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建立校外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新知,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的實踐創新能力等,凸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項目式學習為實現教學評一體化設計提供了新思路,為法治教育的嚴謹性添上生動活潑的因子。
一、項目式學習活動,系統設計
《道德與法治》法治教學需要有項目式跨學科的思維。法治內容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但通常和其他學科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例如環境保護法離不開地理學科的內容等。教師應該綜合考慮本次法治教育內涵與其他學科的某些知識之間的關聯程度,然后從項目確立(選題與設計)、項目實施(互動與創作)、項目評價(多元與分層)這三個步驟來實現。
在項目實施中,注意活動設計的整體綜合性和知識內容的連貫性。例如在講述九年級上冊《建設美麗中國》時可設計項目活動,從道德與法治學科介紹環境保護法,從歷史學科角度設置怎樣共同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九年級下冊歷史有講述),從化學、生物學科角度設置如何更好地保護綠水青山、我們的動植物,從地理學科角度設置每個地區保護的重點有何不同,防護措施有何不一樣等。學生通過參與教師設計的綜合、跨學科活動,關聯到現實生活中實際復雜場景的運用,從而對環境保護有更深入的理解,深化對生活中法治相關問題的關注與思考。在活動的整體設計中,也要注意能夠讓學生將知識與活動很好地連接起來,應用知識于活動,達成法治教育的三維目標。
二、項目與生活化結合,相輔相成
項目式學習強調解決真實的、復雜的、挑戰性的問題或任務,這與道德與法治課程“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將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圍作為建構課程的基礎”的課程理念高度吻合。法治教育生活化側重于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實際,強調基于現實情景的案例教學和體驗式教學,這同樣與“豐富學生實踐體驗,促進知行合一。教學要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加強課內課外聯結,實現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配合”的新課程理念高度吻合。因此,將項目式學習作為推進法治教育方式和手段,緊緊圍繞法治教育生活化的理念,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就能夠達成高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和實現高質量法治教育目標。
例如在設計《法不可違》《預防犯罪》《善用法律》部分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參觀現實生活中的法院審理案件現場,了解審理案件的流程,感受法律的威嚴和公正。在此過程中,小組成員做好相關的記錄,完成教師提前設計好的觀察量表。參觀結束后,回到課堂,開展模擬小法庭活動,審查的案件可以是身邊的事件,也可以是最近的熱門新聞。教師對學生小組在模擬小法庭前、中、后期的活動準備都給予指導,并全程觀察,評價學生的表現。在講述《公民的基本權利》相關內容時,則可用熱門的法治事件為案例,要求學生完成任務,列舉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相關維護這些權利的條例。待學生了解之后,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案例研討和法治精神的辨析,使法治精神深入學生頭腦。
三、教學評一體化設計,優化評價
“評價是檢驗、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要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改善功能,促進學生發展和改進教師教學。”無論是項目式學習還是法治教育生活化,都高度重視教與學的互動互評、以評促學、以評促教、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生的真實細小進步,使教學評融為一體,充分調動教師在選擇項目、設計方案或主題活動步驟、項目成果展示等各個教學環節的“技能包”和創新能力的積極性,全面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
項目式學習要求將被評價者納入評價主體當中,成為評價的一員。我們要構建包括學生自身、家長、教師、社區管理者、專家等在內的共同合作的評價體。通過學生自評,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勢與缺點;通過生生互評,幫助同伴共同進步;通過分層評價,給予學生更多關注和進步的信心;通過專家點評,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活動專業度。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