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進入新時代以來, 基于解決我國金融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與優化金融市場結構體系的現實需要, 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民營銀行的發展, 民營銀行由試點階段進入到常態化經營階段, 資產負債規模和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逐漸成為服務中小企業的主力軍。然而, 由于戰略定位不清晰、 公司治理機制待完善、 資本金支撐不足、抗風險能力較弱等問題, 目前民營銀行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 在未來的發展中, 民營銀行應堅定差異化經營, 注重小微、 民營、 普惠等領域; 完善公司治理機制, 拓展資本金來源渠道;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提高金融服務質量; 借助金融科技, 加快數字化轉型, 提升風險識別、 防控和化解能力。同時, 政府部門要強化政策引導, 完善監管措施, 助力民營銀行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關鍵詞: 民營銀行; 中小企業融資; 經營績效
中圖分類號: F83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1217 (2024) 02-0056-12
收稿日期: 2023-12-16
基金項目: 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重點研究項目 (18BJJJ11) : 中國銀行業改革與轉型研究。
作者簡介: 宋士云 (1966-) , 男, 山東陽谷人, 聊城大學商學院教授, 經濟學博士;
李樹鳳 (1999-) , 女, 山東濟陽人, 聊城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
2023年10月,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 要 “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 是建設金融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是推動我國由金融大國邁向金融強國的重要抓手。民營銀行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產物, 它的設立與發展進一步打破了國有銀行的壟斷格局, 形成了國有金融與民營金融共存、 金融資本多元化經營的新局面, 對構建多元化的現代金融機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2014年3月, 中國銀監會公布 《首批五家民營銀行試點方案》 , 拉開了設立民營銀行的序幕。自2014年12月我國第一家民營銀行——深圳前海微眾銀行開業算起, 民營銀行已走過了九個年頭, 截至2022年末, 我國共有19家民營銀行。九年來, 我國民營銀行迅速發展, 資產負債規模和營業收入增速均高于其他類型商業銀行, 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然而, 近年來在資產規模迅速擴張和資本金補充受限的作用下, 民營銀行資本充足率連年下降, 盈利能力和競爭力遠低于其他類型商業銀行。民營銀行如何突破業務同質化、 資本金補充渠道有限、 專業人才缺乏等困境, 更高質量地服務中小微企業, 已成為當前我國銀行業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 本文擬對我國民營銀行的發展歷史、 經營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 旨在對進一步促進民營銀行健康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一、 民營銀行設立與發展的社會經濟背景與原因
作為我國銀行業的新生力量和對傳統銀行機構的有益補充, 民營銀行是在互聯網時代肩負探索商業銀行新的經營模式使命而誕生的, 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標志性事件。從社會經濟背景與原因來看, 民營銀行的設立與發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一)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呼喚設立民營銀行
