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對結腸癌術后患者實施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的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86例結腸癌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患者,對照組實施單純腸外營養,實驗組實施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比較兩組患者的營養指標及康復情況。結果:術后,兩組患者的各項營養指標均有所下降,且實驗組的血紅蛋白、總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實驗組康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結論: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的實施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術后營養情況,縮短患者術后腸道功能的恢復時間,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早期腸內營養;腸外營養;結腸癌
Explor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combined with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postoperative care of colon cancer patients
TIAN Min
Shaanxi Mian County Hospital, Hanzhong, Shaanxi 7242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combined with parenteral nutrition on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Methods:86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9 to June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with 43 patient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imple parenteral nutrition,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combined with parenteral nutrition.The nutritional indicators and rehabilitation statu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Results:After operation,the nutritional indexes of both groups decreased,and the indexes of hemoglobin,total protein,albumin and prealbumi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ata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P<0.05).The rehabilitation tim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ata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combined with parenteral nutri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ostoperative nutritional status of patients and shorten the recovery time of postoperative intestinal function,which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Early enteral nutrition; Parenteral nutrition; Colon cancer
結腸癌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1]。臨床上治療結腸癌大多以手術切除為主,但由于結腸癌手術所造成的傷口較大,導致患者術后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和并發癥等現象[2]。臨床護理中大多采取靜脈輸注的方式為結腸癌術后患者提供腸外營養支持,但長期的腸外營養支持會使腸胃黏膜無法得到刺激發生萎縮,從而損傷患者的腸黏膜屏障功能[3]。而腸內營養支持能夠通過腸胃道為患者提供營養,不僅能夠使營養素直接被腸道吸收和利用,還能夠保持腸黏膜結構和屏障功能的穩定性。因此,本文選取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86例結腸癌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具體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86例結腸癌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診斷確診為結腸癌患者且均具有結腸癌手術指征,實驗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范圍為43~68歲,平均年齡(56.39±4.81)歲;對照組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范圍為42~69歲,平均年齡(57.68±5.2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腸外營養,對患者施以抗生素、胃腸減壓、抑酸、禁食和腸外營養等,在術后第2d,給予腸外營養并經外周靜脈輸注混合營養液(每日30kcal/kg)。
實驗組按照常規方式實施腸外營養,并配合早期腸內營養。
實驗組患者均于術前2h和12h分別口服200mL與500mL的腸內營養液,術后常規留置腸內營養管。早期腸內營養護理:術后第1d,靜脈滴注500mL氯化鈉溶液;術后第2d,靜脈滴注500mL腸內營養混懸液,初始滴注速度為20mL/ h,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逐漸增加滴注速度到30mL/ h;術后第3d和第4d,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逐漸增加腸內營養混懸液至1000mL/d,滴注速度調整至50mL/h。腸外營養:術后第1d,根據患者的體質指數緩慢滴注適量營養液,同時經鼻腸管滴注500mL生理氯化鈉溶液,根據腸內營養的熱量合理控制腸外營養用量;術后第2d,經鼻腸管滴注500mL生理氯化鈉溶液;術后第3d,靜脈滴注500mL腸內營養懸浮液;術后第4d,用輸注泵給患者輸注25~30mg/kg腸內營養混懸液。給藥時間控制在12h以內,嚴密觀察患者的情況,如果出現不耐受則通過腸內營養液來補足。連續進行營養支持7d。
