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作為聯通教育世界、生活世界和職業世界的重要橋梁,本質上更需要教育世界、生活世界和職業世界的聯合支撐。然而現實世界中,教育、生活與職業之間存在著諸多壁壘,打通三者之間的壁壘是勞動教育取得實質性成效的關鍵。勞動教育改革是一項自上而下的全方位改革,國內外實踐證明,只有凝聚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在同一體系下形成合力,為勞動教育賦能,才能激發勞動教育內在生命力。
一、中小學勞動教育“1+N+X”協同融合體系的基本內涵
“1”代表教育行政部門直屬的營地、基地或指導中心,作為區域校外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者、開發者和評價者,主要負責全區勞動課程的整體規劃、校外教育資源的對接與統籌、實踐平臺的搭建、專業師資的培訓;“N”代表中小學,各個學校是校內勞動的主要執行者,是體系下的主要受益者,借助“1”和“X”提供的課程資源、場館資源、企業資源以及師資服務等開展勞動課程,完成勞動教育教學計劃;“X”代表由教育行政部門遴選、建設并掛牌的優質校外勞動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職業體驗和勞動實踐的機會。
“協同融合體系”主要包含勞動教育“管理協同”機制的構建和“課程融合”方案的制定。通過“管理協同”機制的構建,建立校外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共同體,將現代產業和教育相融合,推動產業鏈和教育鏈的聯接,實現多方主體在勞動教育上的協同配合。通過制定“課程融合”方案,在勞動課程內容、實施、評價等方面橫向和縱向多維度綜合融通,實現一定區域內資源創新融合、跨學科互動融合,校內外實踐融合,充分發揮多主體、多學科、多活動協同育人功效,推動區域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中小學勞動教育“1+N+X”協同融合體系的構建思路
在深入分析一核兩主(營地為核心、學校和校外基地為主體)在培養形式、培養內容、培養目標上的差異的基礎上,按照“關注差異,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的總體思路,通過遴選、評選、引進等方式建立區域勞動教育共同體,重構學段銜接、行業參與的勞動教育資源體系和課程體系。深化區域產教融合,開展與企業和校外實踐基地的深度合作,以“一核兩主”資源為依托,設計全區域中小學校外勞動實踐管理信息化平臺,共建高標準主題場館,編織高水平教學教研網絡,打造“一核兩主三融四共”勞動教育協同融合新模式,針對不同學段學生,深度實施互動互融的勞動教育,豐富勞動教育內涵,共建全生命周期協同育人平臺,貫通學生勞動核心素養培養路徑。
三、中小學勞動教育“1+N+X”協同融合體系的基本模式
“1+N+X”協同融合是一個涉及多主體、多目標、多要素的系統工程,各主體、目標、要素之間的關系決定協同融合體系實施的有效性。通過對勞動全過程包括勞動場域、勞動形式、勞動內容和勞動素養的深入解構分析,在形成勞動實施框架的基礎上提出“一核兩主三融四共”模式。該模式以教育行政部門直屬營地、基地或指導中心為核心,以各級學校和各類校外實踐基地為實施主體,構建“培養目標融合、課程方案融合、資源共享融合”長效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平臺共搭、課程共建、人才共育的勞動教育新格局。
四、中小學勞動教育“1+N+X”協同融合體系的組織架構
成立以教育行政部門業務分管領導為核心的區域勞動教育領導小組,負責制定、發布區域內中小學校外勞動教育有關政策和工作指引,校外勞動基地遴選授牌,中小學、校外勞動實踐基地相關工作督導與考核等工作。通過遴選、評選、引進等多種方式建立“1+N+X”區域勞動教育共同體,組建“1+N+X”協同融合管理組織架構。“1+N+X”勞動教育共同體的成員單位主要包括1個營地、N個成員校以及X個校外勞動實踐基地。營地是整個共同體的引領者,負責制定共同體章程及發展規劃,組織協調成員校和校外勞動基地開展勞動教育教學活動。成員學校包括區域內中小學校,負責組織學生參與共同體的勞動教育活動,校外勞動基地包括政府事業單位、企業、社會團體等,為共同體提供勞動教育相應的資源和支持。
五、中小學勞動教育“1+N+X”協同融合體系的管理運營模式
區域內勞動教育實施通常依靠不同的機構和主體,要實現各主體間的高質量協同運營,各運營主體間的高效合作是關鍵。中小學勞動教育“1+N+X”協同融合運營體系主要有兩種模式,第一類模式是義務教育教學時段以內,由區縣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統籌安排,統一規劃區域內中小學生勞動教育活動,稱為“計劃內”活動模式,主要由學校和營地負責組織開展,校外基地配合落實。第二類模式是義務教育教學時段以外,由學校統籌安排或家庭自行組織,校外基地開展落實,稱為“計劃外”活動模式。
六、中小學勞動教育“1+N+X”協同融合資源體系
立足區域資源優勢,強化“1+N+X”的協同聯動,在資源的開發、整合與利用方面持續發力,形成豐富立體的勞動教育資源體系。對區域內勞動教育資源開展系統的考察與調研,對勞動教育資源進行深度地開發與整合;以學校勞動課程資源為基礎,營地課程和校外基地課程為拓展和補充,充分挖掘區域經濟社會和文化教育資源,加強勞動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跨學科 、跨領域連接,形成循序漸進、螺旋遞進、縱橫銜接的課程方案;不斷完善勞動教育基礎設施,持續更新和升級勞動教育裝備,引進先進的科技設備和教學工具,引入高水平的校內外優質項目;通過校企共建、基地遴選、勞動特色學校評選,勞動人才的引進等方式不斷豐富勞動教育資源,建立區域型勞動教育資源庫,形成區域勞動教育資源圖譜,完善勞動教育項目清單,為區域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基礎支撐。
七、中小學勞動教育“1+N+X”協同融合保障體系
為保障該體系的有效性,應建立相關保障機制,讓勞動教育實施主體能夠切實參與勞動實施的全過程,保證各主體之間的合作能夠高效有序、流暢銜接。
政策保障:出臺《區域勞動教育實施指引》《校外勞動教育基地管理辦法》《區域勞動教育活動組織與管理細則》等相關系列政策為體系實施提供全過程督導和政策指引;平臺保障:建立一站式勞動教育信息綜合應用平臺,對區域內勞動教育進行集中管理和統一調度,提升勞動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提高勞動教育資源利用率,促進勞動教育主體的溝通與交流;師資保障:擴大勞動教育共同體覆蓋區域,加強勞動教育共同體校際間交流與合作,建立勞動教育共同體培訓平臺,為教師提供業務培訓,助推教師專業成長;資源保障:積極尋求與當地企業、科研機構和社區組織的合作伙伴關系,爭取與更多水平高質量的企業及社會機構達成合作,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資源和實踐機會。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