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驅動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等特征。文章基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展需要金融資源支持的現實問題,從資源配置視角,闡述了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理論邏輯、金融資源配置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傳導機制和作用機理,并據此提出金融資源配置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現實路徑:一是完善科技企業信貸支持體系;二是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三是鼓勵金融資源和科技資源的跨區域配置;四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區域空間外溢效應;五是建設金融支持平臺,推動數智化產業發展。
【關鍵詞】 新質生產力; 金融資源配置; 理論邏輯; 現實路徑; 多元股權融資; 直接融資比重
【中圖分類號】 F061.1;F832.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4)16-0016-05
一、引言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發揮科技創新的增量器作用,整合創新資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新質生產力作為以創新為主導,具備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先進生產力,核心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其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和有效的資源配置。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積極發展科技金融、數字金融等,發展多元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實體經濟運行的血脈,是最強的“催化劑”和“加速劑”[1]。其資源配置功能對于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以及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作用。因此,金融資源配置在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
推動金融資源和新質生產力的有機結合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企業是新質生產力培育的主體,科技型中小企業會遇到資金籌集、資源整合、技術定價、項目遴選、信息甄別、委托代理等諸多方面的難題,解決這些難題需要一個良好的金融支持體系[2]。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下的企業具有不同的規模特征、風險特性和融資需求,處于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實體經濟對于金融服務的需求存在系統性差異[3]。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以及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促進金融資源配置賦能新質生產力,成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問題。
二、文獻回顧與問題提出
針對金融資源配置對新質生產力的賦能機理,學者們主要從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兩方面展開。事實上,債權融資對于傳統低風險產業具有一定優勢,股權融資對于高風險產業的融資更具優勢。雖然我國銀行信貸規模與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投資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但是銀行信貸規模的增長對高新技術企業的銀行融資具有反向作用,而股票市場發展與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投資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4]。企業金融化程度的加深會抑制企業的創新投入和產出[5]。此外,現有文獻主要探討如何促進新質生產力與金融創新更緊密結合。其中,金融發展對區域新質生產力影響的異質性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導致全國新質生產力發展不平衡,新質生產力有顯著的空間外溢效應[6]。金融集聚可以促進新質生產力提升[7]。盡管我國金融資本脫實向虛趨勢得到根本性扭轉,這為金融資本與新質生產力健康協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8],但要防止僅用新質生產力發展金融等服務業的傾向[9]。
穩健、靈活且包容的金融體系可以為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金融支持[10]。中國的新質生產力融資支持體系正處在從債權融資模式向股權融資模式的過渡發展階段。由于銀行信貸融資本身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分擔的諸多限制,導致債權融資模式相比股權融資不能有效激勵科技企業的技術試錯和商業探索,制約了金融資源對新質生產力的支持。已有研究忽視了股權和債權融資模式對新質生產力風險容忍度的差異。本文的主要貢獻如下:第一,將金融資源配置方式融入金融資源配置對新質生產力影響的分析框架中,豐富了股權和債權融資對新質生產力支持效應的理論機制。第二,將科技創新與數智化引入分析框架中,彌補了以往研究對金融支持新質生產力傳導的忽視。第三,分析金融資源配置對新質生產力的作用原理,研究結論為提高股權融資比例、加速科技與金融的結合、賦能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決策依據和理論指導。
三、金融資源配置賦能新質生產力理論邏輯
(一)不同金融資源配置方式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理論邏輯
銀行信貸債權融資與股票市場股權融資是兩種最主要的金融資源配置方式。然而,股權和債權融資在項目審查機制、處理信息不對稱、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機制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其對新質生產力具有不同的風險容忍度。一方面,銀行信貸債權融資往往需要抵押物,使得債權融資契約并不適合缺乏抵押物的高風險創新項目,且銀行無法克服高風險創新項目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和代理問題,導致信貸資源更傾向于支持部分科技創新不足的大企業。另一方面,股票市場股權融資沒有資產抵押要求,而且股票市場更具信息獲取優勢,在風險管理、信息審查、管理激勵等方面更具優勢,并能有效規避高風險項目偽裝成為低風險項目所導致的道德風險問題,從而幫助高技術高風險中小科技企業通過股權獲得額外資金。
銀行信貸融資與股票市場融資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并不是替代效應,而是互補效應。新質生產力在不同科技創新階段的融資需求是不同的,較低科技創新水平的研發活動更需要銀行信貸融資支持,而高水平創新活動往往更需要股權融資支持[11]。當股票市場融資不發達時,銀行信貸融資可以為企業科技創新(較低的技術不確定性項目)提供融資支持,融資約束的緩解能夠提高企業家風險偏好程度,鼓勵企業家更多地從事科技創新活動。更進一步的,從全球金融發展和科技金融的發展實踐來看,發達國家依靠繁榮的股票市場支持高水平科技創新,進而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而發展中國家股票市場對新質生產力的貢獻并沒有顯現出來。
