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刊刻于明清時期的 《琵琶記》 劇本絕大多數(shù)為評點本。除了文化普及, 評點本 《琵琶記》 還呈現(xiàn)出文獻性、 評比性、 對話性與宣傳性等特征。 《琵琶記》 的曲學(xué)建構(gòu)主要集中于劇本創(chuàng)作論和舞臺表演藝術(shù)論兩個層面, 其中, 表演藝術(shù)論不僅彌補了其他曲學(xué)著作的不足, 而且對當(dāng)時以及現(xiàn)在的戲曲表演而言, 仍具有較強的理論指導(dǎo)性和實踐操作性。
關(guān)鍵詞: 琵琶記; 評點特征; 文化普及; 戲曲理論
中圖分類號: I206.2
文獻標(biāo)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1217 (2024) 02-0080-08
收稿日期: 2024-01-06
基金項目: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 (第二期) 重大課題 (18WH30041ZD) : 浙江戲曲研究。
作者簡介: 王良成 (1966-) , 男, 江蘇東海人, 杭州市藝術(shù)創(chuàng)作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文學(xué)博士。
明清時期, 隨著李卓吾、 陳繼儒、 毛聲山等人的評點本的大量刊行," 《琵琶記》 便從普及性的文學(xué)讀本過渡為建構(gòu)曲學(xué)理論的重要平臺。從內(nèi)容上看, 刊刻于明代的 《琵琶記》 評點本大多以文化普及為主, 以曲學(xué)建構(gòu)為輔; 刊刻于清代的 《琵琶記》 評點本則更傾向于嚴(yán)謹(jǐn)、 系統(tǒng)的戲曲理論建構(gòu)。除了普及性和理論性, 文獻性、 評比性、 對話性與宣傳性也是明清時期 《琵琶記》 評點本的主要特征。此外, 評點本 《琵琶記》 還有效地促進了 《琵琶記》 的舞臺與案頭傳播。
一、 明清時期 《琵琶記》 的評點形態(tài)及其成因
現(xiàn)存刊刻于明清時期的全本 《琵琶記》 劇本有20余種, 其中評點本就有18種之多。全本評點本之外," 《南北詞廣韻選》" 《審音鑒古錄》" 《南音三籟》 等收錄的散出評點本," 《增定南九宮曲譜》" 《重訂南九宮詞譜》" 《九宮大成》 等曲譜收錄的支曲評點本也是 《琵琶記》 評點系統(tǒng)中的重要形態(tài)。只不過在多數(shù)情況下, 無論 《琵琶記》 還是其他戲曲作品, 散出和支曲評點本往往被忽略。畢竟, 無論從內(nèi)容的豐富性, 還是從理論的獨創(chuàng)性、 系統(tǒng)性上看, 全本評點本的價值通常大于散出和支曲評點本。
從形態(tài)上看, 有的全本 《琵琶記》 評點本集評點、 釋義、 ??庇谝惑w, 如明代金陵唐晟世德堂刊刻的 《新刻重訂出像附釋標(biāo)注〈琵琶記〉》 , 明萬歷二十六年繼志齋刊刻的 《重校琵琶記》 等; 有的只有評點, 無釋義、 ???, 如 《李卓吾先生批評琵琶記》" (以下簡稱 “李評本” ) 、" 《三先生合評元本琵琶記》" (以下簡稱 “三先生本” ) 、" 《陳眉公先生批評琵琶記》" (以下簡稱 “陳評本” ) 等; 還有的則只有釋義, 并無評點, 如 《袁了凡先生釋義琵琶記》 。從內(nèi)容上看, 有的評點本近似普通觀眾的劇場感言, 以感性和示例性的評點為主, 較少理論思辨色彩, 如 “李評本” “三先生本” 及 “陳評本” 等; 有的 “標(biāo)新立異, 發(fā)人所未發(fā), 解人所不能解”, 【[清] 封溪浮云客子:" 《第七才子書序》 ," 《繪風(fēng)亭評第七才子書琵琶記》 , 上海圖書館藏清三益堂印本。】如毛聲山評點的 《繪風(fēng)亭評第七才子書琵琶記》" (以下簡稱 “毛評本” ) 等; 有的則出于 “按之以理, 通之以意, 設(shè)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 抒我尚論古人之志” 等目的, 【[明] 翔鴻逸士:" 《題〈琵琶記〉改刻定本》 , [明] 盤薖碩人:" 《詞壇清玩琵琶記》 , 日本東京大學(xué)文學(xué)部藏明影抄本?!恐赋鲈?《琵琶記》 的不足, 證明改本的合理。如盤薖碩人改訂的 《詞壇清玩琵琶記》" (以下簡稱 “伯皆定本” ) ; 有的從學(xué)術(shù)性著眼, 致力于較嚴(yán)謹(jǐn)、 全面的曲學(xué)闡釋和建構(gòu), 如凌濛初刊刻的朱墨套印本 《凌刻臞仙本琵琶記》" (以下簡稱 “凌刻本” ) 、 “毛評本” 等。