融資難問題一直是制約中小微企業發展的瓶頸。究其原因, 一是中小微企業在資本性質和資本規模方面具有劣勢。中小微企業的資本主要來源于股東長期的財富積累, 缺乏強有力的信用支撐, 而國有大型企業的資本主要來自于政府投資, 代表著國家信用。特別是在缺乏第三方信用評級的情況下, 中小微企業的貸款審批程序更為嚴格繁瑣, 貸款成本高。二是缺乏與中小微企業經營模式相配套的金融機構。國有銀行傾向于為國有企業和基礎雄厚的大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而中小微企業體量小、 融資時間緊且頻率高, 難入國有銀行主營業務的法眼。三是信息不對稱壓降了向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的意愿。中小微企業信息透明度低, 金融機構很難全面了解其經營績效和財務狀況, 難以判斷其資金周轉能力、 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若向其提供貸款, 勢必會提高信息甄別成本。隨著中小微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增強, 其融資需求日益旺盛, 市場亟需新型金融機構借助新技術在渠道覆蓋和風險管控方面有所突破。
(二) 金融科技的進步為民營銀行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 催生了大量的 “互聯網+” 經濟生態。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以線上交易為代表的金融電子化, 到2005年以來以第三方支付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發展, 再到2016年以來以 “ABCD” 技術 (人工智能、 區塊鏈、 云計算、 大數據) 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創新, 它們都給傳統銀行體系帶來了巨大沖擊, 推動了我國金融業態發生重大變化, 同時也提高了商業銀行的業務辦理效率和風險控制能力。特別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讓金融服務線上化、 去網點化成為可能, 而電子數據的積累則為長尾客戶的信用評估提供了突破口。比如, 武漢眾邦銀行借助物聯網、 區塊鏈等技術搭建了 “倚天” “天衍” “麒麟盾” 等智能風控平臺, 結合智慧運營、 智慧催收、 貸后管理等預警系統, 實現了從授信風控審核到貸后風險管理的全面數字化。【薛小飛:" 《民營銀行數字化轉型模式選擇與實踐》 ," 《現代商業銀行》 2022年第6期。】
(三) 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民營銀行的發展保駕護航
2012年5月, 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 中國銀監會發布 《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 , 明確了民營企業可通過發起設立、 認購新股、 受讓股權、 并購重組等方式投資銀行業金融機構, 這是在法律法規上承認了銀行業民營資本的地位。2013年7月, 國務院發布 《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 指出, 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 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同年11月,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指出: “在加強監管前提下, 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 這不僅是推進金融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 也為民間資本自主發起設立民營銀行等中小型銀行業金融機構提供了政策保障。2014年3月, 中國銀監會確定了首批民營銀行試點方案, 批復籌建深圳前海微眾銀行、 浙江網商銀行、 上海華瑞銀行、 天津金城銀行和溫州民商銀行, 這意味著民營資本擁有決策權的銀行開始出現。2015年3月, 李克強總理在 《政府工作報告》 中指出: “推動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 成熟一家, 批準一家, 不設限額”, 這意味著民營銀行何時掛牌成立主要取決于自身成立條件是否成熟。同年6月, 中國銀監會發布 《關于促進民營銀行發展的指導意見》 , 從民營銀行發展的基本原則、 準入條件、 許可程序、 加強監管等方面加以規范, 標志著民營銀行發展從試點階段步入常態化發展階段。為切實促進民營銀行依法合規經營、 科學穩健發展, 2017年1月, 中國銀監會印發了 《關于民營銀行監管的指導意見》 。
二、 民營銀行的總體特征與經營模式
民營銀行的設立與發展豐富和完善了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體系, 從供給端緩解了中小微經濟主體融資難問題, 激發了民營經濟改革創新活力, 提高了金融市場競爭效能。從區域布局來看, 第一批試點民營銀行, 選址天津、 上海、 浙江和廣東等金融中心城市和民間資本活躍的東部沿海地區。此后, 獲批的民營銀行逐漸從東部沿海向中部、 西南及東北等地區擴展, 主要位于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及一線城市。截至2022年末, 共有16個省 (市) 設有民營銀行, 其中四個直轄市各有1家, 浙江、 廣東、 江蘇各有2家, 安徽、 福建、 湖北、 湖南、 山東、 四川、 遼寧、 吉林、 江西各有1家。從產權結構來看, 民營銀行是由民間資本投資、 控股的商業銀行。為防止民營股東 “一股獨大” 、 股權過于集中, 進而將銀行變成關聯企業的 “斂財工具” 或 “提款機”, 監管部門一般將民營銀行單一股東持股比例上限設為30%。從公司治理結構來看, 民營銀行建立了較完備的公司治理架構, 股東大會、 董事會、 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各司其職、 有效制衡, 經營管理以市場機制為導向, 權、 責、 利相統一。