1.3觀察指標
分別在手術前后檢測患者的血紅蛋白、總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等指標,并記錄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和進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兩組患者的營養情況和康復效果。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營養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各項營養指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的各項營養指標均有所下降,且實驗組的血紅蛋白、總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的康復時間比較
實驗組的排氣時間、排便時間、進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見表2。
結腸是人體內腸道的一部分,其可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等四個部分。目前,我國結腸癌在惡性腫瘤中發病率位居第三,死亡率位居第五,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4]。大多數早期結腸癌患者不會出現明顯的癥狀,但隨結腸癌疾病的發展,可能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腹部疼痛、糞便形狀異常、腸梗阻癥狀,并可能引起貧血、感染、坐骨神經痛、腸穿孔、結腸內瘺和部分或完全性腸梗阻等并發癥[5]。可依據結腸癌患者不同的臨床表現將其分為左半結腸癌、右半結腸癌,貧血、乏力和消瘦等全身癥狀是右半結腸癌的主要表現,腸道梗阻是右半結腸癌的主要表現,不同類型結腸癌的治療用藥和預后具有一定的差異。同時,結腸癌還可以根據腫瘤的形態分成隆起型、潰瘍型和浸潤型,不同類型的腫瘤生長方式和癥狀表現不同。結腸癌能否治愈主要取決于病理分期和手術方式,與結腸癌的類型無關聯,結腸癌在早期進行內鏡微創或手術治療的效果和治愈率更好,越晚期的結腸癌患者越有可能復發。由于結腸癌患者普遍存在慢性消耗的情況,再加上手術所產生的術后應激反應,提升了患者在熱量及蛋白質方面的需求,如若此時患者無法獲取足夠的營養,易出現營養不良情況,提高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不利于患者的預后和康復[6]。因此,對結腸癌術后患者實施營養支持對預后和康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腸外營養支持在手術前后及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較為廣泛,其能夠在患者不能正常進食的情況下保證營養狀態,促進患者傷口的快速愈合[7]。以往的臨床經驗認為對結腸癌術后患者采取長期禁食有利于傷口的愈合,多使用單純腸外營養支持方式,但長期使用腸外營養不僅會造成腸道屏障功能的減退,增加并發腸道性感染的概率,還可能造成神經或血管的損傷,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而腸內營養是經胃腸道提供營養支持,能夠為患者提供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等。腸內營養具有符合生理、經濟安全的優勢,可以保護腸道屏障功能,促進靜脈血液的循環,降低消化道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從而使患者術后恢復胃腸道功能的時間縮短。據相關研究顯示,患者的小腸功能在術后12h內就能恢復[8],所以,對結腸癌術后患者早期給予腸內營養支持更加符合胃腸道的生理需求。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的聯合使用效果更佳,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營養狀態,還有利于患者腸道功能的快速恢復,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前各項營養指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的各項營養指標均有所下降,且實驗組的血紅蛋白、總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對結腸癌術后患者的營養支持效果顯著。同時,實驗組的排氣時間、排便時間、進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能夠在短時間內恢復患者的腸道功能。
綜上所述,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的實施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術后營養情況,縮短患者術后腸道功能的恢復時間,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樹英.老年結腸癌患者給予早期腸內營養后對其術后營養狀況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23):21-22.
[2] 鐘明霞,傅聿銘,吳萬慶,等.早期腸內營養對結腸癌根治術后患者營養狀態及消化道功能恢復的影響[J].癌癥進展,2020,18(3):317-320.
[3] 申玉芳,韓潔,秦艷,等.早期腸內營養聯合早期運動干預對結腸癌根治術后患者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20,26(16):2462-2465.
[4] 樊周沛,尹明明,李穎霞,等.早期腸內營養對結腸癌患者術后康復進程和并發癥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20,29(18):42-44.
[5] 李東亮.早期腸內營養聯合中藥療法對腹腔鏡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功能恢復的研究[J].首都食品與醫藥, 2019,26(17):9.
[6] 孟慶海,李思源,公紅磊,等.早期腸內營養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康復的臨床效果[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9,22(5):374-377.
[7] 孫金珂,張孝宇,黃權,等早期免疫增強型腸內營養支持對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免疫功能,營養狀態及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海南醫學,2020,31(6):685-688.
[8] 鄧林.胃癌根治術后患者營養風險篩查及其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和腸外營養支持的效果對比[J].健康必讀,2019(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