《琵琶記》 的評點形式主要有總批、 出前批、 出末批、 眉批、 夾批, 音釋、 釋義等, 內(nèi)容涉及文法、 聲律、 情節(jié)結(jié)構(gòu)、 風(fēng)格、 作者意圖、 讀者 (或觀眾) 反應(yīng)等。一般來說, 像 《袁了凡先生釋義琵琶記》 這種僅對字詞、 語句注音、 釋義的版本并不符合多數(shù)人對評點的認(rèn)知, 但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 注音、 釋義同樣應(yīng)該屬于評點的范疇, 理由是, 注釋 “應(yīng)是小說評點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但長期以來, 小說評點本中的 ‘注釋’ 因其缺少所謂的評論色彩而被排斥在小說評點之外, 這并不符合小說評點之實際”, 【譚帆:" 《論中國古代小說評點的術(shù)語系統(tǒng)》 ," 《文學(xué)評論》 2023年第3期, 第149頁?!恳虼耍?“明清的戲曲評點不僅有屬于文學(xué)批評范疇的評點, 也有一些是屬于注釋、 校訂的內(nèi)容?!?【陳維昭:" 《程墨評點與明清戲曲評點》 ," 《長江學(xué)術(shù)》 2015年第3期, 第49頁。】
《琵琶記》 及其他通俗文學(xué)作品評點本的大量出現(xiàn), 固然是繁榮的案頭接受的必然結(jié)果, 但也與學(xué)界有意識的文化普及密切關(guān)聯(lián)。特別是 “初期的小說、 戲曲評點, 其主要目的是普及與啟蒙”, 【陳維昭:" 《論評點重構(gòu)敘事》 ," 《文藝研究》 2016年第4期, 第51頁?!窟@或許是為什么不少 《琵琶記》 評點本采用 “附釋標(biāo)注” 及 “出像” 等版式的主要原因。具體地說," 《琵琶記》 的文化普及主要體現(xiàn)在文本解讀和舞臺表演藝術(shù)知識鑒賞兩方面。文本解讀包括幫助讀者消除閱讀障礙和全面、 深入、 客觀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shù)形式等方面; 舞臺表演藝術(shù)知識的鑒賞包括演員表演及唱、 念方式正確與否, 對劇本主旨的把握是否到位, 對角色的理解是否準(zhǔn)確, 排場是否合理等。在文本解讀上, 多數(shù) 《琵琶記》 評點本首先著眼于閱讀障礙的排除。雖然 《琵琶記》 的語言不像 《牡丹亭》 , “字字俱費經(jīng)營”, 以致于 “裊晴絲吹來閑庭院, 搖漾春如線” 等曲詞, 不知 “聽歌 《牡丹亭》 者, 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部·詞采第二·貴淺顯》 , 俞為民、 孫蓉蓉:" 《歷代曲話匯編》" (清代編) 第3集, 合肥: 黃山書社, 2009年, 第249頁。】但其中仍有不少文詞, 即便頗具學(xué)養(yǎng)的觀眾或讀者也難解其意。例如, 第十出 《杏園春宴》 中的 “餓老鴟全然拉塔” 之 “餓老鴟”, “卻有一千三百個漏蹄, 二千七百個抹靨, 三千八百個熟瘤, 二千二百個慈眼” 之 “抹靨” “熟瘤” “慈眼”, 以及 “飛龍” “騕褭” “踰暉” 等很多馬的別稱, 大都超出了一般讀者知識范圍。至于劇中的 “客路空瞻一片云” “爭如流水蘸柴門” “可惜父母饑寒死, 且喜孩兒名利歸” 等典故, 一般讀者更是不知其詳。如果不排除這些閱讀障礙, 多數(shù)讀者或觀眾很可能既無法正確理解文意, 又難以提高接受熱情。除了消除閱讀障礙, 明清時期的 《琵琶記》 評點還在舞臺藝術(shù)知識上對讀者進行有意識的文化普及。這類文化普及主要包括:
其一, 對演出錯誤的指正。如 “如此收語, 則上白自有波致。時本先從上白更之, 氣脈俱不接續(xù)”;【《凌刻臞仙本琵琶記》 第十六折 “【前腔】 (旦) 這是谷中膜” 處眉批, 明末凌濛初朱墨套印本?!俊按税姿飘?dāng)發(fā)明蔡公蔡婆姓名方見原委” 等。【《元本出相點板琵琶記》 第二出 《高堂稱慶》 之賓白 “孩兒, 你請我兩個出來做甚么” 處眉批, 明萬歷玩虎軒刊本?!?/p>
其二, 對不合常理細(xì)節(jié)的商榷。如 “父親筆跡也不認(rèn)得, 竟以金珠付之, 何疏略至是?” 【《三先生合評元本〈琵琶記〉》 第二十六出 《拐兒殆誤》 出末批, 明刊本?!俊皬埞缓门c蔡生作商量語, 見便促之行, 太急驟” 等?!尽度壬显u元本琵琶記》 第四出 《蔡公逼試》 【南呂過曲·宜春令】 “早辦行裝前途去” 處眉批。】
其三, 對腳色設(shè)置的不滿。 “不合以凈腳扮蔡婆, 易以老旦為是。不然, 因子辱母, 為人子忍乎” 等?!尽独钭课嵯壬u〈琵琶記〉》 第二出 《高堂稱慶》" “外扮蔡公凈扮蔡婆上” 處眉批, 明虎林容與堂刊本。】
