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鄉村發展由個人空間不斷邁向公共空間,愈發重視公共空間話語模式所發揮的作用和對民眾的影響。鄉村語言景觀是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等在公共領域的顯著呈現,它像一面鏡子,反映著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同時也是政策宣傳和教化民眾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目前鄉村語言景觀的現實樣態,提出鄉村語言景觀在語言內容、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從村民個人和組織機構的不同維度,提出改善鄉村語言景觀的具體建議,以期充分發揮語言景觀在建設和美鄉村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鄉村語言景觀 和美鄉村 語言景觀現實樣態
* 基金項目:河北經貿大學科學研究與發展計劃基金項目(編號:2020QN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而鄉村景觀是鄉村語言生態的顯著呈現方式,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語言景觀是語言與社會互動的產物,是鄉村的文化名片,也是評價新農村語言服務水平的重要標準。
鄉村景觀包括農業景觀、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以及聚落景觀。其中,語言景觀屬于人文景觀的重要載體和呈現方式。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鄉村文化需要依靠語言來體現和傳承。語言景觀是鄉村文化在公共領域最外顯的呈現和傳承方式。
對于語言景觀的界定,目前使用最廣、影響力最大的語言景觀定義由語言學家Landry&Bourhis提出。他們將語言景觀定義為出現在公共路牌、廣告牌、街名、地名、商鋪招牌以及政府樓宇的公共標牌之上的語言。以上這些一般被稱為“典型語言景觀”。隨著社會和語言的發展,類似游行標語、車體及動態廣告、涂鴉、街頭藝術、文化衫、網絡界面、語音播報等“非典型語言景觀”也隨之出現。
鄉村語言景觀是在鄉村公共生活領域中所呈現的語言文字。作為公共生活領域中的語言文字,鄉村語言景觀通常有信息、教育、生態和象征四種功能。一是信息功能,即運用語言文字傳遞信息。這是語言景觀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功能,表情達意是語言文字基本的傳遞功能。鄉村的廣告牌、路牌、街名等公共標牌多是以信息功能為首。二是教育功能,即通過語言景觀實現思想文化教育的效果。通過語言景觀開展教育和宣傳屬于隱性教育方式,它以一種看不見的方式潛移默化地熏陶著受眾的感知和心靈。受眾通過沉浸式體驗,在日復一日的浸染中,把鄉村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念印入心中,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對鄉村歷史文化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三是生態功能,即通過語言景觀優化當地的語言生態和公共領域的文化生態。鄉村景觀是鄉村語言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言生態的呈現內容。語言景觀不僅體現著當地的語言現代化水平,更影響著當地公共領域的文化生態環境。雜亂無章、錯誤頻出的語言景觀必將拉低鄉村的語言和文化生態水平,而規范、整潔、優美且飽含當地歷史文化特點的語言景觀則可以優化當地的文明生態,并不斷提升村民語言文字使用的規范化水平和文化審美能力。四是象征功能。鄉村的語言景觀象征著當地的歷史文化、教育水平、審美水平以及經濟發展水平,透過語言景觀即可了解當地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現實狀況。
二、語言景觀對建設和美鄉村的重要意義
鄉村語言景觀既是一面鏡子,反映鄉村的歷史文化和發展變化,又是一臺助推器,助力鄉村語言文字現代化以及和美鄉村文化的建設,同時還是一本教科書,使民眾以沉浸的方式,接受著語言景觀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一)反映鄉村歷史文化和發展變化
