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題思維導圖與地理綜合思維的契合
思維導圖即心智圖,兼顧圖形與文字,自中心向外輻射關節點,而這些關節點將相關概念、邏輯關系、重要文字、基本數字等結合在一起,是一種開發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簡單高效的工具。
綜合思維作為學習地理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有助于人們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其表現包括三個維度,即地理要素綜合思維、時空綜合思維、區域(地方)綜合思維。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在引導學生解題方面,建議采用解題思維導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地理問題,從而提升地理綜合思維。
二、分組構建以“解題思維導圖”為核心的解題路徑
首先,教師精選例題,向學生示范如何構建思維導圖(圖1)。其次,學生成立地理學習小組,團隊構建解題思維導圖。最后,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解題思維導圖。
三、利用“解題思維導圖”,提升學生地理綜合思維
(一)提高學生地理要素綜合思維能力
地理要素綜合思維,是指能夠從地理要素綜合的角度認識地理事物的整體性,以及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在解題過程中,根據地理問題,圍繞地理要素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關系,構建解題思維導圖。
例:2023年高考廣東卷地理試題第17題第(1)小題,分析該縣適宜龍膽草大規模種植的自然地理條件。農業生產秉持因地制宜原則,結合清原縣區域背景和龍膽草的生長習性,從地理環境整體性角度分析,構建解題思維導圖(圖2)。
解題思維導圖利于凸顯地理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利于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框架,增強學生思維過程的條理性和完整性,對綜合思維的培養起到顯著作用。
(二)提高學生時空綜合思維能力
時空綜合思維,是指能夠從空間和時間綜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和演化。構建解題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按照“時間軸”去厘清地理事物和現象發展變化的規律和趨勢。
例:2021年高考福建卷地理試題第19題第(1)小題,分析當今恒河河口地貌由下切河谷→河口灣→三角洲演變的原因。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演化過程,某種地貌的成因,往往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由于主導因素不同,地貌會呈現出不同特點。圍繞地質演化的“時間軸”,構建解題思維導圖(圖3)。
解題思維導圖能夠很好展示地理事物的演變過程,對培養學生的時空綜合思維有很大幫助。
(三)提高學生區域(地方)綜合思維能力
區域(地方)綜合思維,是指能夠從地方或區域綜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區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對區域特征形成的影響,以及區域人地關系問題。構建解題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圍繞著區域的問題或特征,從區域內部各要素(地方尺度或小尺度)和區域外部要素(全球尺度或大尺度)進行綜合分析。
例:2015年高考海南卷地理試題第23題,分析死谷夏季炎熱的原因。結合材料,引導學生從不同的空間尺度進行綜合分析,構建解題思維導圖(圖4)。
四、提高學生構建解題思維導圖能力的策略
(一)利用思維導圖,在課后復習中梳理知識
構建思維導圖時,先明確中心詞,然后梳理與中心詞密切相關的一級標題,一級標題應簡明扼要;由一級標題向外延伸的二級標題應全面詳細,三級標題應深化拓展,切忌知識要點的簡單羅列。
以選擇性必修1“河流地貌的發育”為例,學生首先要將河流地貌作為中心詞,將河谷的演變和沖積平原的形成確定為一級標題,由一級標題向外延伸相應的內容。河谷的演變包括了河谷發展初期、中期、后期,要明確每個時期河谷受到的主要侵蝕方式和河谷形態特征等;沖積平原又包括沖積扇、河漫灘平原、三角洲平原,要明確每種堆積地貌的成因及特征等。
面對高考試題新情境時,學生知識結構越完善,就能在復雜新情境中迅速捕獲關鍵信息,并與已有的知識結構有效鏈接,從而迅速構建解題思維導圖。
(二)培養逆向思維,提高邏輯推理分析能力
逆向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重要特征。《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在考查學生“關鍵能力”中提到:能夠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不同方法,發散地、逆向地解決問題,能夠通過敏銳的洞察力,發現復雜新情境中的關鍵事實特征和有價值的新問題。
高考地理情境材料的選取和問題的設置,常常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需要學生運用發散思維,從逆向、側向多角度思考問題。例:2021年高考廣東卷地理試題第17題第(2)小題,分析從羅斯冰架分離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動力機制。冰筏漂浮在海水上,主要受到海水運動的影響,而風是驅動海水運動的主要動力,風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水平方向的氣壓差,而氣壓差則是由地面冷熱不均現象引起。結合以上的推理分析和區域背景,構建解題思維導圖(圖5)。
總之,構建解題思維導圖,不僅能提高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而且能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興趣。同時還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對學習和生活有重要作用。
【注:本文系廣東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專項課題“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地理綜合思維培養的實踐研究”(GDJY-2022-A-b73)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