其四, 對服裝、 化妝、 道具等的規(guī)范。如 “戴發(fā)髻, 莫換時妝” ; 【[清] 琴隱翁:" 《審音鑒古錄·規(guī)奴》 出小旦上場處眉批, 清道光十四年刻本?!俊皥鲎笤O(shè)椅、 矮凳。椅上擺茶盅、 碗、 筯” 【[清] 琴隱翁:" 《審音鑒古錄·噎糠》 出賓白 “奴家早上安排些飯與公婆充饑” 處眉批?!俊白酪谓猿贰?等?!荆矍澹?琴隱翁:" 《審音鑒古錄·鏡嘆》 出 “文場選士” 處眉批?!啃枰f明的是, 上述文化普及不僅對普通讀者和觀眾非常必要, 對于職業(yè)演員同樣非常必要。這是因為 “古代優(yōu)人文化素養(yǎng)偏低, 難以有效地體察曲辭、 關(guān)目要義, 致使草率搬演的情形頻頻出現(xiàn)”?!緩堄赂遥? 《評點與中國戲曲之搬演》 ," 《戲劇藝術(shù)》 2020年第4期, 第88頁?!吭谶@種情況下, 評點者便自覺、 不自覺地介入, 對舞臺演出予以針對性的指導(dǎo)。例如, “凌刻本” “伯皆定本” 及 《審音鑒古錄》 等便通過示例性的批語, 為演員普及音樂、 唱腔、 表演技巧乃至穿關(guān)等表演知識。其中, 涉及音樂、 唱腔的內(nèi)容有: “時本 ‘巷’ 字下增 ‘里’ 字," ‘最喜’ 下去 ‘得’ 字," ‘似繡’ 改作 ‘如繡’ , 即非【寶鼎現(xiàn)】本調(diào)矣?!?【《凌刻臞仙本琵琶記》 第二折 “【雙調(diào)引子·寶鼎現(xiàn)】小門深巷” 處眉批。】“ ‘難茂’ 即含下一子不忍遣求功名之意, 時本作 ‘堪茂’ , 無解。 ‘芳年’ 先埋伏下 ‘早’ 字, 今本作 ‘芳妍’ , 自稱對 ‘榮秀’ 為工者, 非”, 【《凌刻臞仙本琵琶記》 第二折 “【前腔換頭】……惟愿取連理芳年, 得早遂孫枝榮秀” 處眉批?!康鹊取I婕氨硌莸膬?nèi)容有: “低聲” 【[清] 琴隱翁:" 《審音鑒古錄·稱慶》" “【雙調(diào)引子·寶鼎現(xiàn)】小門深巷” 下賓白 “孩兒一則以喜, 一則以懼” 處夾批?!俊案卑櫭紣圩o式”, 【[清] 琴隱翁:" 《審音鑒古錄·稱慶》" “【前腔】勸吾兒青云萬里, 早當(dāng)馳驟” 處夾批, 清嘉慶間刻本。】等等。涉及舞臺道具及應(yīng)用的內(nèi)容有: “場左設(shè)椅、 矮凳。椅上擺茶鐘、 碗、 筯。坐于矮凳上, 左手將鐘倒茶, 右手將筯攪。左手放鐘, 拿碗作吃一口” ,【[清] 琴隱翁:" 《審音鑒古錄·噎糠》 之賓白 “說不得, 只得吃些下去” 處眉批?!?“右手捏扇指目”, 【[清] 琴隱翁:" 《審音鑒古錄·思鄉(xiāng)》" “【三段】只為那云梯月殿多勞攘” 處夾批。】等等。
由此可見, 評點本 《琵琶記》 的普及性文本解讀和表演藝術(shù)指導(dǎo)確乎非常必要。對于多數(shù)出版商來說, 普及性的文學(xué)讀本更有利于拓展讀者群, 促進案頭和舞臺接受的進一步繁榮, 從而可以開拓更大的獲利空間。
二、 《琵琶記》 的評點特征
除了普及性和理論性, 明清時期 《琵琶記》 評點還具有文獻性、 評比性、 對話性和宣傳性等特征。
第一, 文獻性。評點本 《琵琶記》 的文獻性主要集中在不同版本形態(tài)和不同演出情形的鑒別與描述上, 這類文獻描述又往往被一般曲話類著作所忽略, 因而彌補了一些曲話及其他相關(guān)著述的不足。例如, “陳眉公先生曰: 人有一勺不濡而多酒意者, 淡而有味故也。有一筆不染而多畫意者, 淡而有致故也。有一偈不參而多禪意者, 淡而有神故也。妙人如是, 妙文何獨不然? 《琵琶》 之文淡矣, 而其有味, 有致, 有神, 正于淡中見之。” 【《繪風(fēng)亭評第七才子書琵琶記·前賢評語》 ?!俊懊u本” 所記的這段陳繼儒對 《琵琶記》 的評語, 既鮮見于其他著述, 又不見于 “陳評本”, 其文獻的珍貴性不言自明。此外, “凌刻本” “伯皆定本” 等不僅較詳細(xì)地指出了時本、 浙本、 徽本、 閩本、 京本等與元本的不同之處, 還收錄了 “賊潑賤, 聽我言, 聲聲叫咱行方便。我為你打了二十皮鞭, 端的羞咱臉。還我糧, 饒你拳。你若不還時, 管教你一命喪黃泉” 【《新刻重訂出像附釋標(biāo)注〈琵琶記〉》 第十七出 “里正奪糧” 之 “【雙調(diào)過曲·鎖南枝】” 處眉批, 明金陵唐晟刊本?!康燃炔灰娪谠?, 又不見于多數(shù)通行本的唱詞。
具體地說, 評點本 《琵琶記》 的文獻性大約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 元本、 古本與時本、 浙本、 閩本等演出本之間內(nèi)容及演唱方式的差異。例如, “凌刻本” 在第三折眉批中指出, “時本末、 凈、 丑打時各有【窣地錦襠】一只, 古本所無” ; 【《凌刻臞仙本琵琶記》 第三折賓白 “ (丑) 今番當(dāng)我打, 疾忙著” 處眉批?!俊安远ū尽?提及的 “有俗本云 ‘酌酒高歌, 更復(fù)何求’ , 意亦通, 但恐非韻。今考京、 閩及元本俱是 ‘共祝眉壽’ ” ; 【盤薖碩人:" 《詞壇清玩琵琶記·高堂祝壽》" “【醉翁子】 (生) 回首……, 共祝眉壽” 處眉批。】以及 “繼志齋本” 的 “古本有結(jié)尾白, 坊本無” 等, 【《重校琵琶記》 第三出賓白 “姐姐, 你聽那子規(guī)卻是啼得好哩” 處眉批, 明萬歷年間金陵繼志齋刊本?!烤头浅V庇^地展現(xiàn)了古本系統(tǒng)和通行本系統(tǒng)之間的差別。