近年來, 各民營銀行聚焦自身優勢, 將 “普惠金融+科技賦能” 作為戰略定位, 積極探索和推進差異化發展。按其經營模式, 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 見表1。
第一類是以互聯網金融為主 (7家) 。這一類民營銀行由實力雄厚的互聯網企業發起成立, 較少開設物理網點, 依托股東技術優勢、 網絡流量資源及大數據處理系統提供金融服務。它們主要依賴在線平臺開展業務, 服務對象大多為與互聯網接觸密切的中小企業、 個人和小微群體。如浙江網商銀行作為一家科技驅動的銀行, 充分挖掘阿里旗下電商平臺和螞蟻金服的信用數據和行為數據, 通過云計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向中小微企業和農戶提供無接觸式貸款 ( “310” 模式, 即3分鐘申請、 1秒鐘放款、 全程0人工干預) , 讓每一部手機都能成為便捷的銀行網點。
第二類是以產業鏈金融為主 (5家) 。這一類民營銀行由制造業企業發起設立, 深耕特定產業領域, 圍繞股東所屬行業上下游的中小微企業提供個性化、 標準化的專屬金融服務。【王力:" 《民營銀行發展回顧與思考》 ," 《銀行家》" 2023年第9期。】如溫州民商銀行將 “產業群、 商業圈、 供應鏈” 作為特色化經營的路徑, 即借助小微工業園區供應鏈核心企業的信息優勢, 通過 “1+N+M” 模式, 牽動群、 圈、 鏈內的一批小微企業, 為其提供信貸、 結算等一攬子批量化金融服務, 逐步形成 “一帶一群、 一帶一圈、 一帶一鏈” 的 “三帶” 支小助民金融服務模式。
第三類是以自貿區金融為主 (2家) 。這一類民營銀行是隨著我國自貿區的改革和發展而設立的貿易型銀行, 為自貿區產業鏈上的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如天津金城銀行充分發揮自貿區的優勢, 運用大數據、 云計算、 人工智能、 網絡安全等硬科技、 新技術, 通過在線方式向中小微企業、 “專精特新” 等科創企業、 供應鏈產業鏈中的實體企業以及廣大的個人消費者, 提供安全、 高效和便捷的數字金融服務。
第四類是以普惠金融為主 (5家) 。這一類民營銀行的股東實力與互聯網民營銀行股東相比較弱, 它們主要以可負擔的成本為小微企業、 農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提供適當、 有效的金融服務。如梅州客商銀行以服務 “三農” “兩小 (小微企業、 小區居民) ” 的 “普惠金融” 、 服務創業創新的 “科創金融” 、 服務長尾客群的 “智慧金融” 、 服務全球客商的 “民系金融” 為四大業務重點, 致力于打造一家 “特、 專、 精、 美” 的新型價值銀行。
三、 民營銀行的經營績效分析
近年來, 我國民營銀行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使命, 各項業務總體呈穩健發展態勢, 抗風險能力進一步提升, 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民營銀行的資產狀況
2017-2022年, 民營銀行在資產規模上表現出穩步發展態勢。2017年, 17家民營銀行的資產規模為3381.24億元, 在商業銀行總資產規模中占比0.18%。截至2022年末, 19家民營銀行資產規模達17781.49億元, 在商業銀行總資產規模中占比0.57%, 較2017年增長14400.26億元, 占比增長了0.39個百分點。據各民營銀行年報統計, 2017-2022年民營銀行總資產及其增長率情況見圖1。
圖1 2017-2022年民營銀行總資產情況
從各民營銀行資產狀況來看, 資產規模分化趨勢明顯。2022年, 7家主營互聯網金融的民營銀行總資產為12913.89億元, 平均資產為1844.84億元; 5家主營產業鏈金融的民營銀行總資產為2322.32億元, 平均資產為464.46億元; 2家定位為自貿區金融的民營銀行總資產為995.36億元, 平均資產為497.68億元; 5家主營普惠金融的民營銀行總資產為1549.93億元, 平均資產為309.99億元。可見, 主營互聯網金融的民營銀行平均資產規模最大, 其中深圳前海微眾銀行、 浙江網商銀行的總資產規模均已超過了4000億元, 分別達到4738.62億元、 4410.89億元, 占民營銀行資產總額的51.46%, 表現出碾壓式的優勢。排名第三的是武漢眾邦銀行, 資產總額為1077.88億元。江蘇蘇寧銀行緊跟其后, 資產總額為1042.89億元。而溫州民商銀行、 無錫錫商銀行、 梅州客商銀行、 遼寧振興銀行、 福建華通銀行、 安徽新安銀行、 江西裕民銀行的資產規模則不足400億元。