事實上,不同的金融資源配置方式對新質生產力培育績效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金融資源配置主要通過以下因素對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產生影響:一是金融資源規模,規模越大對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越強,且金融體系也具有更大的技術試錯空間,更能支持高風險新質生產力培育項目;二是金融資源結構,股權融資比例越高則金融體系越能夠提供多元化金融產品和服務,且股權融資比債權融資具有更大的風險容忍度,更有利于支持突破式和顛覆式新質生產力培育;三是金融服務效率,金融服務質量越高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金融風險管理能力越強,越能分散新質生產力培育風險提升生產力培育績效;四是金融監管效率,法律體系越完善則金融監管效率越高,金融安全越有保障,金融市場環境越穩定,新質生產力培育的外部市場環境越好越有利于加速技術市場化。
(二)金融資源配置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傳導機制
順暢的“金融→科技→新質生產力”循環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實現機制。同時,新質生產力可以推動金融工具創新[12],新質生產力為金融工具的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可能性。金融在這個循環中起到了“活水”的作用,激活了科技創新的“渠道”。通過加強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可以實現金融數字化和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進一步推動科技資源、產業需求、金融要素的有效對接。此外,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的三鏈協同問題也是實現順暢循環的關鍵,通過加強三鏈之間的協同合作,可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形成。
金融資源配置賦能新質生產力可以通過直接傳導和間接傳導兩種路徑,如圖1所示。一方面,可以通過資金導向機制和信息揭示機制,由金融資源配置直接賦能新質生產力。一是金融資源配置可以通過資金導向機制,引導資金流向具有創新潛力和市場前景的行業和企業,從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二是金融資源配置還可以通過信息揭示機制,提高市場的透明度和效率,促進金融資源與新質生產力之間的有效對接。另一方面,金融資源配置可以通過間接傳導方式賦能新質生產力。一是金融資源配置可以促進企業研發投入、人才培養、企業創新風險容忍度以及產業升級,提升科技創新效率,有效促進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助力企業數智化平臺建設,進而間接賦能新質生產力。二是金融資源配置可以通過作用于生產力的三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以此路徑來賦能新質生產力。
(三)金融資源配置賦能新質生產力的作用機理
1.通過科技創新賦能的作用機理
考慮到新質生產力源于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將“金融資源配置賦能新質生產力”具象為“金融資源配置賦能科技創新”。具體來看,金融資源配置主要從研發投入、人才培養、產業升級以及企業創新風險容忍度四個維度來促進科技創新。
一是金融資源配置通過促進研發投入賦能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往往需要大量的、持續性的研發投入,尤其是在研發階段,風險較高,回報周期較長。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提供貸款、風險投資、股權融資等多種金融資源配置方式,為科技創新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縮短企業的融資周期,可以有效解決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促進企業研發投入,幫助企業實現“0—1技術突破”。二是金融資源配置通過促進人才培養賦能科技創新。金融資源配置能夠引導社會資源向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領域傾斜,通過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便捷性,降低了企業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成本,推動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同時,金融資源的支持有助于培養技術經理人,進而為科技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三是金融資源配置通過促進產業升級賦能科技創新。金融資源配置通過提供資金支持,引導資金流向新興產業和科技創新領域,加速新興產業的發展。這些資金可以幫助企業突破技術瓶頸,形成突破式創新,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此外,可以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和創新。通過搭建金融合作平臺,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產業鏈的整合和優化。這種協同發展不僅能夠提高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還能夠促進產業鏈中的企業共同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推動整個產業的技術進步和升級。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四是金融資源配置通過提升企業風險容忍度賦能科技創新。金融資源配置通過風險管理機制,降低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過程中的風險,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穩定的金融環境。此外,金融資源配置通過優化融資結構,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創新風險容忍度,尤其是技術風險容忍度,提高了技術創新試錯的成本,進而減輕創新風險的潛在壓力。
2.通過數智化賦能的作用機理
