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曾接診過一名7歲兒童,從2023年立夏開始不停地“吭吭吭”清嗓子,訴說嗓子不癢不疼,但自覺有痰。在吃甜食、喝牛奶、遭遇粉塵環境時,“吭”得更厲害。尤其以入睡時發作最厲害,但睡著后不再有癥狀,伴隨眼睛癢。使用地氯雷他干混懸劑、孟魯司特鈉咀嚼片、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鹽酸奧洛他定滴眼液后好轉,假期離開北京后癥狀消失。開學前返京趕上立秋,又開始頻繁清嗓子,再用之前的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至今仍反復清嗓子。
經進一步了解,發現患兒有過敏性鼻炎和哮喘病史,以及對螨蟲過敏。近兩年哮喘未發作,每天堅持生理鹽水沖洗鼻腔。過敏性鼻炎常在換季時發生,以往發作的癥狀為鼻子癢、打噴嚏,容易鼻塞。檢查患兒咽部和扁桃體并無異常,鼻黏膜可見蒼白腫脹;近期沒有感冒咳喘,也沒有抽動癥或者焦慮情緒。結合發病時間、病程和病史,雖然患兒沒有過敏性鼻炎的典型癥狀(打噴嚏、鼻癢、鼻塞、流涕),仍考慮是由于過敏性鼻炎導致的鼻后滴刺激咽喉,所以出現“吭吭吭”清嗓樣咳嗽。而過敏性鼻炎常伴發過敏性結膜炎,所以患兒有眼癢癥狀。
患兒因長時間使用抗過敏藥物產生了耐藥性,短期內再次使用療效不佳,所以求助中醫。小兒推拿操作安全,易被患兒接受,可以顯著緩解過敏性鼻炎癥狀。
兒童過敏性鼻炎的中醫學認識
中醫將過敏性鼻炎歸為“鼻鼽”范疇,小兒鼻鼽的發病與外感風邪、肺脾虛弱等有關,主要治療原則為祛風通竅、健脾益肺。具體分型如下。
風邪致病
小兒肺氣不足、衛氣虛弱時,風邪侵襲鼻竅,可分為風寒證與風熱證。
(1)風寒證表現為鼻塞、流清涕且量多,伴頭痛、惡寒等。治以疏風解表,散寒通竅。
(2)風熱證表現為鼻塞、鼻癢、鼻灼熱感、涕少黃稠,伴口干咽痛等,治宜疏風解表,清熱通竅。
肺脾氣虛
小兒肺氣虛弱、脾虛失運時,外邪侵襲、濕濁滯留,共同停聚阻塞鼻竅,表現為長期鼻塞,時輕時重,反復發作,經久難愈,伴乏力少氣、易外感、便溏等。治以補益肺氣,健運脾胃。
氣滯血瘀
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后邪毒入脈,壅阻氣血,氣血運行不暢,鼻脈受阻,表現為鼻塞較重,持續不減,鼻音重,嗅覺遲鈍。治以行氣活血通竅。
推拿治療小兒過敏性鼻炎
小兒推拿可以調節臟腑經絡氣血運行,增加身體抵御邪氣功能,常選取頭面部、上肢、背部穴位。
頭面部穴位
可取坎宮、迎香、太陽、耳后高骨等穴。
(1)坎宮:為眉心至眉梢一橫線。可以用兩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30~50次,稱為推坎宮。具有疏風解表、醒腦明目作用。
(2)迎香: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可以用食指、中指的指腹按揉30~50次,稱點揉迎香。具有宣肺氣、通鼻竅作用。
(3)太陽:位于眉梢后凹陷處。可以用拇指由前向后推30~50次,稱為推太陽;也可用中指按揉,稱為揉太陽。具有疏風解表、清熱、明目、止頭痛作用。
(4)耳后高骨:耳后入發際、乳突后緣高骨下凹陷處(可參考風池穴位置)。用拇指或中指按揉30~50次,稱為揉高骨。具有疏風解表、安神除煩。
此外,還可采取黃蜂入洞的手法,做法是一手固定小兒頭部,另一手食指和中指緊貼在兩鼻孔下緣處,指端著力,用腕關節帶動著力部分反復、不間斷揉動50~100次。具有發汗解表、宣肺通竅作用。
上肢穴位
可取肺經、脾經、四橫紋、二人上馬、天河水。
