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黨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課的背景和難題
(一)思政課堂是講好黨史教育的重要陣地
在《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通過梳理教材發現,教材與黨史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貫穿著黨的革命史、改革開放史和新時期奮斗史。《經濟與社會》介紹了黨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發展理念”和十九大提出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知識。《政治與法治》系統梳理了黨的性質、地位、宗旨、理念、初心使命、執政方式等系列知識。《哲學與文化》介紹了黨領導人民創造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可以說,高中思政教育與黨史教育緊密相關,思政課堂就是講好黨史教育的主陣地。
(二)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堂的難題
在日常教學中,發現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堂存在以下難題:第一,課時緊,任務重,無法熟悉深挖黨史。第二,由于黨的知識分散于四本必修的各個章節,學生和老師難以系統掌控。第三,教材語言理論化,對深刻理解教材語言深挖黨史材料要求較高。
二、黨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課的突破嘗試——“一例到底”情景創設
(一)“一例到底”與“情景創設”的內涵
“一例到底”教學方法是指以一則典型案例或材料為主線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使課堂主線明確,知識圍繞主題重構系統,以主題串聯。情境創設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具有情境性,人們應該基于情境來習得知識。情境學習能夠讓人們在一種真實而自然的情境中,潛移默化地習得大量的內隱知識,又在現實環境中自然而然地運用這些顯性知識和內隱知識。
“一例到底”與“情景創設”聯合運用,可以把宏觀理論的政治知識內化于具體的黨史情景中,通過一條主線重組課本,串聯課堂,學生在層層推進的主題情景中分析問題,解決任務,從而自主構建知識,提升多維能力,加強情感認同。
(二)“一例到底”情景創設在黨史教育融合高中思政課教學的具體應用范例分析
1.關鍵:以目標為引領,精選史料案例,鋪設情景。本文以必修三第三課第一框《堅持黨的領導》為例,結合西海固地區黨扶貧攻堅史進行分析。本單元的知識核心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本框素養目標包括:政治認同“相信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科學精神“區分黨的領導方式,理解新時代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重要性和要求”;公共參與“自覺接受黨的領導,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上述目標引領,本文選取了《山海情》為切入口,確立了西海固地區黨脫貧攻堅史這條主線,深挖史料設置情境。情境一:截取《山海情》片段導入,呈現西海固脫貧攻堅簡史,重點反映西海固“從窮山溝到塞上江南”的逆襲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及基層黨員干部如何歷經千辛萬苦領導群眾取得脫貧攻堅勝利。
情景二:補充背景資料如下:
通過情景引導學生解決任務:(1)在西海固發展史中,如果你是當時老百姓,你愿不愿意移民?為什么?如果你是馬德福,作為基層黨員干部你為什么愿意帶頭移民?這體現了黨在政治生活中怎樣的地位?(2)脫貧歷程又體現了黨怎樣的領導方式?學生分組討論,代表分享研討成果。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主線暢談自己的想法并嘗試建構知識;
情景三:深挖補充背景資料(下表):
通過情景引導學生解決任務:西海固的脫貧歷程如何體現黨的全面領導?
學生分組討論,代表分享研討成果。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分析黨的全面領導是“領導什么?為什么要領導?怎樣領導?”圍繞這條思維主線,嘗試建構知識:新時代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要求、體現和重要性。
教學過程設計和推進如圖1。
2.核心:設置情景問題,激發學生思維。好的教學情境設計出來后,教師要根據情景精心提煉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本課通過以上情景設置了三組情景任務:第一組情景問題:在西海固發展史中,如果你是當時老百姓,你愿不愿意移民?為什么?如果你是馬德福,作為基層黨員干部,你為什么愿意帶頭移民?這體現了黨在政治生活中怎樣的地位?第二組情景問題:脫貧歷程中體現了黨怎樣的領導方式? 第三組情景問題:西海固的脫貧歷程如何體現黨的全面領導? 三組問題的設置是配合情景推移和知識構建層層推進的。教師設置情景,拋出問題。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感受和體驗,通過小組合作獲取信息,最后完成情景任務和新認知的建構。整個過程圍繞一條主線“黨在西海固脫貧攻堅中的全面領導”來布局。課堂實施推進如圖2。
3.升華:內化情感價值觀,加強政治認同。整個教學過程最終的靈魂和升華,是讓學生在具體情景的體驗和感悟中,理解共產黨“人民至上”的初心理念,感受優秀黨員干部強烈的信念和使命感。真真切切從具體的,真實的歷史案例中,體驗到中國的脫貧攻堅事業能取得今天的成績離不開“黨的全面領導”。要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學成果培育項目“‘舉一致用’高中思政課大概念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2023128562)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