鄉村防返貧。當前,我國民間資本比較充裕,民間組織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因此,鄉村防返貧工作應充分發揮這兩方面的積極作用:一是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行業,特別是以防返貧為目標的小額信貸機構,是一股積極的民間力量,需要給予肯定和支持。二是應鼓勵農業合作社、農民行業協會等展開資金互助,時機成熟后可構建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為防返貧工作的開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二)構建多元化的鄉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1.構建鄉村返貧預警識別服務體系。返貧預警識別體系能夠全面提高防返貧工作的針對性,通過提前了解低收入群體的狀況,加強對出現返貧問題的群體的追蹤,并實現相關信息的全面互聯互通,以促進相關部門對返貧群體的及時辨別、客觀評判和精準認定,進而對返貧幾率和成因進行深入分析,全面提高防返貧工作的精準度,以及金融機構普惠金融與低收入群體金融需求的準確、高效銜接,以更好地發揮數字普惠金融在防返貧工作中的作用。
2.創新鄉村數字普惠金融產品開發服務體系。當前,與數字普惠金融相關的資金投入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以加強創新性金融產品的開發設計,最終以更精準、更便捷的金融服務支持防返貧工作。在既有實踐中,河北農信通過“隨e盾”簡化用戶轉賬所需手續,該政策實施兩年后,該行手機銀行賬戶數量增長超一千萬;各銀行推出的水電暖便民繳費服務、社保繳費服務等,也為鄉村居民提供了極大便利;手機銀行推出的專門針對老年群體的“eID”電子身份證自助開通等便利模式,不但能夠高效防范針對手機銀行的各種金融詐騙,還能夠使老年人足不出戶便可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務。
(三)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1.建立數字普惠金融與出現返貧危機人群的金融需求精準對接。金融機構通過數字普惠金融解決我國農村地區的貧困問題和防返貧問題,是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需要平衡好發展與承擔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因此,數字普惠金融機構應提高防返貧工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在推進防返貧工作的同時,加快金融機構的發展速度。
2.建立數字普惠金融與脫貧人群之間的緊密聯結機制。脫貧農戶一旦返貧必然出現各種危害。因此,應加強對有返貧問題傾向人群的監測,及時了解相關信息,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分擔返貧風險,充分、全面了解返貧人群的金融需求,實現與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產品的精準對接,扎實提高數字普惠金融防返貧的效用。同時,脫貧地區的脫貧群眾應著眼長遠,在注重解決短期溫飽問題的基礎上,強化自我發展能力的全面提升。此外,還應采取切實措施引入充足的金融資源,協調好政府、金融機構等相關合作方之間的關系,更好地發揮數字普惠金融在經濟發展方面的推動作用。
(四)優化鄉村金融環境
鄉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金融環境。一方面,需加強與數字金融相關的法治體系建設,加強監管力度,防范各種金融風險。更重要的是,金融監管既要嚴格,又要適度和有差別,從而為鄉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創造寬松又有規矩的發展環境。另一方面,普惠金融體系建設需持續加強。可通過如下幾個方面具體實施:一是地方政府建立行政考核機制,獎懲并行,為鄉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添加動力。二是設置不同等級的稅收減免、財政補貼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三是進一步細化普惠金融相關產品從研發、推廣到實施等環節的相關流程,使基層工作人員的工作有據可依,使客戶群體對普惠金融產品的了解更加全面。四是加強信用體系建設。
五、結論
綜上所述,返貧問題依然存在,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當前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數字普惠金融作為數字技術與普惠金融有機融合的新興產業,對于激發農業產業活力,推動農村現代化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農村地區應抓住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機遇,充分發揮數字普惠金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作用,為我國加快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路錦非,陳夢瑤.促脫貧與防返貧: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減貧動態效應研究[J].社會科學,2023,(09):152-164.
[2]畢鶴霞,劉子涵.共同富裕目標下鄉村職業教育助力防返貧的貢獻測度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25):64-71.
[3]王鑫,王文生,郭雷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的防返貧數字治理能力提升機理與路徑[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1):58-70.
[4]張永麗.基于農戶生計脆弱性視角的防返貧應對策略[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05):86-99.
[5]馮星,韓燁.中國家庭防返貧長效機制構建及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22,38(14):45-49.
[6]董玉峰,李建英,杜崇東.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邏輯機理、實踐反思與推進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11):5-11.
[7]冉秋霞.后扶貧時代防返貧的機制構建與路徑選擇[J].甘肅社會科學,2021,(05):222-228.
[8]馮丹萌,高強.全面脫貧下多維防返貧網絡體系構建[J].當代經濟管理,2021,43(08):60-63.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