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載寒來暑往,他從“西部計劃”走來,讓沙棘樹梢掛滿迎風搖曳的希望,讓戈壁荒灘生出金色燦爛的夢想;新時代廣闊舞臺,他為“青馬學員”(指參加“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學員)打樣,繼續奔赴“基層山海”,無愧兵團人的紅色血脈。他是王軍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009年西部計劃志愿者、新疆一七零團絲路沙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從小有個兵團夢
1986年12月出生的王軍揚是兵團軍墾人的后代,他的爺爺從抗美援朝戰場回來就來到新疆兵團,從此扎下了根。都說兵團的孩子像胡楊,先輩們“默默無聞,甘于奉獻”精神的耳濡目染,使王軍揚也與這片熱土結下了剪不斷的血肉情緣。他從小的夢想就是繼承父輩的歷史使命,肩負起屯墾戍邊的重任。
高考完填報志愿時,王軍揚征求父母的意見,報考了位于新疆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地處塔里木盆地綠洲西緣、緊鄰塔克拉瑪干沙漠,有著“沙漠學府”之稱的塔里木大學。當時他并沒有多想,后來才明白,父母是想讓他扎根在兵團,扎根在基層——一旦考出去,可能就不想回新疆了。
大學畢業前,王軍揚就明確了自己以后的工作目標:到兵團去,為一線的職工服務,幫他們創收盈利。很多人都勸他:“以你的能力,完全可以到更好的地方、更大的城市去發展。”但他只是淡然一笑:“我是兵團第三代,是兵團人的兒子。如果連我都不回來,誰來繼承我們的兵團事業,誰來建設我們的家鄉?”

初入團場
2009年,王軍揚如愿來到170團,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學習種植沙棘。在那之前,他對沙棘沒有任何了解;雖然在九師長大,卻沒有去過170團,只知道它是九師最偏遠、最艱苦的團場。來到170團之后,他發現沙棘很神奇——在如此貧瘠、惡劣的環境下竟然那么頑強。
大學里,王軍揚學的是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起初,他覺得這對于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用處不大,因為當時的工作內容都與林業相關,比如用什么樣的沙棘苗、怎么種好沙棘樹、如何選育優良沙棘品種等。但是,隨著團場沙棘產業的發展,他需要知道沙棘果營養成分的組成、哪些成分具有優勢、哪些成分存在劣勢,特別是隨著產業鏈的形成,還需要對沙棘進行加工轉化、提取、研發。直到這時,王軍揚的專業優勢才日漸凸顯,對他的幫助也越來越多了。在他看來,無論是大學時所學習的專業知識,還是在沙棘林里的十年種植經歷,都為他深耕沙棘產業奠定了基礎,成為他人生寶貴的財富。
沙棘夢圓
其實,早在2003年,170團就開始試種沙棘,初衷只是為了改善團場生態環境。由于戈壁灘土壤貧瘠,當時試種過很多其他樹種都沒成功,只有沙棘存活了下來,并且長勢良好,所以團場決定大規模推廣種植沙棘。那時候,每年的4、5、10、11月,全團干部職工齊上陣,戰嚴寒、抗風沙,用十字鎬一鎬一鎬地鑿開堅硬的戈壁灘,艱難地種下每一株沙棘。
剛開始推廣種植時,團場職工都是從外地引進苗木,甘肅、青海、內蒙古、遼寧等地區都去過,但掛果時才發現,一塊地很多個品種,父本、母本搭配比例不科學,導致經濟效益不理想。后來,大學畢業的王軍揚到了團場,“培育能帶來經濟收益的優質沙棘苗木”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了這個學業有成、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肩上。
在170團黨委大力發展沙棘產業戰略的指引下,王軍揚和職工們一起探索沙棘苗規模化撫育技術。他深知,沙棘育苗只要提高成活率,就一定能給連隊職工帶來可喜的收入。為了尋找更優質、更適合團場種植的沙棘苗,他跑遍全國的沙棘種植區。盛夏時節,他和林業站的同事們頂著近40攝氏度的高溫,前往數百公里外的阿勒泰地區青河縣、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等地,將優質的沙棘育苗枝條采收下來,迅速送回團場進行繁育。就這樣,他們一邊尋找和引進最適合本地的優良沙棘苗種,一邊將170團沙棘宣傳推廣到全國各地。
在最初的選育、種植鋪開的過程中,職工們也遇到了不少困難。第一批沙棘樹苗種下去,在大伙的精心呵護下總算成長起來了,但是光長個不結果,成活率也不理想。對此,王軍揚進行了多種嘗試:將所學專業知識與沙棘的生物學特性相結合,通過采用無性繁殖實驗選出優秀父本,改嫩枝扦插技術為硬枝扦插技術,將育苗時間從每年7、8月調整到1、2月,又調整到4、5月。幾年過去,歷盡艱辛與坎坷,王軍揚和職工們終于從47個品種中成功選育出最適宜當地荒漠戈壁種植的沙棘品種——大果沙棘“深秋紅”。
2016年至今,170團累計出圃“深秋紅”苗木2700萬株,沙棘種植面積達5.2萬畝,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的大果沙棘集中連片種植基地,新疆地區增加大果沙棘種植基地24萬畝,真正實現了“沙棘林成行、果實掛滿枝”。
致富帶頭人
王軍揚曾說,“一個人致富很容易,帶領著一群人致富不易,但我有決心。”說起他與沙棘種植戶之間的故事,可能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2018年,兵團啟動團場綜合配套改革,由于170團耕地資源嚴重匱乏,團黨委當即決定,將掛果最好、成活率最高的沙棘林分給職工當作身份地。然而,一些分到沙棘林的職工輪番來找王軍揚,或垂淚嘆息,或訴苦抱怨,不想要沙棘林。