其二, 描述了 《琵琶記》 在不同時地的不同演出情形。例如, “諸本此詞后妄增入姓字、 問志等白, 而反詭云古本所有, 可恨?;毡居忠?《易》" 《書》" 《春秋》" 《禮記》 為題各唱一曲, 益可笑?!?【《凌刻臞仙本琵琶記》 第七折賓白 “休鬧, 等相公回來, 自有區(qū)處” 處眉批?!俊皟羟T本多作【吳小四】云:" ‘眼又昏, 耳又聾, 家私空又空, 只有孩兒肚內(nèi)聰。若做得官時, 我運通, 我兩人不怕窮?!?” 【《凌刻臞仙本琵琶記》 第四折【前腔】 “娘年老” 處眉批?!窟@樣的版本信息, 既較為清晰地揭示了 《琵琶記》 在不同時地演出時的流變情況, 又說明了現(xiàn)存 《琵琶記》 各版本之所以 “一本一稿” 的原因。
第二, 評比性。從內(nèi)容上看, 中國古代戲曲評點之 “評” 既有批評的意思, 也有評比的意思。為了使評論更加中肯, 一些評點者往往將所評作品和其他作品對比, 從而導(dǎo)致不少評語具有濃郁的評比色彩。例如, “ 《西廂》" 《琵琶》 俱是傳神文字, 然讀 《西廂》 令人解頤, 讀 《琵琶》 令人酸鼻, 從頭到尾, 無一句快活話。讀一篇 《琵琶記》 , 勝讀一部 《離騷經(jīng)》 。” 【《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琵琶記》 卷末總批, 明萬歷年間金陵師儉堂刊本?!俊盁┤呖蓞?, 如何比得 《西廂》" 《拜月》 之煩簡合宜也?” 【《李卓吾先生批評琵琶記》 第十出 《春宴杏園》 出末批?!砍撕?《西廂記》" 《拜月亭》 等作品的對比, 評點者還將古本 《琵琶記》 和當(dāng)時的不同演出本, 以及時人創(chuàng)作的作品對比, 甚至和 《莊子》" 《離騷》 等絕世經(jīng)典相比, 來證明這部作品的藝術(shù)成就確乎高人一籌。例如: “白妙甚, 今人不能及矣?!?【《李卓吾先生批評琵琶記》 第三出 “牛氏規(guī)奴” 之賓白 “我且躲在一邊, 看他來此做甚么” 處夾批。】“和: 諸本作 ‘嫁’ , 語意不活?!?【《重校琵琶記》 第三出 《牛氏規(guī)奴》 之 “【仙呂入雙調(diào)·雁兒落】……甚年能夠和一丈夫” 處眉批。】“ 《琵琶》 一書, 直與 《離騷》 仿佛, 而又豈其他傳奇之所能及其萬一歟?” 【《繪風(fēng)亭評第七才子書琵琶記》 第一出出前批?!?/p>
第三, 對話性。明清時期的 《琵琶記》 評點并非靜態(tài)的文藝?yán)碚撆u, 有時, 評點者還會用對話的方式闡述觀點, 展開討論。在這類評點中, 評點者首先幻設(shè)一個可以相互交流的情境, 然后通過對話的語氣交流觀點。在對話過程中, 雖然雙方都試圖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灌輸給對方, 但雙方均保持謙遜的態(tài)度, 并沒有把觀點強加于人的自負(fù)。例如, 在 “李評本” 中, 評點者表達對 “貓兒也動心……狗兒也傷情” 一語及蔡公、 蔡婆等人物的看法時, 說 “卻原來動心的是貓, 傷情的是狗, 大家思量一思量。” 【《李卓吾先生批評琵琶記》 第三出 “牛氏規(guī)奴” 之 “貓兒也動心……狗兒也傷情” 處眉批?!俊盎蛟唬?趙五娘孝則孝矣, 賢則賢矣, 乞丐尋夫一節(jié), 亦覺不甚好看。此小孩子之言也。如今婦人只為不肯乞丐, 做壞了事; 貪個小好看, 做出個大不好看來, 豈不深可痛哉?” 【《李卓吾先生批評琵琶記》 第二十九出出末總批?!坑秩纾?在 “伯皆定本” 中, 評點者先幻設(shè)了 “趙女入彌陀寺, 已覺穢矣, 而又遇兩惡少, 不其褻孝女乎” 這一極可能被質(zhì)疑的問題, 然后解答如下: “予曰: 趙女有 《孝順歌》 以歌于惡少之前, 天理共在人心, 其誰敢侮之?如元本所扮脫衣以賞趙而趙受之, 則誠褻矣。茲一切刪改, 則成俗中之雅。” 【[明] 盤薖碩人:" 《詞壇清玩琵琶記·改〈琵琶〉定議》 ?!慷@種先幻設(shè)一個問題, 然后予以解答的評點方式, 在 “毛評本” 等評點本中也不鮮見。例如, “或曰: 演劇所以侑酒, 而酒所以合歌, 必欲使觀劇者泣數(shù)行下, 將合歡之謂何?予曰: 不然。…… 《琵琶》 一書, 直與 《離騷》 仿佛, 而又豈其他傳奇之所能及其萬一歟?” 【《繪風(fēng)亭評第七才子書琵琶記》 第一出 《副末開場》 出前批?!匡@然, 上述評語就是一種商量語氣的對話。
第四, 宣傳性。明代中后期, 不少出版商出于牟利的需要, 往往藉李贄、 徐渭、 湯顯祖等名人招徠讀者。即使有的名人并未參與評點, 一些出版商也會假托其名。例如, “今存多部冠名徐文長的 《西廂記》 評本,都是書坊逐利而打造的 ‘徐文長’ 評本?!?【張勇敢:" 《徐文長與 “徐文長” 的戲曲評點》 ," 《江蘇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 (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23年第1期, 第33頁。】即使被冒名者的弟弟 “告之以贗”, 多數(shù)讀者 “亦不信” 【[明] 袁中道:" 《游居柿錄》 , 上海: 上海遠(yuǎn)東出版社, 1996年, 第60頁?!俊.吘梗?像李贄 “所著 《藏書》" 《說書》" 《焚書》 等集……人爭觀之, 吳下紙價幾貴, 以故坊間諸家文集, 多假卓吾先生選集之名, 下至傳奇小說, 無不稱為卓吾評閱也?!?