民營銀行的資產以貸款為主。2022年底, 民營銀行貸款余額總計10805.97億元, 占總資產比重的60.77%。2021年2月, 中國銀保監會出臺 《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 , 要求地方法人銀行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應當立足本地市場, 嚴格控制跨地域經營活動, 避免互聯網貸款業務盲目無序擴張。受此新規的影響, 民營銀行貸款增長率由2021年的32.67%下降至2022年的21.64%, 其中有14家銀行的貸款增長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羅麗媛:" 《2022年民營銀行年報分析》 ," 《銀行家》 2023年第6期。】
(二) 民營銀行的負債狀況
2017年以來, 民營銀行在業務模式、 產品創新和渠道拓展等方面積極探索, 負債規模持續增長。【石大龍:" 《從年報數據看民營銀行負債業務的現狀與挑戰》 ," 《中國銀行業》 2022年第6期。】2017年, 17家民營銀行負債總額為2854.4億元, 在商業銀行負債總額中占比0.16%。截至2022年末, 19家民營銀行負債總額為16569.56億元, 在商業銀行負債總額中占比0.56%, 較2017年增長13715.16億元, 占比增長0.40個百分點。據各民營銀行年報統計, 2017-2022年民營銀行總負債及其增長率情況見圖2。
從年報數據看, 民營銀行負債業務有如下特點: 一是民營銀行負債業務保持較高增速。雖然民營銀行成立時間短, 且存款基數較小, 但因其本著普惠金融的戰略定位, 仍以較低的存款門檻吸引了大量被傳統商業銀行排除在外的長尾客戶。2018-2022年, 民營銀行負債同比增速分別為102.72%、 45.28%、 41.55%、 28.88%、 7.97%, 其中存款增速分別達229.58%、 68.90%、 33.82%、 18.75%、 18.11%。雖然負債增速和存款增速逐年下滑, 但除2022年外均高于商業銀行同期負債8.4%的增速水平【石大龍:" 《從年報數據看民營銀行負債業務的現狀與挑戰》 ," 《中國銀行業》 2022年第6期。】。二是民營銀行負債結構高度同質化。受監管部門關于可經營業務范圍的限制, 民營銀行負債工具較為單一, 債券等主動負債工具欠缺。三是民營銀行存款規模和增速出現兩級分化。2022年末 (見表3) , 深圳前海微眾銀行、 浙江網商銀行存款分別達到3569.11億元、 2584.32億元, 合計占民營銀行全部存款的51.64%。其次是武漢眾邦銀行、 江蘇蘇寧銀行存款余額分別為731.02億元、 698.93億元。存款余額在300億-500億元的有7家, 其余8家均低于300億元。2022年, 有2家民營銀行存款增速超過了50%, 分別是四川新網銀行 (53.9%) 、 福建華通銀行 (55.46%) ; 有5家存款出現了負增長, 分別是上海華瑞銀行 (-14.3%) 、 吉林億聯銀行 (-11.14%) 、 江西裕民銀行 (-8.4%) 、 湖南三湘銀行 (-4.2%) 、 遼寧振興銀行 (-1.77%) 。
(三) 民營銀行的盈利狀況
自成立以來, 各民營銀行穩健發展, 盈利能力逐年提高。從營業收入來看, 2017年17家民營銀行的營業收入總額為145.49億元, 到2022年19家民營銀行的營業收入總額增長為772.95億元, 比2017年增長了4.34倍。從各民營銀行經營狀況來看, 以2022年為例 (見表2) , 營業收入達到100億元以上的民營銀行有2家, 即深圳前海微眾銀行 (353.64億元) 和浙江網商銀行 (156.86億元) , 分別占民營銀行營業收入總額的45.75%和20.29%。10家民營銀行的營業收入處于10億元-50億元之間, 另有7家民營銀行營業收入不足10億元。最低的是安徽新安銀行, 僅有3.24億元。
2022年末, 大部分民營銀行將可供分配利潤按照提取10%的法定盈余公積, 提取一般風險準備金, 派發股利, 剩余未分配利潤留存的程序進行了利潤分配; 遼寧振興銀行、 江西裕民銀行和上海華瑞銀行未計提法定盈余公積和一般風險準備金, 其中上海華瑞銀行2022年的股東權益總額低于2021年, 不需要計提法定盈余公積和一般風險準備; 深圳前海微眾銀行的法定盈余公積累計額已達到注冊資本的50%, 不再提取法定盈余公積, 正常提取一般風險準備金; 安徽新安銀行正常提取法定盈余公積金, 未提取一般風險準備金。
圖3 2017-2022年民營銀行盈利情況
2017-2022年民營銀行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增長情況, 見圖3。2017年17家民營銀行凈利潤總額為19.05億元; 2022年19家民營銀行實現凈利潤176.29億元, 比2017年增長了8倍。2022年, 民營銀行的凈利潤水平普遍處于1億元-5億元之間; 僅有3家銀行實現了10億元以上的凈利潤, 其中深圳前海微眾銀行89.37億元、 浙江網商銀行35.38億元、 江蘇蘇寧銀行10.05億元, 這三家銀行凈利潤之和占19家民營銀行凈利潤的76.46%; 另有4家民營銀行的凈利潤不足1億元, 分別是吉林億聯銀行 (0.96億元) 、 江西裕民銀行 (0.5億元) 、 福建華通銀行 (0.35億元) 、 上海華瑞銀行 (-3.41億元) 。
(四) 民營銀行的風險狀況