原來,沙棘林過去都由團場統一管理,雖生態效益顯著,但經濟效益并不明顯。很多拿到沙棘地的職工因不會管理沙棘或找不到銷路,產生了不理解、不配合的傾向,有的甚至對種植沙棘失去信心,將土地流轉出去,自己外出打工。

改革的真正意義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王軍揚的大腦里。帶領職工共同增收致富!只有把職工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帶領他們闖出一條致富路。
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讓職工們弄清楚,分到沙棘林后,他們的收入如何保障?如何保證沙棘產量?如何打開沙棘銷路?產業化商業化鏈條如何搭建?王軍揚明白,單純的語言解釋和口頭承諾是遠遠不夠的。他當機立斷,組織職工群眾成立了額敏縣金福沙棘種植專業合作社,決心與職工們共同奮斗。
在找尋沙棘銷路的過程中,最初的王軍揚是極其孤獨的。他到處尋找疆內外有沙棘原料需求的企業商談——說是商談,往往能坐下開談就是突破,很多企業人員甚至沒有耐心聽完幾句話就將他拒之門外。記得有家河北的企業,接待人員開門見山就說:“我們不需要大果……這是被淘汰的品種,我們不要。”
日復一日,盡管舉步維艱、無數次碰壁,但在廣撒網高強度的努力下,原本被視作無用的沙棘果慢慢轉變成了一份份訂單。此時,連隊里有想法、有勇氣的職工也開始轉變觀念,成立合作社與王軍揚共闖市場。連隊依托合作社,積極與需要沙棘原料的企業對接,采取“企業+合作社+種植戶”模式,幫助連隊銷售沙棘果846噸,當年銷售額達540萬元。
2019年夏天,在師、團黨委的全力支持下,170團召開了一場全國沙棘研討會。會上,王軍揚獲得了和國內沙棘產業領軍企業對接的寶貴機會。他鉚足干勁做足準備,詳細又全面地向來賓介紹兵團種植沙棘的優勢,成功扭轉了他們對大果沙棘的偏見。開完會,他又趁熱打鐵,挨個去這些企業作回訪,要訂單、找銷路,向前輩們請教推廣沙棘的方法。從此,170團的沙棘銷量迅速提升。
2019年6月,王軍揚又牽頭成立了新疆絲路沙棘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社員140余名;同年與陜西艾康藥業共同成立新疆一七零團絲路沙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資購置了沙棘果油分離、沙棘籽油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等設備,成功推出24款沙棘系列產品,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饋。幾年下來,合作社累計銷售沙棘果14000余噸,社員人均年收入突破12萬元,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沙棘原料供應商。
2022年7月,王軍揚決定投資1150萬元建設一座容量3000噸的沙棘果冷庫。然而,正當建設即將完成時,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各項工作幾乎停滯,職工們焦急地看著樹上熟透的沙棘果卻沒法采收下來放入冷庫。面對困境,王軍揚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即使冷庫尚未建成,也不能讓種植戶的沙棘果爛在樹上,必須確保種植戶的利益,不能讓他們失去信心。他以市場價將種植戶的沙棘果全部收購,最終,這一決策直接導致收購的846噸、56400筐沙棘枝條果出成率減少了36%,公司直接損失236萬元。但王軍揚毫不后悔,因為他知道,如果地里沒有收入,職工的家庭將面臨什么樣的窘境。他說,這是作為一名企業經營者對職工群眾應負的責任和擔當。
談及此次受表彰,王軍揚直言,這既是至高褒獎,更是莫大鞭策。他始終認為,青年要自覺聽從黨和人民召喚,胸懷“國之大者”,擔當使命任務,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爭當偉大理想的追夢人,爭做偉大事業的生力軍。要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模范,帶頭站穩人民立場,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說到下一步的工作和生活規劃,王軍揚表示,自己將繼續立足新疆兵團沙棘產業,進一步做大規模、做強加工、做深研發、做活營銷、擴大市場,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和產量,打造品牌化的健康綠色產品,真正實現從“賣原料”到“賣產品”、從“賣資源”到“賣品牌”,持續推動特色農業發展,充分發揮沙棘產業聯農帶農作用,帶領職工群眾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他也將自覺擔起助推當地鄉村振興的重任,不斷創新實踐,做鄉村振興發展引路人,帶領更多的新農人通過農業創業致富,幫助更多的兵團青年點亮創業夢、致富夢,把一腔創業熱情播撒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土地上,讓青春在鄉村振興火熱實踐中創造更多成果,在新時代的青春賽道上跑出最好成績。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團委/供圖)
責任編輯: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