【[明] 陳繼儒:" 《國朝名公詩集》 卷六 “李贄” 條," 《李贄研究參考資料》" (三) ,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76年, 第173頁?!砍宋娜巳后w, 李卓吾在民間也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據(jù)說一次李贄外出入戶避雨時, “偶宅中有老姆從內(nèi)出, 見是長者, 不覺發(fā)聲曰:" ‘是卓吾老爹, 何不速報?’ 番身入內(nèi), 口中道:" ‘卓吾老爹在堂, 快報知!快報知!’ ” 【[明] 李贄:" 《李氏焚書·寒燈小話》" (卷四) , 明刻本?!侩y怪李氏的作品, “即片牘單詞, 留向人間者, 靡不珍為瑤草, 儼然欲傾宇內(nèi), 猗歟盛哉!” ①【①[明] 楊定見:" 《新鐫李氏藏本忠義水滸全書·小引》 , 清初郁郁堂刻本?!看燎宕?, 當(dāng)李贄等人失去市場號召力時, 一些出版商又繼續(xù)借助毛聲山等當(dāng)代著名學(xué)者的名人效應(yīng), 刊刻新的 《琵琶記》 評點之作以吸引讀者。
除了名人效應(yīng)等宣傳手段, 觀點新穎、 識見獨到的評語也是一些出版商促銷 《琵琶記》 作品的一個重要宣傳手段。這些評語不僅令讀者頗受教益, 而且對閱讀其他作品具有間接的指導(dǎo)作用。例如, “毛評本” 提出的 “抹” 與 “生” 以及 “閑筆不閑” 等觀點, 都令人耳目一新:
《琵琶記》 曲白中, 極閑處都有針線。如 《選士》 一篇, 試官口中夸稱長安富貴, 卻只將食味來說, 是正與陳留饑饉、 蔡家缺食、 里正奪糧、 孝婦吃糠等事作反襯……此皆極閑中有針線處, 讀者勿忽為閑筆, 而不尋其針線之所伏也。②【②《繪風(fēng)亭評第七才子書琵琶記·參論》 ?!?/p>
《琵琶》 文中, 有隨筆生來、 隨手抹倒者。如正寫春花, 便接說 “春事已無有” ; 正寫夏景, 便接說 “西風(fēng)又驚秋” ; 正寫嫦娥, 卻云 “此事果無憑” ; 正寫囑別, 卻云 “空自語惺惺” ; 正寫感嘆, 卻云 “也不索氣苦” ; 正寫遺囑, 卻云 “與甚生人做主” ; 正寫才俊無書不讀, 卻云 “沒有一字” ; 正寫御苑名馬無數(shù), 卻云 “沒有一匹” ; 正寫杏園春宴, 卻云 “今宵已醒繁華夢” ; 正寫黃門待漏, 卻云 “算來名利不如閑”。至如寫彈琴卻是不曾彈, 寫寄書卻是不曾寄, 寫賣發(fā)卻是不曾賣, 寫筑墳卻是不曾筑, 寫山鬼卻云沒有鬼, 寫松樹卻云沒有樹; 寫請官糧偏失了官糧, 寫負(fù)真容偏失了真容, 寫諫父而諫時偏不聽, 寫迎親而迎時偏迎不著, 寫抱琵琶而牛趙闘筍偏不用琵琶, 寫入佛寺而夫婦相會偏不在佛寺。此皆隨筆生來, 隨手抹倒者也。隨筆生來, 本無忽有; 隨手抹倒, 是有卻無。③【③④⑤《繪風(fēng)亭評第七才子書琵琶記·總論》 ?!?/p>
另一方面, 評點者還會在評點時為作品作宣傳, 如毛聲山在其評語中, 便直接為 《琵琶記》 作宣傳。他認(rèn)為, 家長可以禁止子弟閱讀其他俗文學(xué)作品, 但千萬不要禁止閱讀 《琵琶記》 , 這是因為 “其所寫者皆孝、 義、 貞、 淑之事, 不比其他傳奇也?!医裨副楦嫣煜赂感肿拥埽?須知 《琵琶記》 并不是傳奇, 人家子弟斷斷不可把 《琵琶記》 來當(dāng)作傳奇看; 人家父兄尤斷斷不可誤認(rèn) 《琵琶記》 為傳奇, 而禁其子弟使不得看也?!雹?/p>
評點本所具有的文獻性、 評比性、 對話性和宣傳性等特征, 既促進了 《琵琶記》 的案頭和舞臺傳播, 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一般通俗文學(xué)作品評點的既定范疇, 并為其他通俗文學(xué)的評點提供了示例性的指導(dǎo)。
三、 《琵琶記》 評點的理論聚焦及貢獻
一般來說, 系統(tǒng)的理論建構(gòu)并非戲曲、 小說等通俗文學(xué)評點的主要任務(wù), 但是, 包括 《琵琶記》 在內(nèi)的戲曲評點卻每每著眼于戲曲理論, 并在劇本創(chuàng)作論和舞臺表演藝術(shù)論兩個層面有所開拓。在劇本創(chuàng)作論方面," 《琵琶記》 評點主要集中于劇本的故事結(jié)構(gòu)、 人物形象塑造、 句法、 字法、 聲律等有關(guān)創(chuàng)作方法的歸納與總結(jié), 在舞臺表演藝術(shù)論方面, 則主要集中于對唱法、 表演等方面的描述與探究。例如, 在劇本創(chuàng)作上, 毛聲山認(rèn)為 “才子之為文也, 既一眼覷定緊要處, 卻不便一手抓住、 一口噙住…… 《琵琶》 文中, 每有一語將逼攏來, 一筆忽漾開去, 漾至無可攏處又復(fù)一逼, 及逼到無可漾處又復(fù)一開。如是者幾番, 方才了結(jié)一篇文字?!?⑤