語言景觀是一面鏡子。一方面,語言景觀代表著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和現代化程度。規范化是指語言文字的規范表達、書寫和呈現,現代化是指語言文字景觀能夠反映語言現代化特點,同時反映鄉村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是政策和規劃的具體落實和呈現。另一方面,鄉村語言景觀代表著當地的社會、歷史、文化風貌以及身份認同。語言景觀的變遷也反映著鄉村政治、經濟、社會、精神等方面的變化,以及語言權勢、身份認同和社會心理等。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內涵。鄉村特有的文化歷史需要以語言方式述說和呈現。鄉村語言景觀在公共領域以規范且富有鄉村特色的語言形式述說著當地的社會文化歷史和發展變化。
(二)優化鄉村語言和文化生態
語言景觀建設是和美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景觀的“和”與“美”直接關系著鄉村的“和”與“美”。通過語言景觀的呈現可以宣傳和美鄉村建設的主要理念和舉措,將國家的方針政策與村民的個人生活緊密結合,增加村民建設和美鄉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鄉村語言景觀建設也是和美鄉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對舊有語言景觀的優化和改善是鄉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體現。隨著鄉村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語言景觀將作為重要的文化景觀,充分呈現鄉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三)提升民眾身份認同感和促進民心團結
語言景觀具有重要的宣傳和教育價值。通過語言景觀所呈現的鄉村歷史和文化開展鄉史和鄉情教育,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建設和美鄉村的價值理念,可以實現耳濡目染的隱性社會教育功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教化當地民眾,實現最明顯而又最無聲的隱性文化傳承和語言教育的價值。
和美的鄉村語言景觀可以增加村民的身份認同,實現民心團結。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語言景觀可以凸顯本地的文化內涵和特點,提升當地村民的身份認同感和自尊感,為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提供內在精神力量。
三、目前鄉村語言景觀的現實樣態及存在問題
基于對鄉村現有語言景觀的觀察和梳理,從語言景觀的內容、形式和功能三個方面提煉出目前鄉村語言景觀的現實樣態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語言景觀內容規范性不足
在語言內容方面,主要包括牌匾碑文、政策宣傳、鄉村介紹、村規民約、村民活動以及廣告招牌等信息。
牌匾碑文主要包括公共官方的牌匾碑文和私人庭院的門戶牌匾等,尤其是不同地區鄉村的門戶牌匾各有特色,既包含當地居住特色,同時也寄托了村民對家庭的美好愿景。因此,庭院的門戶牌匾既屬于個人領域,又屬于公共領域,是私人與公共領域的過渡區間,同時也是鄉村家庭文明和公共景觀建設的共同著力點。目前,家庭門戶的牌匾等基本處于家庭個戶管理的狀態,但由于它又構成了鄉村語言景觀的重要部分,因此實行由政府統籌規范和家庭個戶管理相結合的方法,既能實現鄉村牌匾的統一規劃,又能給予家庭個戶自身選擇的權利,實現政府和村民共同管理、共同維護的效果。
政策宣傳則凸顯了鄉村語言景觀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宣傳國家的大政方針、生態環境保護、優生優育、治安管理等內容。總的來說,隨著鄉村現代化的發展,鄉村的政策宣傳內容更加豐富多元。但存在的問題是政策宣講類的語言景觀缺乏圖文審美設計,多采用簡單粗暴、平鋪直敘的方式。使用圖文并茂的優美設計,能夠通過增強村民的觀看興趣達到更好的政策教育效果。
鄉村介紹類的語言景觀多出現在村委會或村民文體活動廣場等公共領域,也是每個鄉村都有的內容。不過,對于村史、村情的介紹可不局限于特定場所,可體現在鄉村的時時處處,如鄉村的石橋、公路、河流、學校等都留有鄉村發展變化的印記,是鄉村歷史的見證者。歷史是體現在每個村民和家庭真實鮮活的生活之中的,村史村情是鐫刻在鄉村的一草一木、一橋一路之中的。通過具體事物發掘來展現鄉村的歷史和發展變化是最形象生動,也最能引起村民共情、勾起村民回憶的方法。
總的來說,語言景觀的內容問題主要包括語言規范化問題,應嚴格落實國家語言文字標準,使用通用文字。在價值導向方面,語言景觀內容應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發展,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語言景觀形式呈現單一