新質生產力要求在傳統生產力的基礎上進行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的發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新質生產力出現于數智化時代,應當由數智化予以賦能[13]。“數智化賦能”的能力與水平直接決定著新質生產力培育的能力和發展的水平[14]。數智化催生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如智能制造、智慧農業、智慧城市等,為科技創新創造需求牽引和市場應用,催生并提升新質生產力[15]。通過數據分析和智能決策,數智化可以實現對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精準利用,減少資源浪費和損耗。數智化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技術風險、市場風險、競爭風險等。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提供專業的風險評估、保險、擔保等服務,幫助企業識別和管理風險,降低其潛在損失。金融機構還可以利用自身的網絡和資源優勢,推動數智化領域的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促進產業鏈的協同發展。金融資源配置可以推動數智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普及,加速數字經濟的發展和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由此可見,新質生產力依賴于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數字經濟通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產業附加值,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是新質生產力的支撐;人工智能則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以AI大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加速數智化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而智能制造能夠深度整合產業和資源要素,促進科技引領下的新質生產力形成,為制造業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提供堅實支撐。這些產業的發展都需要持續性的研發投入。因此,通過金融資源配置促進企業科技創新的研發投入,有效推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進而賦能新質生產力。
3.通過生產力三要素賦能的作用機理
新質生產力表現為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其生產力三要素也具有“新”的特征。金融資源配置可以通過賦能生產力三要素,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使生產力三要素擁有“新”的特質,間接賦能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者是在信息化和數字化背景下的高素質勞動者,具備新的特征和能力。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驅動,勞動者需要具備較強的技術能力、需要具備創新意識和能力、需要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金融資源配置可以通過提供教育培訓貸款、職業技能提升等資金支持方式,幫助勞動者實現技能升級,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通過金融資源的支持,勞動者有機會參與更多創新實踐項目,積累創新經驗,培養創新思維,進而提升自身創造能力,使勞動者擁有創造性的“新”特質。
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資料是數智化的新介質,勞動資料的性質正從傳統原材料、設備和技術等物質形式的生產要素轉變為數智元素新的介質。在新質生產力形態下,勞動資料更多地體現為信息、數據和知識等非物質形式。金融資源配置在企業的數智化平臺建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有助于將數智化技術與企業的管理、生產、營銷等各環節有機結合。在這一過程中,金融資源通過提供設備購置貸款、技術創新資金支持等多種方式,推動企業勞動資料的更新和升級,從而實現生產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隨著數智化技術的深入應用,勞動資料逐漸由“物料+機器”轉變為“物料+數據和機器+智能化”的新形態,使生產資料擁有數智化的“新”特質。
新質生產力的勞動對象是非物質化形態,即信息、數據、知識等,數智化是非物質形態的主要特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和數字化技術逐漸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它們改變了傳統生產方式,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生產關系和勞動方式。金融資源配置通過提供資金支持、推動研發創新以及優化資源配置結構等方式,促進數智化與生產制造的結合,將傳統生產力的勞動對象由物質形態轉變為新質生產力的非物質形態,使勞動對象擁有非物質形態的“新”特質。
四、金融資源配置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現實路徑
(一)完善科技企業信貸支持體系
完善科技企業信貸支持體系對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至關重要。通過鼓勵商業銀行開展科技企業投貸聯動業務試點,并發展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如孵化貸、成長貸、研發貸、知識產權貸、集合擔保貸等,可以有效提升銀行信貸債權融資對區域創新的支持效果。這不僅能夠解決科技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還能降低其融資成本,加速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從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二)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
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特別是股權融資,對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加速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并購基金等參與對種子期和初創期科技企業的融資支持,可以為這些企業提供更多的資金來源和更靈活的融資方式。這有助于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促進其快速成長,進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三)鼓勵金融資源和科技資源的跨區域配置
鼓勵金融資源和科技資源的跨區域配置,有助于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通過實施差異化的科技金融支持政策,鼓勵和引導東部金融機構參與中西部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可以促進技術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和優化配置。這不僅可以提升中西部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還能推動東部地區的金融資源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四)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區域空間溢出效應
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全域性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和區域創新支持體系,可以充分發揮區域空間溢出效應。通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促進金融資源和科技資源的深度融合,可以為科技創新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務。同時,東部地區金融資源的外溢效應也可以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實現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這有助于提升整個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新質生產力水平。