在舞臺藝術(shù)表演上," 《審音鑒古錄》 認(rèn)為, “趙氏五娘正媚芳年, 嬌羞□忍, 莫犯妖艷態(tài)度?!?⑥【⑥[清] 琴隱翁:" 《審音鑒古錄·囑別》 之 “正旦黑綢襖上” 處眉批?!苛硗?, 無論劇本創(chuàng)作論還是舞臺表演藝術(shù)論," 《琵琶記》 評點還往往和明清時期其他戲曲理論著作之間呈現(xiàn)著相互影響、 相互借鑒的關(guān)系。例如, 清初李漁的 《閑情偶寄》 認(rèn)為, 在劇本創(chuàng)作方面," 《琵琶記》 中的一 “子中狀元三載, 而家人不知; 身贅相府, 享盡榮華, 不能自遣一仆, 而附家報于路人; 趙五娘千里尋夫, 只身無伴, 未審果能全節(jié)與否, 其誰證之” 等細(xì)節(jié)根本經(jīng)不起推敲?!荆矍澹?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部·結(jié)構(gòu)第一·密針線》 , 中國戲曲研究院:"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七) ,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年, 第16頁。】與之相似的是, 李卓吾、 陳繼儒、 魏仲雪等人在評點 《琵琶記》 時, 也認(rèn)為 “難道差一人回去, 他也來禁著你?” 【《新刻魏仲雪先生批點琵琶記·宦邸憂思》 出末批, 明初古吳陳長卿刊本。】“趙五娘孝則孝矣, 賢則賢矣, 乞丐尋夫一節(jié), 亦覺不甚好看。” 【《李卓吾先生批評琵琶記·乞丐尋夫》 出末總批?!匡@然, 二者之間存在著較明顯的吸收或借鑒關(guān)系。還有, 雖然 《琵琶記》 評點的理論探究主要集中于劇本創(chuàng)作和舞臺表演藝術(shù)兩方面, 但是," 《琵琶記》 評點和 《西廂記》" 《荊釵記》" 《牡丹亭》 等其他劇本評點一起, 共同促進了明清時期戲曲理論的發(fā)展, 完善了中國古代戲曲理論的理論體系。
具體地說," 《琵琶記》 評點所聚焦的戲曲理論對中國古代戲曲理論的發(fā)展和促進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提出新的觀點, 促進了戲曲劇本創(chuàng)作理論的發(fā)展。在 《琵琶記》 評點中, 有一些觀點或理論體系是其他曲學(xué)著作所不曾涉及的, 其中, 毛聲山提出的 “閑筆不閑” 說便是其中之一。在 《丹陛陳情》 的出前批中, 對于 “本為狀元上表, 乃先有 《黃門》 詩賦。其為閑文乎” 之類的疑問, 毛氏認(rèn)為這不僅不是閑文, 而且不可或缺, 具有鋪墊、 呼應(yīng)后文、 深化主題、 強化人物形象等重要作用, 因此, 他認(rèn)為: “前借院子口中寫丞相之富貴、 小姐之娉婷與貞潔, 以見狀元之辭婚為難得。此借黃門口中寫皇居之狀, 天子之尊, 百官威儀之盛, 以見狀元之辭官為難得。不知者以為寫丞相、 寫小姐、 寫皇居、 寫天子、 寫百官, 而知者則以為皆寫狀元也。” 【《繪風(fēng)亭評第七才子書琵琶記》 ?!苛硗?, 除了毛氏解讀的功能外, “閑筆不閑” 說還具有避免突兀、 張弛結(jié)合、 調(diào)整節(jié)奏、 平添情趣等多種作用。 “閑筆不閑” 說之外, 揖山浪叟提出的 “通 《琵琶》 一部全記, 只成就一個趙五娘。倘者夫不出, 年不荒, 糧不被奪, 舅姑不雙亡, 則此女之孝何以而見”, 【[明] 盤薖碩人:" 《詞壇清玩琵琶記·琵琶記余論》 ?!恳舶l(fā)人所未發(fā)。對于這個觀點, 以錢南揚先生為代表的多數(shù)當(dāng)代學(xué)者深表贊同, 他們認(rèn)為: “本戲的中心人物應(yīng)是趙五娘……倘然把伯喈描寫得精煉勇敢一些, 辭婚辭官回里, 豈非要影響趙五娘悲劇的發(fā)展了嗎?” 【錢南揚:" 《元本琵琶記校注·南柯夢記校注》 ,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年, 第4頁?!恳舱且驗橹鹘鞘勤w五娘等原因, 所以盤薖碩人進一步指出, 在人物塑造上, “ 《記》 中俱是女人優(yōu)于男子, 如蔡公逼子往試, 蔡婆有止意, 此女之識見優(yōu)于男也。如邕之一往不回, 竟為權(quán)相所羈, 而趙氏送親于家, 尋夫于外, 此女之精誠優(yōu)于男也。如牛相之強人子以為婿, 執(zhí)拗拘留, 殊非人情, 而牛女曲諫其父, 善成其夫而將順于趙, 此女之淑惠又優(yōu)于男也。男之可取者, 獨有張廣才一耳”。【[明] 盤薖碩人:" 《詞壇清玩琵琶記·玩〈琵琶記〉評》 。】
第二, 彌補了一些曲話的不足, 拓展了曲學(xué)理論范圍。明清時期, 對戲曲表演理論的探究與闡釋明顯弱于劇本創(chuàng)作論、 劇本文學(xué)論和音樂論。除了潘之恒的 《曲話》 、 黃幡綽的 《梨園原》 和李漁的 《閑情偶寄》 等少數(shù)著作外, 其他戲曲論著較少對表演藝術(shù)進行理論探究。
