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方桌、一團金絲、一把剪刀,一把鑷子、一管膠水、一張底板,一雙巧手、一段時光、一個作品……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在非遺“守藝人”張曉錦一番嫻熟操作下,柔軟的金絲被“掐”出各樣的花紋輪廓,配以天然的礦物質釉料填充在花紋內,使得作品色彩明亮飽滿,具有極強的立體效果。觀者在絲絲點點中感受掐絲琺瑯工藝之精湛,見證傳統掐絲琺瑯工藝獨特之魅力。
濠城環秀志,景泰照盈斛。琺瑯工藝自元代由阿拉伯地區沿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因在明代景泰年間盛行,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被賦予了“景泰藍”的美稱。

一幅掐絲琺瑯作品的誕生,通常需要經過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等7項繁瑣復雜的工序,張曉錦說,沉下心、坐得住,是干這個行當的基本功。
而她,在這里一“坐”就是20年。
初見張曉錦,她正在伏案創作。只見她左手捋著金絲,右手中的剪刀和鑷子流暢切換,一彎一繞、一點一掐間,張弛有度,收放自如。數小時后,一幅草原美景《蒙古馬》已躍然眼前:勇猛威武的蒙古馬神采奕奕地馳騁草原,魁梧健壯的牧人挽弓搭箭射向遠方。
“只要工作開始,我就會專注手里的活兒,常常忘記時間,忙活到凌晨。”張曉錦表示,制作一幅掐絲琺瑯畫所需時間往往由手藝人技術、畫幅大小、畫面復雜程度等決定,短則幾日,長則數月,這對創作者的創造力和耐力是極大的考驗,每當作品完成后也特別有成就感。

“用金絲勾勒出作品的輪廓,用釉料填充成亮眼的色彩……”在對一幅幅令人驚嘆的掐絲琺瑯藝術作品的介紹中,張曉錦向記者分享了她的成長故事。“高雅生動、色彩斑斕、流光溢彩,掐絲琺瑯畫令我眼前一亮,并為之著迷。”張曉錦說,她與掐絲琺瑯的緣分可以說是“一見鐘情”。
在2005年的一次美術展覽上,張曉錦近距離觀賞、接觸到了掐絲琺瑯,便被其深深吸引。隨后她便拜師學藝,先后跟隨國家一級美術師畢志勇等多位老師學習,并前往河南、山西、河北等地交流。隨著技藝不斷精進,2018年7月,張曉錦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部分作品被當地的民俗博物館收藏并展出。此外,她還與當地學校合作設立“掐絲琺瑯畫——非遺文化進校園”功能室,引導更多年輕一代了解、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非遺傳統技藝,培養代代相傳的“守藝人”。

了解愈多,迷戀愈深。張曉錦向記者詳細介紹了掐絲琺瑯的制作工藝和流程,以及這門技藝的歷史變遷。“掐絲琺瑯畫脫胎于古老的景泰藍工藝品,在保留傳統景泰藍工藝中掐絲、點藍等工藝的基礎上,汲取國畫中的工筆手法、油畫中的色彩漸變等多種繪畫技巧。與傳統的景泰藍制作方法相比,掐絲琺瑯畫不用制胚、燒制和打磨,拓寬了適用的材料載體和創作的表現形式,因此被稱作‘不用燒的景泰藍’。從宮廷走向民間,從景泰藍到掐絲琺瑯畫,是改良與創新,更是延續和傳承。”
詩情畫意的山水圖、栩栩如生的人物圖、有趣可愛的動漫卡通圖,精美實用的杯墊、擺件、手機支架……近年來,張曉錦陸續創作出多種類型的作品,件件都是工藝精良的佳作。“這幅《八駿圖》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龍馬精神’‘馬到成功’等元素點綴其中,奔騰的駿馬,生機勃勃,給人奮進的力量,令觀者在欣賞之余,引發美好的聯想與遐思。”
細膩的金絲勾勒出千姿百態,斑斕的琺瑯交織出如詩如畫的絢麗景致。“別看它簡單,其實這金絲掐成的花樣、填充琺瑯的釉彩,都需要美學的沉淀,更要細致和耐心地反復打磨,絕對是慢工出細活。”
在設計上,張曉錦從不墨守成規,一直嘗試把不同的藝術風格融入掐絲琺瑯作品的創作中。“將北疆文化元素融入民族傳統文化,可以賦予作品全新的審美效果,兼具傳統工藝的古樸、北疆文化的創新,同時又具有新時代的特征。”張曉錦說。

輾轉經年,掐絲琺瑯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傳承歷史。因工藝復雜,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張曉錦說:“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掐絲琺瑯既是一門傳統的古老技藝,也是當下呈現北疆文化的一個良好載體。我們不斷創作出能夠代表內蒙古地區精神文化內涵的作品,通過大膽構思,將一些手藝、技藝運用在掐絲琺瑯畫上,既立足于傳統文化的沃土,又加入北疆文化內涵,以現代材料與傳統工藝相結合,制作出體現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北疆文化生態觀的作品,使掐絲琺瑯畫融入我們當地生產生活中、融入大眾文化之中,在傳承發展中推動北疆文化繁榮。”
百年傳承,千絲點染。數百年前,工匠們筆墨鋪展,掐絲勾勒,點藍烘燒,譜寫了一首銅與火之歌;數百年后,工匠人妙筆生花,潛心鉆研,創意涌現,再續傳統工藝的美與浪漫。掐絲琺瑯不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藝術表達手段、設計形式,讓非遺技藝為賡續北疆文化脈絡、講好北疆文化故事、唱響北疆文化品牌貢獻力量,讓根植在北疆大地的優秀文化在新時代“活”起來、“火”起來。
責任編輯:張語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