(1)肺經:位于無名指末節掌面,或無名指掌面、從指尖到指根呈一直線。一般采用清肺經手法,具有宣肺清熱、疏風解表、止咳化痰作用。一手固定兒童無名指,另一手食指、中指沿無名指的掌面從指根向指尖推100~500次,稱為推肺經。
(2)脾經:位于拇指末節掌面,或拇指橈側緣、從指尖到指根呈一直線。補脾經具有健脾胃、補氣血作用;清補脾經具有和胃消食、增進食欲作用。補脾經的做法是用一手固定兒童拇指,另一手拇指沿小兒拇指橈側緣,由尖根向指根推100~500次;清補脾經的做法是用拇指沿著小兒拇指橈側緣往返推,為平補平瀉之意。兩法統稱推脾經。
(3)四橫紋:位于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掌面、近端指間關節橫紋處。一手將兒童四指并攏,另一手拇指從小兒食指橫紋處推向小指橫紋處100~300次,稱為推四橫紋。具有調中行氣和氣血、清脹滿作用。
(4)二人上馬:位于手背無名指和小指掌指關節后凹陷中。操作包括掐上馬和揉上馬。掐上馬為一手握小兒手部,使其掌心向下,另一手拇指指甲掐穴位3~5次;揉上馬操作為拇指指端按揉穴位,100~500次。具有滋補腎之水火、順氣散結利水功效。
(5)天河水:位于手臂內側面,掌橫紋中點至肘橫紋中點,呈一直線。操作時一手固定小兒手腕,另一手食指、中指掌面從腕橫紋直推向肘橫100~500次,故稱為推天河水。具有清熱解表、清心安神作用。
背部穴位
選取肺俞、脾俞、脊柱。
(1)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肺俞的操作分為推肺俞、揉肺俞、擦肺俞。推肺俞,兩手拇指同時沿肩胛骨內側從上向下推100~300次;揉肺俞,兩手拇指在肺俞穴上按揉50~100次;擦肺俞,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掌面,在肺俞部摩擦至局部發熱。具有補肺益氣、止咳化痰作用。
(2)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可以用拇指在脾俞穴上按揉50~100次,稱為揉脾俞。具有健脾和胃、利濕的作用。
(3)脊柱:在后正中線上,從第一胸椎到尾椎,呈一直線。操作分為捏脊、推脊、按脊。捏脊是以拇指與食指、中指對稱著力,從尾椎端開始,雙手交替向上捏擠推進,至第1胸椎處,反復3~9遍;推脊是用食指、中指,從上向下在脊柱穴上直推100~300次;按脊是用拇指從第1胸椎開始,向下依次按揉至尾骨端3~5遍。具有調陰陽和臟腑、理氣血、通經絡功效。
風寒者可以加上推三關,揉一窩蜂;風熱者可以清天河水300~500次,清補肺經,清肝經;肺脾氣虛為主者,可以補肺經、脾經,揉板門和足三里;氣滯血瘀者,可以加上擦山根,揉人中和合谷等。
這名患兒經辨證屬于肺脾氣虛證,在推拿治療后,“吭吭吭”清嗓子癥狀明顯減輕,僅在粉塵環境中偶有數聲。小兒推拿歷史悠久,通過手法對小兒皮膚穴位進行刺激,可以調節臟腑,增強體質。家長學習后可在家中操作,于患兒每晚沐浴后隔日交替按摩其不同部位腧穴。小兒推拿還可聯合西藥、中藥湯劑、針刺、艾灸、耳穴壓豆等治療。
此外,兒童過敏性鼻炎的日常調養非常重要。家長需幫助患兒改善生活環境,室內可使用加濕機,增加空氣濕度;注意房間(尤其床品)除塵、除螨;避免接觸過敏原;清淡飲食,不要讓患兒喝飲料、吃冷飲,盡量少吃甜食和乳制品,多吃蔬菜;保證睡眠時間和質量,增加體育鍛煉;不宜給患兒太大壓力;換季時,可給予患兒多種口服維生素;可選擇出水溫和的洗鼻器,讓患兒長期堅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