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朱老師,是在去年的九月。在施工中的校園里,雨后濕潤的操場上,一位半攏發絲、氣質沉靜的女老師帶領著我們來到她的小天
地——廣州石化中學一間布置精致的活動室,門口掛著幾個牌子,其中一塊寫著“廣東省名班主任朱穗清工作室”。后來才知道,這間環境雅致、設備精良的活動室,是學校在“困難時期”舉全校之力打造的,承載著當時的校領導對德育工作的深厚希冀。
帶中職生去“采風”
1994年從心理學專業畢業之后,朱穗清來到一個鎮辦學校——黃埔區文沖中學,從此開始她的教育生涯。學校由兩部分組成,分為初中部和中職部,生源都不是很好,中職生甚至基本上都是中考墊底的那一部分。心理學直到今天也算不上主科,在當時更是處于邊緣。朱穗清每周只用上6節青春期健康教育課,副科老師也不用做班主任,那堪稱一段輕松閑適的入職體驗期。但隨著“新手保護期”的光環逐漸褪去,教學問題開始暴露。中職部的學生們“很麻煩,青春期的問題特多”。在朱穗清眼中,這是一群“找不著北”的迷茫的學生,通過“各種搞事”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如果放任不管,久而久之,品行方面一定會出現無法挽回的問題。
朱穗清并沒有因為學生成績的不出色和行為的不規范而心灰意冷、自暴自棄。認清現實困境之后,她開始嘗試破局。身為廣州紅十字會的會員,又在紅十字會會員學校從教,這湊巧的組合讓朱穗清感覺福至心靈。她拿出初生牛犢的工作激情和闖勁,很快在學校牽頭成立了一個紅十字青少年義工隊,主要由中職部的學生組成。她帶著那些茫然的學生去看望學校周邊村落里的獨居老人,去幫助殘障兒童。二十多年前的農村住房條件還比較差,老人們住在漏雨的平房里,每到廣州的雨季,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走進村子,潮濕悶熱混合著撲面而來。學生中有不少家庭條件尚可的,便自己湊錢去買瀝青布之類的防水材料,爬上屋頂去幫老人們修繕房屋。那時候特殊教育學校也比較少,殘障兒童很難有機會去上學。于是在義工隊的幫助下,每天下午四點放學后,很多家長將患有自閉癥等的殘障兒童帶到教室里,與學生交流玩耍,一起下棋。中職生們雖然在成績上不突出,行為上比較叛逆,但內心仍然渴望認可,中考失利讓他們很多人一直暗自體味挫敗。但在與“星星的孩子”接觸的過程中,這些因為人生沒有駛入既定軌道而自暴自棄的中職生,通過窺見世界的另一面,而與自己“失敗的人生”達成了心理和解,也在系列幫扶行動中找到了自身的價值,他們發現,其實中考失敗、成績墊底算不上最糟糕的事情,擁有健全的身體就已經是最大的幸運了。不知不覺中,這些學生的言行舉止更加規范,獲得感也不斷增強,不僅改掉了諸多壞習慣,更培養出了樂觀、善良的精神品質。義工活動剛開始只有幾個學生參加,后來影響力越來越大,自愿加入的學生越來越多,學校也成了廣州市唯一一所入選“廣東省紅十字示范學校”的中學。
在青少年義工隊如火如荼做義工的同時,校園里青春期健康教育課也在延續,同樣做得像模像樣。朱穗清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逐漸做出了名氣,一直到原文沖中學與廣州市石化中學與石化小學三校合并,中職部也取消了之后,這堂課仍在不同的年級繼續進行。2006年南方日報對朱穗清的“性健康之旅”主題游園會進行了報道:游園活動以生命的誕生到終結為主線,設計6個游戲階段,以拼圖、問答、投籃等形式使同學們了解性生理、性心理、性倫理、性道德及性法律等方面的知識。以游戲的方式讓性教育大方地走進校園,在當時是一種創新,為了上好這堂課,朱穗清還自己創造了一套學具,并申請了學生性教學教具的專利。
十年的時間內,朱穗清不僅將義工活動和青春期性教育課程進行得有聲有色,還受邀成為黃埔區的心理教研組研究中心副會長,然而,正當朱穗清在所在領域不斷攀高直逼巔峰的時候,學校的工作安排突然有了轉變。
玩轉班級管理“魔方”
2009年,根據學校教學安排,朱穗清不僅要從原課程轉教道法課,還“臨危受命”接手了一個有著5名多動癥孩子的特殊班級。第一任班主任只接手兩周就請辭了,她則因為心理學專業背景而被“委以重任”。這無疑是雙重“變故”、雙倍“打擊”。但來不及細想,職業本能比她反應更快。第一次做班主任,還要帶一個特殊班級,朱穗清不敢掉以輕心。為了分散多動癥學生對課堂的負面影響,她苦思冥想出了一個辦法:將全班48個孩子分為6組,其中,把5個多動癥孩子拆分到不同的組別,進行模塊化管理。這個管理方法一直被朱穗清沿用至今,經過不斷實踐完善,如今已經總結成一套融合心理學和企業管理學的班級管理方式——團隊制班級管理
模式。
這聽起來似乎與大多數人中小學時經歷過的班級小組管理一脈相承,不同的是,傳統小組的主要功能實際上是收發作業和安排值日,而朱穗清劃分的團隊,則是融匯企業管理學、團體心理學以及團體動力學的新型組織方式,更像是一種成長共同體。初中階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識和社交需求增強,開始關注自己的外貌、能力以及在同伴中的地位和認同感,渴望被同伴接納,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深諳初中生心理特點的朱穗清利用這一點,在團隊制班級管理模式中引入了合作競爭機制,為了整體利益,即使是內驅力不足的學生也會加倍努力,避免給團隊拖后腿。
