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版)》中,戲曲被納入到中小學的藝術教育體系。這不僅使得戲曲藝術在中小學的音樂教學中得到了充實,也為音樂教育增添了更多的元素。在遺傳戲劇技藝與精髓的同時,振興國粹,激發學子們對民族的自尊與自豪,促進學校文化氛圍的深化,對于提升同學們對藝術的識別力和美學鑒賞力極為有助。
一、激發學生學習戲曲的興趣
熱情乃教學之極佳導師,時下少年兒童深受潮流音律所攝,對傳統曲藝興趣寥寥。因此,喚起學生對戲曲熱忱的策略,是開啟其認知之門的首要課題。為了培養學生對戲曲的興趣,我們在學校做了問卷調查,了解到學生對戲曲知識的認知現狀以及對戲曲的喜愛程度不容樂觀。于是我利用自己的京劇專業能力在校園里耍起了長槍,揮動起如波般的水袖,吸引學生們好奇而熱切的視線,勾起他們的好奇心。學校精心打造了一道“京劇藝術長廊”,孩子們能夠在這里一睹那些絢麗多彩的戲劇照片。聯合美術教研組,學生們被引導著繪制栩栩如生的京劇面譜。表演用具亦被豐富添加,包括角色面具、華美戲服、搖曳生姿的甩發、形態各異的髯口和官帽、象征地位的車旗傘蓋、彰顯華貴的鳳冠霞帔和刀槍武器。在課余時間,教師親身示范表演技藝,孩子們有機會親身穿上絢爛戲服,手持長槍,佩帶髯口,親自感受戲劇的濃厚韻味,進一步點燃他們對表演藝術的熱情。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們近距離接觸京劇、增進對京劇的理解,也讓他們逐步建立起對京劇的熱愛,進而有助于提升學校舞臺表演課程的教學質量。
二、戲曲進校園的教學方法
依照聲音藝術的感受原則,凸顯音樂領域的獨有屬性;將音樂置于核心地位,主要通過聆聽來欣賞。運用各式方法激發學生主動涉足音樂的感受世界,喚起創造力與思維的飛躍。戲曲更是聽賞與觀賞的藝術。現在網絡高度發達,能帶給學生無窮無盡的資源。但小學生的認知和接受能力有限,所以戲曲進課堂畢竟還是以普及為主,沒有作為專業學科去學習。因此在開始引進京劇進課堂時候,根據前期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整理、總結,針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制定教學計劃和目標,為學生打造更合適的戲曲課堂。
1.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網絡、抖音、小紅書等網絡平臺讓學生更直觀的欣賞和感受戲曲文化的五彩斑斕,比如各式艷麗的人物臉譜、抑揚頓挫的唱腔、酣暢淋漓的打斗、體會戲曲表演中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及獨特的藝術魅力。
2.利用跨學科教學方法,依據課堂上所學的戲曲知識,讓喜愛美術的同學發揮特長,繪畫出自己喜歡的角色、人物、臉譜、服飾等,選擇優秀的作品有針對性的創辦卡通版校本教材和通過動畫微課程,讓學生對京劇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包括京劇的形成歷史、表現形式、藝術特征、基礎知識等。有了教材就避免了空洞乏味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選擇相對易學的唱段,感受京劇唱腔的魅力。比如女同學學習花旦的《報花名》、男同學學習丑角的《報燈名》,等對唱腔和發聲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礎后按部就班,逐漸提高唱腔難度;課堂上先學習簡單的身段動作,然后銜接起來成為完整的身段組合。一切都做到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只有對京劇有了綜合的了解,才能學會欣賞,才能體會京劇所表現出來的極高審美價值。
4.成立京劇社團,由學校老師分組合作。由于老師大多都不是戲曲專業老師,所以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培訓,然后利用每周二、周三、周四下午四點到五點半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訓練、排練。戲曲學習對于其他藝術類型來說相對困難,學生經常會因為吃不了苦而選擇退縮。這時候就由分工合作的老師們苦口婆心的做思想工作,引導他們要持之以恒。慢慢的學生們感受到了自己的進步,能在學校的藝術節上展現風采,在市少兒花會和藝術展演上頻頻獲獎,從此樹立了強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由開始的不愿意、哭鼻子到最后爭先恐后地參加社團。
京劇在中華文化藝術殿堂中猶如閃耀的寶石,代表著國粹中的精髓。這種戲曲藝術因吸納眾多優點而充滿了無邊的魅力,并含有豐富的教育意義。我們必須致力于保護和弘揚本民族的藝術遺產,通過音樂教育來弘揚京劇藝術、汲取京劇藝術中的優秀成分,傳承我國優秀音樂文化,振興京劇,弘揚國粹,讓我國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