從現(xiàn)存各評點本的具體內(nèi)容上看, 評點本 《琵琶記》 對舞臺表演藝術(shù)予以實踐性的探究主要集中在清代中前期。明代," 《琵琶記》 評點對表演藝術(shù)的探究既少, 又缺乏必要的理論提升。此時, 評點者對表演的理論探討更多地集中在品鑒式的批評方面。例如, “ ‘沉吟’ 句浙本不唱, 但作躊躕之狀, 不唯【瑞鶴仙】缺一句, 而梨園丑態(tài)日繁, 皆此類作俑也。” 【《重校琵琶記》 第二出 “【正宮引子·瑞鶴仙】……沉吟一和” 處眉批?!俊啊铡?句一本作凈唱, 亦近理, 但旦私道衷腸, 不應(yīng)攙唱”?!尽吨匦E糜洝?第五出 “【前腔】……六十日夫妻恩情斷” 處眉批。】及至清代, 評點者不僅對演員的表演形態(tài)予以規(guī)律性的總結(jié), 而且將一些表演范式提升到理論的高度。例如, 在 《審音鑒古錄》 等 《琵琶記》 散出選本的評點中, 評點者已經(jīng)開始對同一腳色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的表演予以明確規(guī)定。例如, 雖然同為老生、 老旦類腳色, 但蔡公、 蔡婆的形象并不同于 《白兔記》 的劉太公和 《荊釵記》 中的王十朋之母張氏, 他們應(yīng)該 “端方古樸而演, 一味愿兒貴顯, 與 《白兔》 迥異。秦氏要趣容小步, 愛子如珍模式, 與 《荊釵》 各別。忌用蘇白, 勿忘狀元之母身份?!?【[清] 琴隱翁:" 《審音鑒古錄·稱慶》 出末批。】此外, 在表演方法上, 表演者在展示人物思考這一形態(tài)時, 應(yīng)該遵循以下原則: “先靜其心, 或側(cè)首, 或低眉, 或仰視天, 或垂看地, 心神并定則得之矣?!?【[清] 琴隱翁:" 《審音鑒古錄·思鄉(xiāng)》 出 “【正宮集曲·雁魚錦】思量, 那日離故鄉(xiāng)” 處眉批?!窟@種關(guān)于表演方法的歸納, 和 《梨園原·身段八要》 對貴、 富、 貧、 賤四種身份, 以及癡、 瘋、 病、 醉四種精神狀態(tài)的規(guī)定大致相同。在 《梨園原》 中, 黃幡綽認(rèn)為貴者應(yīng) “威容、 正視、 聲沉、 步重” ; 癡者應(yīng) “呆容、 吊眼、 口張、 搖頭”?!荆勖鳎?黃幡綽:" 《梨園原·身段八要》 ,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九) , 第20頁?!?/p>
此外," 《琵琶記》 評點在曲詞的格律、 平仄、 唱腔的板眼等方面的探究也同樣推進了戲曲創(chuàng)作和音樂學(xué)的發(fā)展。雖然王驥德等在 《曲律》 等專門曲學(xué)著作中曾對宮調(diào)、 平仄、 板眼、 章法、 句法、 字法等有過規(guī)律性的認(rèn)識和總結(jié), 但 “凌刻本” 等卻從實例出發(fā), 將 《曲律》 等論述的較抽象曲學(xué)理論形象化。例如, “【僥僥令】即【彩旗兒】, 又與【正宮·彩旗兒】不同。 ‘歲歲年年’ 用仄仄平平, 妙甚。若平平仄仄, 不發(fā)調(diào)矣?;螯c板在 ‘共’ 字、" ‘妻’ 字上, 而 ‘夫’ 字無板, 滯矣?!?【《凌刻臞仙本琵琶記》 第二折【僥僥令】眉批?!?/p>
第三, 對有爭議的觀點、 版本形態(tài)或演出形式進行辨正。
作為一部優(yōu)秀作品," 《琵琶記》 歷來眾說紛紜, 因此, 一些觀點不免存在著爭議。例如, 有人認(rèn)為: “ 《西廂》 男女會合, 其事為吉慶;" 《琵琶》 父母雙亡, 其事為不詳, 則似 《西廂》 較勝 《琵琶》 。” 對此, 毛聲山辨正曰: “不然。試各取其首篇而讀之:" 《北西廂》 起語云:" ‘夫主京師祿命終’ ," 《南西廂》 改之, 亦云:" ‘夫主喪京華’ 。比之 《琵琶》 之 ‘十載青燈火’ , 孰為吉?孰為不吉乎?且觀書者但當(dāng)論其佳與不佳, 不當(dāng)論其吉與不吉?!?【《繪風(fēng)亭評第七才子書琵琶記》 第二出出批?!慷鴮τ?“ 《西廂》 寫佳人才子," 《琵琶》 寫孝子賢妻” 之說, 毛聲山也認(rèn)為這種說法并不妥當(dāng)。他認(rèn)為: “ 《琵琶》 之寫孝子賢妻, 何嘗不是佳人才子?伯喈沉酣六籍, 貫串百家, 固是曠世逸才。即趙氏寒門素質(zhì), 知音染翰; 牛氏繡幕奇葩, 通詩達禮, 豈非絕代佳人?蓋自古及今, 真正才子必能為孝子義夫, 真正佳人必能為賢妻淑女。或疑文人往往無行, 才女往往失節(jié)。東嘉之作 《琵琶記》 , 正欲為天下佳人才子一雪斯言耳?!?【《繪風(fēng)亭評第七才子書琵琶記·參論》 ?!可鲜霰嬲?, 既有益于普通受眾提升藝術(shù)素養(yǎng), 又對學(xué)界的理論探究有著較大的啟迪。
評點本 《琵琶記》 對有爭議的觀點、 版本形態(tài)或表演形態(tài)予以辨正的內(nèi)容特別多, 而且多集中在音樂、 唱腔等具體演出現(xiàn)象上。例如, “此調(diào)本【引子】, 今人妄作【過曲】唱之, 即如【打球場】本過曲而今人唱作【引子】也。舊譜卻將第二句改作五字, 又將 ‘家山’ 改作 ‘家鄉(xiāng)’ , 又去了 ‘和那’ 二字, 遂不成調(diào)。況 ‘想鏡里’ 云云乃因思親而思妻也, 妙在一 ‘想’ 字上, 舊譜乃改作 ‘妝鏡’ , 即是五娘自唱之曲, 非伯喈遙想之意矣。此皆舊譜之誤也, 何怪后人誤以【過曲】唱之哉?” 【[明] 沈璟:" 《增定南九宮曲譜》 之 “【商調(diào)引子·鳳凰閣】尋鴻覓雁” 曲末批, 明文治堂刻本?!俊按饲≡谟?‘黃金屋’" ‘顏如玉’ 兩句成語, 遂成拗體, 而 《香囊記》 沿而用之, 今遂牢不可破。然此曲【換頭】起句猶未失體也, 后人概用 ‘嘆雙親’ 句法, 遂使【換頭】與起處相似矣。南曲之失體, 惟此調(diào)為甚, 安得不力正之?” 【[明] 沈璟:" 《增定南九宮曲譜》 之 “【仙呂過曲·解三酲】比似我做了虧心臺館客” 曲末批。】