從資本充足率來看, 2017-2022年民營銀行資本充足率呈下滑趨勢, 見圖4。2022年末, 民營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2.40%, 比2017年下降11.85個百分點, 且低于2022年商業銀行整體資本充足率 (15.17%) 水平, 僅比農村商業銀行高0.03個百分點。可能的原因是大多數民營銀行主要依賴于實體網點招攬儲戶, 融資渠道受限且客戶信任度不強, 與其他成立年份較長的商業銀行相比競爭力不足。2022年, 有6家民營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高于民營銀行資本充足率均值13.51%, 最高為安徽新安銀行24.29%, 其次是江西裕民銀行18.46%、 梅州客商銀行15.02%; 13家低于均值的民營銀行中, 最低者為武漢眾邦銀行10.76%。
從不良貸款情況來看, 2017-2022年民營銀行不良貸款余額與不良貸款率均呈現上升趨勢, 見圖5。2017年末, 民營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8億元, 不良貸款率0.53%; 2022年末, 民營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66億元, 不良貸款率為1.52%, 比不良貸款率最低的外資銀行高0.8個百分點, 比最高的農村商業銀行低1.7個百分點。2022年, 19家民營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均處于2%以內, 溫州民商銀行最低0.35%, 浙江網商銀行最高1.94%。據測算, 19家民營銀行不良率的平均值為1.32%, 僅有8家低于平均值。這8家民營銀行在客群培育、 產品體系與風控建模等方面相對成熟, 但普遍成立時間較短, 尚未完全釋放風險。
從流動性角度來看, 2017-2022年民營銀行流動性比例大致呈現下降趨勢, 由98.17%下降到55.73%, 降低約42個百分點 (見圖6) , 但仍大幅高于25%的監管要求。與其他類型銀行相比, 2022年民營銀行流動性比例居于末位, 排名前三位的分別為城市商業銀行76.81%、 農村商業銀行74.94%、 外資銀行71.96%。從各民營銀行來看, 2022年16家民營銀行 (深圳前海微眾銀行、 威海藍海銀行、 江西裕民銀行未披露數據) 中流動性比例居前五位的是: 湖南三湘銀行229.12%、 天津金城銀行206.35%、 安徽新安銀行184.73%、 北京中關村銀行164.88%、 福建華通銀行144.5%。
三、 民營銀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民營銀行由試點階段進入到常態化經營階段, 資產負債規模和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逐漸成為服務中小企業的主力軍。然而, 由于戰略定位不清晰且業務高度同質化、 資本金支撐不足、 公司治理機制有待完善、 專業人才缺乏、 抗風險能力較弱等問題, 目前民營銀行正面臨嚴峻的挑戰。
(一) 戰略定位不清晰, 金融業務高度同質化
從發展定位來看, 中國銀監會 《關于民營銀行監管的指導意見》 要求: 民營銀行應明確差異化發展戰略, 堅持特色經營。然而, 從現實情況看, 只有深圳前海微眾銀行和浙江網商銀行依托各自股東的技術支撐和數據優勢提供較多的普惠金融貸款, 大多數民營銀行未通過發放普惠金融貸款以充分落實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政策要求。同時, 民營銀行的金融產品與其他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趨于同質化, 通過上調存款利率大打價格戰進行攬儲, 依附抵押和質押等傳統擔保手段發放貸款, 特色化、 差異化經營戰略實施不到位, 導致同業競爭加劇, 壓縮了民營銀行發展的市場空間。
(二) 獲取客群難度大, 資本金補充渠道有限
隨著資產規模快速擴張, 單純依靠利潤留存等內源渠道補充資本金難以滿足需要, 加之多數民營銀行成立已超過三年, 股東承諾的 “分紅鎖定期” 已過, 資本壓力凸顯。2017年以來, 民營銀行資本充足率持續下降, 由24.25%下降到2022年的12.4%, 低于同期商業銀行整體資本充足率 (15.17%) 。同時, 受限于 “一行一點” 模式, 在互聯網存款和異地存款監管政策的逐步規范下, 民營銀行獲客和吸儲壓力遠大于其他商業銀行, 存貸比普遍偏高。2018-2022年, 民營銀行存款增速出現大幅度下滑, 由229.58%下降到18.11%。可見, 民營銀行資本金補充渠道有限, 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競爭力明顯不足, 究其原因: 一方面, 現存的商業銀行在規模實力、 網點鋪設、 營銷方式、 技術支持、 管理與服務理念等方面經多年摸索積累已經成熟, 具有難以復制的競爭優勢, 而后發的民營銀行無論是在基礎設施還是文化理念上都難以望其項背,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下風。另一方面, 民營銀行的服務對象大多是被傳統商業銀行摒棄的中小微企業, 這些企業的償債能力、 發展前景、 企業信用及盈利能力等難以保障【柴瑞娟:" 《民營銀行: 發展障礙及其法律對策——以民營銀行開閘為時代背景》 ," 《法學評論》 2014年第3期。】, 且中小企業的信息披露質量不高, 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 故民營銀行承擔了較大的信貸風險, 難以吸引優質大型客戶進行投資, 間接制約了民營銀行的貸款發放能力。
