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美國分別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擲了一顆原子彈。延安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對該事件也給予了極大關注,連續幾日轉發西方國家和國民黨媒體渲染、夸大原子彈作用的消息。毛澤東對《解放日報》過分渲染原子彈的威力,是不以為然的,并批評了相關人員。
在毛澤東看來,《解放日報》對原子彈的報道,看似對一個新式武器的報道,實則是對事件背后美國的地緣戰略意圖并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美國為什么要丟原子彈?其戰略意圖再明顯不過:一是與常規武器相比,直接丟原子彈可以減少美軍的犧牲。二是出于戰后全球政治格局考慮,“美國不愿讓蘇聯占領日本”。美國投擲原子彈,客觀上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但中國戰場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抗戰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實力,迫使日本最后投降是以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長期抗戰作為基礎的,況且“搶先丟原子彈與蘇聯出兵東北有關系,這兩個原因是互相聯系的”。
對于這一點,《解放日報》顯然未能透過現象抓住本質,不僅“沒有和美、英等國及國民黨的宣傳劃清界限”,而且嚴重偏離了“黨報”的立場和觀點。其產生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一是對原子破壞力的過度宣傳,給民眾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慌,人們談起原子彈如同談虎色變;二是過于強調日本投降中原子彈的作用和美國的功勞,必然影響到人們對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所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的正確評價,在政治上對中國共產黨是不利的,客觀上抹殺了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和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這無疑是在幫“美國佬進行義務宣傳”。
(逢周摘自《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