在語言形式方面,語言景觀的設計單一,表現形式較為呆板,較多只注重語言景觀的信息傳達,相對忽視對其呈現形式的設計思考。例如,在設計方面,圖片、文字、動態視頻之間的結合不足,多以單一的文字形式呈現,圖文結合意識不強,運用動態視頻的方式更是少之又少。
語言景觀的載體較為混亂,常見使用較多的載體是墻面、木面、金屬等,此外還有石碑、綠地、路面、陶器、布面等。個人使用語言景觀的載體以便捷為主要選擇原則,較少考慮與周邊環境的整體設計。其中,廣告招牌主要以金屬材質為主,載體的版面設計較為隨意。部分鄉村對廣告標牌類等私人語言景觀的載體進行了統一規劃和設計。其實,語言景觀可以使用豐富多樣的載體形式,不斷創新景觀載體設計,運用不同的景觀載體呈現與之和諧相融的語言內容。例如,綠地、路面、石材等都可成為語言景觀的載體形式。尤其在開發生態旅游業的鄉村地區,可充分利用農田資源繪制美麗的稻田畫,以大地為載體,將文字與圖畫融入自然生態之中。
(三)語言景觀功能開發有限
在語言功能方面,目前鄉村語言景觀多以信息性功能為主,教育功能、生態功能和象征功能不夠突出。即使在信息性功能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語言文字表達不清晰,使用無效語言標識。這在私人語言景觀中更為常見,也與當地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有一定關聯。同時,在語言景觀中文字、詞匯、語法和語篇等還存在一定問題。例如,不規范使用漢字,繁簡字混用等,雖達到了信息性工具的目的,但是缺失了文字的正向教育功能,尤其是處于受教育階段的未成年人極易受到錯誤語言景觀的負面影響。規范、科學、優美的公共空間語言景觀是鄉村未成年人日常浸潤的語言生態,對于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是隱性且深遠的。
此外,語言景觀的跨文化工具性不強,鄉村中多語標牌較少,單語標牌占絕對優勢。同時,少數多語標牌中又存在語言翻譯錯誤或翻譯不對應現象。在鄉村語言現代化的過程中,增加語言景觀的多語種呈現更能凸顯鄉村的開放態度和國際化程度,尤其對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業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出現以上景觀問題的原因,從個人角度來看,主要是村民的公共意識不足,對公共領域共同設計、共同維護的責任意識不強。很多村民“各人自掃門前雪”,并不把家庭個戶和商戶招牌等視為公共空間話語的重要部分,加之自身受教育水平和審美判斷力不足,極易造成語言景觀雜亂、使用不規范等問題。從組織角度來看,主要是相關部門的監管不足,統籌規劃不到位。部分鄉村對語言景觀重視不足,對語言景觀的文化和教育價值認識不夠,缺乏對公共空間話語模式構建的主動意識和動力,從而導致監管不到位,語言景觀缺乏整體規劃,個人化程度較高。
四、和美鄉村視域下鄉村語言景觀的優化策略
(一)扭轉民眾對公共領域語言景觀的觀念
在中國傳統社會生活中,相對于私人空間,公共空間常常被人們所忽視。陳波(2018)認為,農村公共空間的普遍弱化是文化建設中最大的問題。中國人常常對私人空間的環境較為重視,而將公共空間的設計和維護視為與己無關之事。相較于城市,這種傳統在鄉村表現的更為明顯,成為鄉村公共空間中語言景觀存在較多問題的原因之一。每個人都是語言景觀的使用者、感受者,又是語言景觀的創造者。因此,應通過教育宣傳,增強村民的公共意識,使村民意識到語言景觀的重要象征功能、傳承價值和教育意義,自覺維護鄉村語言景觀生態,教育個人或商鋪等規范使用國家語言文字,實現優化語言景觀的全民行動。
(二)發揮政府管理職責
政府應予以重視,將語言景觀作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充分意識到語言景觀在當地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所發揮的激勵效應,重視公共文化空間中的語言生產過程和呈現模式,統籌規劃、科學設計、統一管理,不斷增強公共空間的話語建構能力。
在語言文字使用方面,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要求,使用普通話和規范漢字,并定期對語言景觀進行排查,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問題。對公共空間語言文字的使用提出規范要求,如招牌、廣告、公共場所的設施用字須使用簡體字,充分發揮語言服務功能,便于受眾及時獲取語言信息。但對于具有歷史特色的牌匾、碑刻等,則可以適當保留繁體字和不同字體,為語言景觀增添藝術性的表現形式。