雖然在教師隊伍里做到了頂尖,但朱穗清從未帶過學生隊伍里的頂尖,而是長期帶薄弱班。2018年,身懷六甲的朱穗清又接手了一個薄弱班。但孕反嚴重的她吐到胃黏膜出血,每天都要到醫院輸液保胎,一段時間過后,護士已經找不到一塊完好的皮膚下針,就連大腿內側的血管都被扎過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朱穗清創造了“里皮式”的奇跡,僅用四個月時間就讓各科成績年級墊底的“困境班”實現“逆襲”,4科成績第一。起初,因為臨近中考,朱穗清擔心自己因為身體原因連累班級,所以向校長請辭,然而校長反問她:“你猜你的家長和學生會同意嗎?”朱穗清默然。但考慮到她的身體健康確實不能忽視,校長也做了讓步,在工作量和上班時間上盡量給予她照顧。他說朱穗清就像這個班的圖騰一樣,哪怕人不在,只要名義上還在,班魂就不會散。也許對于那些孩子來說,朱穗清已然成為定海神針般的存在,又或者她于他們而言存在一種精神的感召。默契天成,無須多言。對于學生的家長來說亦如是,師生的共同努力帶動了家長的努力,家長們也分組配合老師的工作,每天學生都會輪流到組內某一個學生家里學習和寫作業,家長們鼎力支持,提供場地和食物。朱穗清說“這就是心理學的配套效應”,班主任不僅要點燃火把,還要點燃學生,點燃家長,甚至點燃同事。
在工作室里“種花”
從2009年開始轉教道法課以來,十五年中朱穗清有十年是帶初三班的。長期保持高壓狀態,對身體和心理素質的要求不可謂不高。但朱穗清尚有余力在教科研工作上開花。她說,班主任擺脫疲憊的方法是走向專業化。
2013年廣州市成立名班主任工作室,朱穗清作為首屆學員加入,在這里她了解到何為真正的專業化,開啟了專業成長的道路。2016年廣州市教育局為第二批“廣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舉行授牌儀式,朱穗清名班主任工作室正式成立;2021年朱穗清被遴選為(2021—2023年)廣東省新一輪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成立廣東省名班主任朱穗清工作室;2023年朱穗清再次被遴選為(2024-2026年)廣東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如今朱穗清的工作室早已聲名大噪,收獲了大批粉絲。但回到工作室成立伊始,那時學校經歷三校合并后的十年衰退期,由于種種原因,優質生源流失嚴重,輝煌不再,就連校舍、辦公樓等基礎設施都因產權不到位等原因而失修荒頹。在此境況下,校長從生源問題意識到德育為先,毫不猶豫投入大手筆,集中資源打造了全校唯一一間“豪華”工作室。由于校長辦公室以及學校其他會議室等課室都較為破敗,因此這間為德育而打造的“豪華”工作室在好幾年的時間內還承擔了全校所有的“面子工程”,學校開視頻會、拍宣傳片等都要到這間全校最漂亮的工作室來。如今產權問題已經解決,大興土木的學校嘈雜中夾雜著昂揚的希望,朱穗清工作室被借用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但精美的工作室布置仍然可以看出當時領導對于德育工作支持力度之大。而朱穗清也不辱使命,在幾年時間內帶領學校班主任工作扶搖直上,各種榮譽獎項紛至沓來,成為學校扭轉逆境的助推器。
實現專業化成長、各種光環加身之后的朱穗清并沒有停歇,而是將資源最大化地輻射到更多地區和更多教師身上。在她的工作室的微信公眾號上,分享了很多內容充實、形式優美的各類課件,這些課件由工作室成員分組設計制作,想要獲取課件的教師需要在評論區提出對課件的建議。對于設計者來說,可以從別人的建議中不斷完善自我;對于獲取者來說,也在提建議的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單純的“拿來主義”。這種用建議換課件的方式被朱穗清稱為“1+1gt;2公益項目”,因為“可以集眾智,設計出更實效的課件,供更多同行使用”。長期的公益分享讓公眾號“吸粉”無數,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在評論區“求課件”,但朱穗清一直堅持不摻雜一絲商業廣告,她說:“知識產權收費是應該的,大家也能理解。但是工作室如果拿著經費還去盈利,就違背了成立的初衷。”
清水流過,雖然沒有痕跡,但已經潤澤萬物。正如朱穗清的教育生命,在潤澤學生、家長與其他青年教師的過程中,拔萃出自己的精神之境。無論是困境生還是薄弱班,無論是轉學科還是跨領域,當生活軼出于常軌,只要懷中揣著種子,在哪都能種出鮮花。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