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心衰的患病率1.5%~2%,在70歲及以上人群中患病率≥10%。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加劇,心衰患病率及死亡率呈明顯升高趨勢。據2013年中國心衰的流行病學調查,37~70歲人群中,心衰患病率為0.9%,70歲及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與歐美接近。粗略估計,中國有約1000萬的心衰患者。
心臟概述
關于心臟的結構描述,可以將其比喻為兩個相鄰的一室一廳房子,即右房右室和左房左室,它們共用墻壁(房間隔、室間隔)。同時,心臟又像一個水泵,靜脈是進水管,動脈是出水管,心臟瓣膜是閥門,管水流的方向。
心臟由兩大類細胞構成:一類是心肌細胞,占心臟總細胞的大約75%(心臟的主要功能由它完成);另一類是為心臟提供支撐的間質細胞或稱架細胞,約占25%。
心肌細胞分為兩大類:一類主要負責心臟收縮功能,稱為工作細胞,其共同不停息地收縮和舒張,將回流到心臟的血液泵到全身;另一類是起搏細胞,雖不參與心臟的收縮和泵血,但能維持心臟自主、不間歇地發生跳動。心臟能發揮人體如發動機一樣的功能,完全是由于它同時具備電學(起搏細胞)和力學(工作細胞)兩套系統。只有兩套系統的完美配合,心臟才能實現不間歇地自主泵血。而任何一套出現問題,都將影響心臟的功能發生心衰,甚至危及生命。
為什么會發生心衰
冠心病
冠心病引發的心衰是指給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發生了狹窄(心絞痛)或堵塞(心肌梗死),心肌細胞得不到血液供應,沒有了氧和營養物質,造成心肌細胞,特別是工作細胞大量死亡、丟失,其收縮能力顯著降低,進而使整個心臟的收縮能力下降,從而發生心力衰竭。
高血壓
高血壓引起的心衰是指多個原因造成水泵的出水管(動脈)的壓力增高(血壓高),水泵(心臟)為了把同樣多的水(血液)泵出,只有加強工作(心肌增強收縮力)。比如,以前把1 000 mL水泵出只需要3 kg的力氣,現在可能需要5 kg的力氣。久而久之,心肌會變得肥厚,干不動了,泵水的能力自然下降(心衰)。
其他原因
比如突然因某種原因造成水泵的進水管(靜脈)有大量的水(血液)流向水泵,水的流量超過水泵的最大工作能力,造成水淤積在進水管側。如在右心系統,水就淤積在體靜脈,從而引起水腫,包括腳腫、腿腫和胸腔、腹腔積液;如在左心系統,水則淤積在肺靜脈,引起肺水腫,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
引發心衰的原因
年齡因素
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會逐漸衰弱,心血管也會出現退行性變化,再加上合并其他疾病較多,稍不留神就容易患心衰。但年輕人也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有抽煙、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年輕男性,其心衰發病率要高于女性。
長期吸煙
吸煙對心臟和血管均有很大的危害。但這種危害是潛移默化的,可能要到二三十年后才會發生。當然,不是每一個吸煙的人都會發生心衰,而是發病風險比不吸煙人群要高很多。
胡吃海喝
飲食沒有節制的人群有一個特點,容易患上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肥胖等。這些疾病會影響心臟這個“水泵”的進水管,也影響出水管,還能造成心臟工作細胞——心肌細胞的減少,使心臟的“泵水”能力下降,導致心衰的發生。
緊張亢奮
不少人由于承受著巨大的生活壓力,情緒容易激動、時常熬夜,導致身心長期處于緊張亢奮的狀態,容易發生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筆者曾經接診過一個患者,為了完成工作常常加班熬夜,結果發生了急性心肌梗死,導致大量的心肌細胞壞死。雖然該患者沒有馬上發生心衰,但已經是心衰的高危人士,如果今后生活再不注意,心衰很快就會“找上門”。
除了以上引起心衰的常見原因,還有甲亢、貧血、慢性阻塞性肺病、感冒引起的心肌炎、腎臟疾病、妊娠、快速大量輸液等,均可以導致心衰的發生,要引起重視。
從中醫角度看心衰
除了高血壓、冠心病外,有慢性基礎疾病(如心肌缺血、糖尿病、風濕或肺源性心臟病)的患者,如果平時經常出現身體疲乏、咳嗽白痰、手腳冰涼、下肢腫脹等情況,除了遵醫囑積極進行治療外,還需調理體質的狀態。
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猶如體內之太陽。陽氣不夠時,心臟難以溫和全身及四肢,導致體內代謝減慢,進一步加重心臟的負擔。
中醫書籍對心衰有描述的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而《傷寒論》中的四逆湯、惠回陽救急湯、真武湯、白通湯、通脈四逆湯等方劑,對心力衰竭患者有著不錯的補益效果。
元代醫家李東垣認為,慢性心力衰竭是以元氣不足、清陽不升為本,病位在心、脾、腎三臟,脾胃為中樞。因此,他提倡應以益氣升陽的方法,創立補中益氣湯等方劑。
火神派鄭欽安認為,元陰和元陽是人的生命之本,但陽為主要位置,陽主陰從。因此,他提倡辛熱扶陽治心衰,擅長用姜附等藥。
民國四大名醫之一的施今墨先生認為,心衰主要是因心臟陽氣不足,有些是陰氣虛虧導致的。
中醫大師鄧鐵濤認為,心力衰竭是本虛標實之證。心陽虧虛為本,瘀血水停為標;心為本,其他器官為標。治療上陰陽分治,以溫補陽氣為上。
心衰患者的注意事項
合理飲食
許多人被查出心衰后,依舊進食高脂肪、高糖、高鹽的食物,甚至錯誤地認為“多吃對身體好”,這無疑會增加心臟負擔,加大并發癥的發病風險。在此,建議心衰患者細嚼慢咽,每口飯咀嚼20~30次,以保護心臟與胃腸功能,平時飲食要以清淡、易消化、高維生素為宜。
防寒保暖
心衰發病后,患者應格外注意保暖,因為寒冷刺激會加重病情。建議患者調節好室內溫濕度,溫度控制在25℃左右,濕度45%~50%為宜;同時,結合天氣變化適時增減衣物,避免受寒,保證室內清潔度,減少不良誘因,預防感染。
戒煙戒酒
煙酒中含有有害物質,會誘發或加重心衰,因此心衰患者一定要戒煙戒酒。
注意休息
劇烈運動、過度勞累都會影響心肌耗氧量,對心衰患者來說極其不利。為此,建議心衰患者保持規律作息,不要熬夜,最好于21:00~22:00上床睡覺,每天睡眠時間不低于6 h。
保持樂觀情緒
有一個詞語叫“急火攻心”,可見情緒對心臟健康的重要性。如果情緒大幅度起伏,會刺激體內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加劇機體應激反應,導致心臟功能受影響,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衰風險隨之增高。而積極樂觀的正面情緒可以幫助調節身體免疫系統,改善內分泌功能,減輕壓力,降低疾病風險,促進康復。為此,建議心衰患者平時要調整情緒,放松心情,積極樂觀地面對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