同時,政府可搭建鄉村語言景觀的資源數據庫,全面詳實地記錄鄉村語言景觀,尤其是具有當地特色、能夠反映當地社會文化歷史風貌的語言景觀。對語言景觀的功能、內容、語碼、載體、置放等信息實時記錄、更新,以便于掌握語言景觀的現實樣態和動態變化,對其統籌管理。
(三)統籌化和個性化相結合
統一制式、流水線式的語言景觀雖整齊卻缺乏生機和活力,個性化不足。但如果任由家庭個戶隨意呈現,則必然雜亂無章、毫無秩序。實行集體和個人相結合、統籌和創意相結合的方式更加符合我國農村實際。統籌化即相關部門自上而下做好統籌布局和安排,使語言景觀獲得整體統一性。個性化即在統籌設計的基礎上,給予個人適當的創新化設計的權利,調動民眾創新設計的積極性,從而實現整體化和諧與個性化創意相結合。同時,也需要充分厘清政府職責范圍和個人創新范圍。例如,關于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語言景觀,政府必須要掌握設計布局的最終決策權和審核權,從而保障語言景觀的規范性,發揮其正向的教育價值。
(四)凸顯鄉村當地歷史文化特色
語言景觀可以和當地的特色文化相結合,創造具有當地鄉村文化特色的語言景觀。例如,武術之鄉,將“書法”與“武術”緊密結合。雜技之鄉、茶鄉等都能在語言景觀中找到最佳的結合點。漢字本就是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書寫形式,且具有豐富的字體等變化形式。同時,密切結合當地經濟發展,使語言景觀在傳遞語言信息之外,服務當地的經濟發展。例如,具有鄉村旅游特色的鄉鎮,可充分將語言景觀融入當地的文旅事業發展,在語言景觀中呈現當地特色文化,并服務于旅游業發展。規范、優美的語言景觀能夠帶給游客更好的觀光體驗,從而實現語言資源的價值轉化。
挖掘保護鄉村特色語言景觀,如碑石篆刻、牌匾等。針對能夠反映鄉村歷史的語言景觀,可根據其歷史文字的識別難度,附以通俗的現代漢語說明,以便觀看者理解和欣賞。此外,在凸顯傳統鄉土文化的同時,也要處理好傳統和現代的關系,在語言景觀的呈現方式中融入更多現代要素,實現中國鄉土文化精神的現代化和多元化呈現。
(五)構建鄉村語言景觀的多模態呈現模式
多模態呈現包括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渠道獲取的文本、圖像、視頻等。多模態突破了原有語言景觀的內涵,將動態視頻、廣告、涂鴉、網絡界面以及語音廣播等都納入語言景觀之內。構建和諧共生的多模態語言景觀不僅有利于對語言文字及其背后文化進行立體完整的呈現,更有利于實現受眾對語言景觀的全方位沉浸式體驗。
(六)柔性設計,提升鄉村語言景觀的人文情懷
柔性設計對政策宣傳類的語言景觀尤為重要。語言景觀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念宣傳的重要窗口,以往的語言景觀多以平鋪直陳敘等方式進行展示,忽視了受眾在語言水平和情感維度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意愿。如將和美鄉村的發展理念和村民的習俗、日常生活結合起來,用家訓民風等方式予以生動展現,可大大增加語言景觀的柔和性和親和力。柔性原則還體現在將語言景觀與當地自然、人文歷史環境的和諧融合,而非生硬強加。與城市相比,鄉村最大的特點即是其自然、質樸和溫情,如能利用鄉村的樹木、田地等自然風光作為語言景觀的物質載體,則既能凸顯鄉村語言景觀與當地自然、聚落、農業景觀的密切融合,提升鄉村景觀的整體性與和諧性,又能提升民眾對構建和美鄉村的認同。
參考文獻
[1]謝德城,涂明輝.數字經濟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思考——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J].農業考古,2023,(03):201-208.
[2]Landry R, Bourhis R Y.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01).
[3]尚國文,趙守輝.語言景觀的分析維度與理論構建[J].外語,2014,37(06):81-89.
[4]叢琳,程潤峰.美麗鄉村語言景觀與空間話語構建——基于海南6個美麗鄉村的調查[J].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2021,28(01):83-90.
[5]陳波.公共文化空間弱化:鄉村文化振興的“軟肋”[J].人民論壇,2018,(21):125-127.
[6]楊敏紅.鄉村振興視野下的義烏新農村語言景觀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21.
(作者單位:1.河北經貿大學外國語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言文化學院;2.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