(三) 專業人才缺乏, 服務質量不高
銀行業高杠桿、 高風險的屬性決定了專業人才在銀行經營中的重要性。然而, 以非金融領域民營企業為主的股東普遍缺乏銀行從業專業能力, 在人員招聘、 經營管理等方面存在先天的短板與不足。同時, 民營銀行的人才大多來自傳統銀行, 產品創新的設計能力和定價能力相對較弱, 無法高質量地提供個性化和定制化的金融服務。加之, 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 民營銀行缺乏優秀的金融科技人才和高端的技術支持, 無法研發出新的金融產品, 無法像大型商業銀行那樣低成本、 高效率地處理海量數據, 描繪精確的用戶畫像, 從而難以為用戶提供 “量身定制” 的金融服務, 金融服務質量低, 抑制了客戶粘性。
(四) 數字化轉型滯后, 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在數字化浪潮下, 越來越多的銀行將金融科技的應用提升至戰略層面, 希望通過科技賦能為實體經濟提供更為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 銀行數字化轉型已成必然趨勢。然而, 從現實情況來看, 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 民營銀行利用5G、 云計算、 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實現自身發展的能力不足。除深圳前海微眾銀行、 浙江網商銀行等互聯網民營銀行保持著數字化領先發展的絕對優勢外, 多數民營銀行尚未依靠數字技術形成獨具特色的數字化服務模式, 民營銀行發展的 “馬太效應” 加劇。
(五) 合規經營意識不足, 風險管理壓力凸顯
近年來, 部分民營銀行出現資產質量波動、 資本充足率下滑現象, 甚至因違規操作頻領大額罰單。例如, 上海華瑞銀行因未按規定進行信息披露、 重大關聯交易未經董事會批準、 違規向關系人發放信用貸款等11項違法違規事實, 2021年9月被上海銀保監局罰款520余萬元【《上海銀保監局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 (滬銀保監罰決字〔2021〕150號) 》 , 2021年9月7日,
http: //www.cbirc. gov. cn/branch/shanghai/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 html?docId=1005828amp;itemId=1030amp;generaltype=0。】; 2022年有9家民營銀行被開出12張監管罰單, 罰款金額合計達3136萬元【《眾邦銀行、 藍海銀行開年吃罰單, 去年9家民營銀行累計罰超3000萬》 , 財經頭條, 2023年1月6日,
https: //cj. sina. com. cn/articles/view/6543730054/18609658601901sfnk?sudaref=www. so. comamp;display=0amp;retcode=0。】。民營銀行成立時間短, 業務流程規范化程度不高, 加之監管部門監管不到位, 導致一些民營銀行存在僥幸心理, 缺乏審慎的合規經營意識。此外, 中小微企業和居民資產負債表惡化, 大型銀行業務下沉帶來客戶結構性壓力, 民營銀行被迫進一步下沉高風險客戶, 風險管理壓力凸顯。2022年, 有13家民營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提高。
四、 促進民營銀行發展的對策建議
2023年10月,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 “要優化資金供給結構, 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 先進制造、 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要做好科技金融、 綠色金融、 普惠金融、 養老金融、 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因此, 民營銀行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未來發展中, 民營銀行應當繼續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使命, 堅持差異化經營, 注重小微、 民營、 普惠等領域; 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 拓展資本金來源渠道;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提高金融服務質量; 借助金融科技, 加快數字化轉型, 提升風險識別、 防控和化解能力。同時, 政府管理部門要強化政策引導, 完善監管措施, 助力民營銀行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一) 堅定普惠金融戰略定位, 實施差異化競爭策略