(五)建設金融支持平臺,推動數智化產業發展
一是建立專項金融支持平臺,以定向支持數智化產業的發展。整合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研究機構等多方資源,形成合力,共同為數智化產業提供融資、咨詢、技術轉移等全方位服務。二是推動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實現數智化金融服務的創新。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提升金融服務的智能化水平,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同時,加強對數智化產業的風險評估和監測,確保金融支持的安全性和穩健性。三是加強政策引導,激發金融機構支持數智化產業的積極性。政府可以通過稅收優惠、風險補償等方式,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數智化產業的投入。同時,建立健全獎勵機制,對在支持數智化產業中表現突出的金融機構給予表彰和獎勵。四是推動產融結合,實現數智化產業與金融的良性互動。通過加強產業與金融的對接,促進數智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鼓勵企業加強內部管理,提升盈利能力,為獲得更多金融支持奠定基礎。
五、結語
新質生產力是當前經濟社會領域中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關鍵因素。新質生產力需要借助于數字經濟、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本文將金融資源配置賦能新質生產力具象為金融資源配置賦能科技創新,并從理論和現實兩個層面探討了金融資源配置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理論邏輯和現實路徑。本文的研究一是形成了完整的金融資源配置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傳導路徑。通過資金導向機制、信息揭示機制、“金融資源配置→科技→新質生產力”、“金融資源配置→生產力三要素→新質生產力”四個傳導路徑,豐富了金融資源配置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理論研究。二是深入剖析了金融資源配置賦能新質生產力的作用機理,具體體現在科技創新賦能、數智化賦能以及生產力三要素賦能等方面,不僅為金融資源配置賦能新質生產力提供了理論支撐,更為其現實路徑的優化指明了方向。通過對作用機理的深入探究,能夠對金融資源配置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提供更為精準和有效的指導。三是提出了金融資源配置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現實路徑,即完善科技企業信貸支持體系;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鼓勵金融資源和科技資源的跨區域配置;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區域空間溢出效應;建設金融支持平臺,推動數智化產業發展。
總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金融資源配置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還需要注重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成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以提高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還要關注市場需求,推動新質生產力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參考文獻】
[1] 石建勛,徐玲.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戰略意義及實現路徑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24(1):3-12.
[2] 秦軍.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金融支持體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1):79-88.
[3] 林毅夫,孫希芳,姜燁.經濟發展中的最優金融結構理論初探[J].經濟研究,2009,44(8):4-17.
[4] 林芝.金融資源配置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投資的影響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3.
[5] 胡蘇,張婭婕,張念明.財務柔性、企業金融化與技術創新——基于高管貨幣薪酬激勵的調節效應[J].會計之友,2022(19):76-84.
[6] 盧江,郭子昂,王煜萍.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區域差異與提升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1-17.
[7] 任宇新,吳艷,伍■.金融集聚、產學研合作與新質生產力[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4(3):27-34.
[8] 趙峰,季雷.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構成要素和制度保障機制[J].學習與探索,2024(1):92-101.
[9] 蔡萬煥,張曉芬.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基于產業革命視角的分析[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4(2):29-38.
[10] 劉典.金融-科技-產業:金融強國戰略的三元結構和歷史演進[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4,39(1):50-59.
[11] 張嶺,張勝.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金融支持體系[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5(6):24-29.
[12] 任保平,王子月.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重點、任務與路徑[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4,37(1):3-11.
[13] 張森,溫軍.數字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一個分析框架[J].當代經濟管理,2024(7):1-9.
[14] 顧華詳.高質量建設中國(新疆)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路徑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2024(2):68-82.
[15] 姚樹潔,王潔菲.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理論邏輯及實現路徑[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