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提示,作為系統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正確運用對于迅速達成教學目標具有關鍵作用。適當而精準的教學提示能夠引導智障兒童進行有效學習,使他們迅速掌握預期的技能。然而,若教學提示的應用不當,不僅會使學生感到迷茫甚至無法理解,還可能導致教學效果的大幅下滑。 因此,選擇適合的教學提示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原則。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條便是:如何以最少的教學提示實現教學目標。這既是培智課堂教學效果的直接體現,也是特殊教育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職責和挑戰。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精心設計、選擇教學提示,確保它們能夠準確傳達信息,引導特殊學生獨立思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教學提示的有效性,進而提升教學效果,使學生真正受益。
一、如何在培智課堂教學中設計有效的教學提示
正確設計教學提示程序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為此,教學設計中要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反應,設計出不同的提示程序使學生朝著自己期望的目標發展,恰當的提示能讓學生快速掌握教學內容。
1.依據學生的能力水平,用工序分析法的原理設計教師的提示程度
為了使學生在最少的提示下達成的教學目標,最終達到消除教學提示的目的,有效的方法是依學生的能力水平用工序分析的原理將教學提示細分若干個不同的層次,從中找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提示,以此作起點在教學中一步一步地減少提示。
2.對教材教具進行設計,賦予教材教具有提示的信息
在教學中不斷改變教材的提示程度,使教材教具自然引導學生做出期望的反應。設計教材教具時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使教材具有不同的提示作用。
在教材教具上添加適當的標記。例如,教學生認識左右手時,老師可以在學生的左手上系一條紅線或左手拿一個物體。告訴學生有紅線的或有物體的是左手,這樣,學生就能快速地分辨出左右手。當然,消退這個提示也是接下來的重要過程。教學生往杯子倒水時,學生往往不知道要倒多少才夠,有時會倒到溢出時才發現倒多了。如果老師在杯子上貼一段膠帶,向學生說明倒水時不能超過膠帶,學生就能很快明白倒了多少后就該停止了。
設計直接引導學生做出正確行為的教材教具。教學生寫生字的過程中,老師會根據學生的能力采用描紅本、鏤空的字板、用虛線構成的字、不完整的字。這些可以說是一種媒介,但更是一種教學的提示,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達成教學目標——寫出一個字。在生活自理訓練過程中,老師可以設計視覺提示的方法來教學學生掌握自理的技能。例如,把工序分析的步驟配上圖片,學生可自己根據圖片順序進行自理技能的學習。這種視覺提示的方法在自閉癥兒童的結構化教學中應用很廣。對沒有語言能力的學生采用視覺提示進行教學能取到較好的效果。
二、如何選擇恰當的教學提示
用最少的提示使學生達成期望目標,是教學中追求的效果。不同的學生學習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同一種教學提示,對有些學生是適合的,對有些學生可能是無效的。而有時選擇哪一種提示與學生有較少的關系,卻與活動有較多的關聯。所以選擇教學提示要看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學習的內容而定。
1.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選擇教學提示
教師的提示是有層次的,不同的層次代表著提示的程度。身體引導一般認為是最大程度的提示,而口語提示普遍被認為是最少的提示。如果某位學生在口語提示下能達成期望的目標,則教學中就不用示范動作的提示;如果某位學生只有在完全身體引導的提示下才能達成預定的目標,教學中就可以不使用口語提示。
2.根據學生的學習特質選擇適當的提示
在培智課堂中,有的學生不喜歡別人的身體接觸,有的學生聽力有問題,有的學生視覺有問題。這樣,口語提示對聽力有問題的學生而言不是良好的選擇,視覺提示對視覺有問題的學生不利。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選擇教學提示才能取得相應的效果。如有位唐氏癥的學生不愿意老師手把手地教他寫數字,在口語提示無效的情況下,老師選擇了改變刺激本身的提示程度,從數字描紅過渡到連虛線,再到仿寫,最后學會寫所教的數字。
3.根據學習的活動選擇適當的教學提示
對于有潛在危險的活動,如過馬路,要使用的提示應該是以最安全的情況而定。如身體引導可能是最可能使用的提示。通常,需要相當多的視覺專注的活動可能不適于使用示范動作或手勢提示。因為學生必須分散注意力去看老師的手勢或示范正確的反應。而需要肢體移動的活動可能不適于口語提示,例如,教學生做廣播體操時,向學生詳細地描述體操的動作容易導致學生困惑,此時,使用簡單的示范或輕微的身體協助較可能幫助學生正確地學會做體操。
三、應用教學提示時應注意的問題
消退教師提示,使學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做出適當的反應,是最終的目的。所以在設計教師提示程序時,就要考慮怎樣一步一步地減少教師提示。例如當一個學生在示范動作后能做出正確的反應,這就應立刻采用上一級提示,如手勢提示或更前一步的口語提示。所以在教學設計中要正確評估學生的能力程度,采用最少的提示,使學生達成教學目標。
正確地使用教學提示,能快速地讓學生掌握期望的目標。但教學提示不是萬能的,當多次改變提示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時,可能要檢查教學過程的其他步驟,如結果強化過程是否適當。靈活地處理教學的各個環節及應用各種教學策略進行教學,才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注: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面向智障兒童的新課標教材本土化建構及虛擬現實教學應用研究”(課題編號:DHA190440)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