民營銀行要明確普惠金融的戰略定位, 堅持為中小微企業、 “三農” 、 社區和個人提供普惠性金融產品服務。比如, 深圳前海微眾銀行的 “微粒貸”, 截至2022年末已累計服務超6000萬借款客戶, 筆均貸款金額約7600元, 三線及三線以下城市客戶占比約46%, 大專及大專以下學歷客戶占比約85%。特別是在 “雙碳” 目標背景下, 民營銀行還應積極探索數字綠色金融發展的新路徑。
民營銀行要堅持差異化經營戰略, 打造核心競爭優勢。盡管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 民營銀行在產品研發、 規模實力、 人才占有、 技術支持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但由于其具有市場反應快、 決策效率高、 機制靈活等特點, 在風控、 場景、 模式和長尾客群等方面容易發揮比較優勢。【孟凡超:" 《民營銀行資本補充的困境與路徑》 ," 《浙江金融》 2021年第2期。】因此, 民營銀行應依托大股東供應鏈上下游、 股東本身擁有的當地企業資源, 通過下沉和細分市場展開特色經營, 推出特色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 避免產品同質化, 有效填補金融服務領域的空白。
(二) 完善公司治理機制, 拓展資本金來源渠道
政府管理部門要督促民營銀行完善公司治理機制, 強化 “三會一層” 的互相制衡和股東延伸監管, 提高股權透明度和穩定性; 督促民營銀行嚴格遵守關聯交易監管要求, 完善內部關聯交易管理制度, 規范關聯交易授權審批流程, 杜絕違規開展各類關聯交易。【凌敢:" 《民營銀行進入新征途》 ," 《中國金融》 2017年第20期。】落實2018年銀保監會 《關于深化民營銀行相關改革的試點的意見》 的精神, 開啟 “一行多店” 試點, 允許符合條件的民營銀行在注冊轄區內設立新的分支機構。同時, 逐步放寬民營銀行相關業務資質限制, 給予民營銀行理財、 資產證券化業務、 衍生品等業務資質許可, 使其多渠道拓展資金來源, 增強負債的多元化和穩定性, 獲得與同業平等的競爭機會。
在民營銀行中引入股權激勵機制和員工持股計劃, 加大對民營銀行資本金補充的支持力度, 通過擔保增信、 創設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等方式, 推動民營銀行債券融資支持工具擴容增量、 穩定存量。同時, 民營銀行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逐漸塑造品牌形象和口碑, 提高社會認可度, 從而吸引優質客戶進行存款。
(三)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
民營銀行要更加注重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引進, 建立起一支懂業務、 懂技術、 懂服務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同時, 充分調動和激發員工在產品設計、 產品營銷、 風險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深入消費和產業場景, 開發強調用戶體驗的金融產品, 將服務營銷與產品營銷結合起來, 解決長尾客戶群體金融需求痛點問題, 為實體經濟提供便捷、 高效、 優質的金融服務, 進而形成自身的品牌效應。
(四) 積極借助金融科技, 加快進行數字化轉型
民營銀行要持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 依托科技賦能 “揚長避短”, 加快進行數字化轉型, 逐步從 “經營資金” 轉向 “經營數據”。銀行利用互聯網線上交易平臺開展業務, 能夠突破物理網點的限制, 提供實時線上服務, 增大客戶群體的覆蓋面, 增加客戶粘性。科技手段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銀行貸款審查審批的時效性, 而且貸款過程中的大數據征信、 自動審核、 智能化信用評分模型、 智能審批以及貸后動態監控等智能風險控制技術為銀行風險管理提供了新的解決辦法。實踐證明, 許多互聯網民營銀行率先擁抱金融科技, 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因此, 民營銀行要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搜集、 把握客戶基本信息, 精準描摹用戶畫像, 緩解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 并根據貸款方特點提供定制化和更加人性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此外, 金融科技具有規模效應和技術溢出效應, 隨客戶數量的增加, 民營銀行的邊際成本遞減, 邊際收益遞增, 最終會提高民營銀行經營績效。
