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閱讀在語文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們甚至有這種說法:“得閱讀者得語文。”但是就本人多年來的教學經歷,發現很多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甚至對試卷中的課外閱讀題都望而生畏,要么舍棄不做,要么亂做,閱讀理解能力令人擔憂。基于此,我們嘗試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精講多讀,課內外同時進行”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一、“精講多讀”解析
“精講多讀”中的“精講”是指教師在閱讀授課時要對教材的主要知識點把握得當,取其精華,設計教學時簡化有效,盡量減少課內授課的時間。“多讀”則是建立在教師精講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時間能夠對相關的課外書籍進行閱讀。
二、教學模式分析
(一)創造條件,促進學生“讀”
首先,教師要做好榜樣,開好頭。學生在閱讀教師所推薦的書籍前,可能會咨詢一些與書籍相關的內容,或者在閱讀后會直接與教師交流其感受與想法。要是教師本身不了解,如何與學生探討、交流?
其次,因為課堂上要盡量擠出時間來進行閱讀的拓展延伸,所以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鉆研教材,對教材的重點拿捏得當,盡量減少旁支細葉,與本課主題、情感、寫法等不相關的知識要大膽舍棄。
(二)方法介紹,引導學生“讀”
面對五花八門的書籍,學生往往無從下手,這也給學生在閱讀中形成了無形的障礙。因此,教師非常有必要為學生介紹方法。
1.選擇閱讀書籍
教師要根據課堂文本的特點,為學生選擇一系列相關的課外書籍。例如:《晏子使楚》一課,對話不僅展現晏子的幽默感,更是把晏子的聰明才智表現得淋漓盡致。領會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可以通過對其角色的語言進行分析。
授完本課內容后接著進行隨堂學以致用,如展示歌德的一個小故事:有一次,歌德在花園內一條狹小的小路上遇到了一個與他“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反對者,反對者傲慢地對他說:“你知道嗎?我這個人從來不給傻瓜讓路。”歌德卻說:“而我卻恰恰相反。”說完閃身讓批評家過去。讓學生分析歌德的言下之意是什么。經過這一練習,學生也會被人物的幽默語言所吸引。這時,教師就可順勢把類似片段及閱讀書目,如《周恩來外交風云》《鄒忌諷齊王納諫》等推薦給學生,再次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2.提速閱讀方法
我們在講學時,任何一堂課都有新的要點,而堂上時間又是有限的。那么我們在授完一篇課文時,如何讓學生閱讀多個片段、甚至多篇文章呢?
(1)學會提速閱讀,即大略瀏覽文章內容。比如上完《將相和》后,為了讓學生能更全面地了解廉頗這個人物,我就在課堂上引申出有關廉頗的一個小故事——“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讓學生從課題入手,圍繞廉頗的“老”與“吃飯”的關系,這樣就為學生的迅速閱讀開辟了一條思路,學生就能更快地了解到文章的大概內容。
(2)通過抓住人物所發生的事情、文段的中心句、段落的關鍵詞等快速地把握文章的大致內容。還是以《將相和》為例,這篇文章雖然很長,但是在文中都有對每個小故事進行總結的段落。只要抓住了這個段落,就能很快地概括出故事的內容。
(3)閱讀的速度跟讀書的數量有一定的關系。書讀得多,瀏覽的速度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只要我們用心引導學生閱讀,相信他們很快就能在書海中游得更快。
(三)活動展示,強化學生“讀”
經過課外閱讀,學生或多或少有一定收獲,因此筆者特意設計了一款簡單的讀書卡,包括所閱讀的書名、內容、好詞、好句,以及自己閱讀后的感受,讓學生在閱讀后按要求并完成,在每個星期五統一收齊。教師要及時批改和評價,這樣不僅讓學生有意識地完成教師交代的作業,更使他們在無意識中逐漸形成讀后要做記錄的習慣。當然也可以開展讀書匯報課,但匯報課如果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效果更佳。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晨讀課、隊會課、閱讀課等開展有關閱讀名著的知識講座,開展小組表演劇本等。這樣既把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出來,也能讓學生把自己的本色表現出來,最終在激勵中強化學生的閱讀習慣。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