當(dāng)然, 有的 《琵琶記》 評點本對某些觀點或現(xiàn)象的辨正不僅一開始就錯誤, 而且還沿著錯誤的道路越走越遠(yuǎn)。例如, “毛評本” 在對 《琵琶記》 創(chuàng)作主旨的辨正過程中, 始終堅持該劇的主旨就是諷刺王四, 并言之鑿鑿地說: “東嘉為諷王四而作”。【《繪風(fēng)亭評第七才子書琵琶記》 第五出出前批?!坑械脑u點者甚至將藝術(shù)作品等同于信史, 認(rèn)為劇中的蔡邕、 牛太師即歷史上的蔡邕、 董卓。例如, 盤薖碩人在其改訂的 “伯皆定本” 中便認(rèn)為, “蔡邕漢人也, 既假作漢人事, 又安得用科目狀元之名?” 【[明] 盤薖碩人:" 《詞壇清玩琵琶記·登程赴選》 之賓白 “昭代以四科取士” 處眉批, 明崇禎間刻本?!俊芭X┫?《傳》 中并未著是何名, 想亦暗指董卓也。” 【[明] 盤薖碩人:" 《詞壇清玩琵琶記·伯皆總題》 之下場詩 “牛太師強招門婿” 處眉批。】
余論
不僅 《琵琶記》 ," 《西廂記》" 《拜月亭》" 《牡丹亭》 等很多作品的評點風(fēng)格同樣非常鮮明, 這些評點本促進了戲曲的案頭和舞臺傳播, 普及了普通讀者和觀眾的文學(xué)和舞臺藝術(shù)知識。其中, 針對情節(jié)疏漏、 腳色設(shè)置錯誤等所發(fā)的議論, 諸如“難道差一人回去, 他也來禁著你” “不合以凈腳扮蔡婆”, 以及 “通 《琵琶》 一部全記, 只成就一個趙五娘” ,等等, 幾乎成為古今學(xué)界的通識。另外, 以上述作品評點為基點而建構(gòu)的曲學(xué)理論不僅拓展了曲學(xué)研究空間, 因此產(chǎn)生的表演藝術(shù)論至今仍有非常實用的理論指導(dǎo)性和實踐操作性。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entary and Theoretical Focus
of The Tale of the Lut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NG Liang-cheng
(Hangzhou Art Creation amp; Study Center, Hangzhou 310005, China)
Abstract:Most of the scripts of The Tale of the Lute publish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commentaries. In addition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culture, the critique of the The Tale of the Lute also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cument, comparison, dialogue and propagand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usic theory of The Tale of the Lute mainly focuses on two levels: the theory of script creation and the theory of stage performing art. Among them, the theory of performance art not only makes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other music works, but also has great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operability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at that time and now.
Key words: The Tale of the Lute; punctuate and annotate; cultural popularization; theory of operas
[責(zé)任編輯 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