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是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基礎學科,也是滲透立德樹人理念、培養學生優秀道德品質的重要載體。教師要以立德樹人為起點與歸宿,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思政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資源,運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培育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擁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立德樹人思政課建設中的重要教育作用。
一、教師要整合初中語文課程思政元素
初中語文教材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為教學單元的抓手,融合了政治的意識形態屬性,為課程思政提供了契機,提供了切入點,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載體。
如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課文“所選的都是表現家國情懷的作品”,單元教學目標是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從而達到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因此初中教師應對教材中的“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深入挖掘,多角度對教材內的每個單元的主題進行分類總結,充分運用語文的“人文性”,提取出課程建設的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從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深入挖掘課文的背景資料作為思政課的教學素材
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課程思政教育時,應該結合該篇課文的內容,深入思考,并挖掘與這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例如:寫作背景、作品影響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深刻理解讀懂教材,理解課文所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提高融合使用”課程思政”理念與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能力,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如在九年級上冊毛澤東《沁園春·雪》中,贊美了北國壯麗的雪景,展示了大氣磅礴的意境。在教學前可先收集作者相關資料和課文創作的時代背景,為學生學習和理解這首詞提供了基礎,此時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所思所想,更能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三、與時俱進地融入社會熱點思政內容
縱觀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立德樹人”教育主線。因此為了更加有效地促進“語文課程思政建設”和“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發展,教師必須要與時俱進地融入社會熱點思政內容,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對課文進行深入分析,聯系社會熱點思政話題,聯系生活實際,豐富思政建設內容,有助于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也符合青少年對新事物的追求。
如在八年級上冊《我的母親》的教學中,教師可講述朱德元帥的小故事,引導學生聯系“感動中國”人物和“廣州好人”評選的感人事跡,樹立感恩之心以及為建設美好國家而奉獻的精神。
四、設計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思政育人內涵
為促使初中語文教學的開展更加生動活潑,符合青少年的學習特點同時更容易凸顯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師應該圍繞主題,積極設計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外延,借助課堂內外,著力強化對學生協作意識、愛國思想、無私奉獻精神的培養。
例如,閱讀完紅色經典名著《紅星照耀中國》后,學校舉辦紅色精神辯論會、革命精神演講比賽、延安精神探究會、重走長征路等,既能豐富課堂教學形式,也能將“立德樹人”理念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中,從而進一步讓學生掌握語文的基礎知識,形成更加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思想觀。
五、探索多元化初中語文思政課的評價方式
初中語文思政課程的評價方式有很多種,但是有很多教師囿于傳統,依舊是把閉卷考試作為初中語文思政課建設的主要方面,這種唯分數論,導致學生缺乏思政學習的熱情。
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采取多種形式評價學生的道德素養、學習能力等,讓學生感受到思政課程學習中存在的魅力,在評價過程中可貼近、熱愛、尊重和關心學生,能夠讓學生明確自身的責任,也充滿愛心,從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綜上所述,作為初中語文一線教師,“立德樹人”視域下初中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研究與優化發展也成為當前學校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初中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程思政資源,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培育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充分發揮初中語文學科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重要教育作用。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