(五) 完善金融監管措施, 提升風險防控和化解能力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 “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 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 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 全面強化機構監管、 行為監管、 功能監管、 穿透式監管、 持續監管, 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 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 對民營銀行而言, 一是加強對信用風險、 流動性風險、 操作風險的檢測評估與預判預警, 及時掌握業務領域的風險變化態勢, 確保業務發展與自身風險偏好、 風險管理能力相適應。二是要打造覆蓋風險事前預警、 風險識別與評估、 風險發生后處置等多方面可操作性較強的風險管理流程, 為實現全面風險管理提供保障。對監管部門而言, 一是加強審慎監控手段, 選擇流動性比例、 撥備覆蓋率、 杠桿率、 資本充足率等重要監測指標, 設定較為嚴格的量化觸發條件, 一旦超過觸發閾值, 立即啟用資本補充、 流動性救助和風險對沖等控制手段, 以合理管控各項風險。二是制定新的監管標準, 明確對民營銀行的監督管理方法。在強化落實主體責任, 進一步規范公司治理與股權管理的同時, 引入先進的金融監管科技手段, 服務于信息化穿透式監管以及精準打擊金融領域的違法犯罪行為。
The 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ivate Banks in China
SONG Shi-yun, LI Shu-feng
(School of Business,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00, China)
Abstract: Since entering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practical needs of solving the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 and optimizing the financial market structure system, the government has issued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banks. Private banks have entered the normal operation from the pilot stage, have greatly improved the balance sheet scale and profitability,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force serv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owever, private banks are currently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due to unclear strategic position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to be improved, insufficient capital support and weak ability to resist risks. Therefor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rivate banks should firmly differentiated operation, focus on small and micro, private, inclusive and other areas; improv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expand the source of capital;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services; speed up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with financial technology, improve risk identific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resolution capabilities. At the same tim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strengthen policy guidance and improve regulatory measures to help private banks better serve the real economy.
Key words: private bank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financing; operation performance
[責任編輯 "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