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宮頸癌重視程度的提高,成年女性對HPV的認知較過去有了明顯提升,接種HPV疫苗的意愿也逐漸加強。但是,公眾對于HPV仍有一些誤區及疑問:所有類型的HPV都能導致宮頸癌嗎?HPV是不是只通過性生活傳播?感染HPV的高危因素有哪些?感染了HPV怎么辦?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將逐一進行解答。
HPV的分型
HPV可分為低危型和高危型。
(1)低危型HPV,如6、11、42、43等,是引起皮膚和肛門生殖器疣的主要原因。典型的疣多為丘疹,顏色呈棕色或灰褐色,乳頭樣或菜花樣,表面粗糙,大小不等,常見于外生殖器、會陰、肛周或口腔。
(2)高危型HPV,如16、18、31、33、35、39、45、51、52等,與口咽癌、肛門生殖器癌(肛門癌、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和陰莖癌等)有關。持續的高危型HPV感染是導致宮頸癌的重要因素。HPV亞型在宮頸癌中的分布與宮頸癌的病理類型、病變分級、分期密切相關,提示不同病毒致病能力不同。人乳頭瘤病毒的基因組DNA由三個不同區域組成,E6和E7的活躍表達與宮頸癌的發生發展相關。HPV 16型 和 HPV 18 型為導致宮頸癌的主要類別,70%的宮頸癌與之相關。
HPV傳播方式不只有性傳播
(1)性接觸傳播:如果與攜帶HPV的患者進行性生活,且沒有進行防護措施,可能導致交叉感染。
(2)母嬰傳播:如果孕婦屬于HPV感染者,病毒可能會通過胎盤傳染給嬰兒,導致嬰兒出生后被感染。
(3)間接接觸傳播:如果接觸了被HPV感染的物品,如內褲、浴巾、牙刷等,在免疫力低下的情況下,也可能導致交叉感染。
HPV感染的高危因素有吸煙史、多個性伴侶、宮頸癌家族史、艾滋病史、初次性生活過早、多孕多產、免疫力低下等。中國女性HPV感染率按年齡呈雙峰分布,第一個高峰在17~24歲,第二個高峰在40~44歲。由于宮頸病變的發病率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提示高危人群應做好監測,定期篩查。
接種疫苗是有效的預防措施
研究證明,HPV疫苗接種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預防宮頸癌的方法,可誘導產生針對HPV的免疫力。
疫苗接種主要目標人群為9~14歲未發生性生活的女性,次要目標人群為15歲以上的女性或男性。目前,有3種HPV疫苗可用于接種計劃:包含HPV 16、HPV 18的二價疫苗,包含HPV 6、HPV 11、HPV 16、HPV 18的四價疫苗和包含HPV 6、HPV 11、HPV 16、HPV 18、HPV 31、HPV 33、HPV 45、HPV 52、HPV 58的九價疫苗。這些疫苗可以針對2~7種致癌的高危型HPV。
接種疫苗不會影響月經
部分女性出于對接種HPV疫苗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而顧慮重重。為此,醫學界進行了大量關于HPV疫苗接種與女性不孕癥、卵巢功能不全、月經量減少、閉經等疾病之間關系的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不良事件均為輕度至中度,且為一過性癥狀,主要為接種部位疼痛、發熱,還可見月經不規則、潮熱、盜汗、睡眠障礙、體重減輕等,為小概率事件,且從第一劑疫苗接種至出現相關癥狀的時間間隔不一,最長達2年。除相關癥狀均出現在接種HPV疫苗后外,無其他證據支持月經不規則與HPV疫苗接種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因此,HPV疫苗接種與女性不孕癥及卵巢功能不全等疾病缺乏關聯,其致病的可能機制為佐劑或疫苗的免疫原成分導致了自身免疫反應或毒性作用。
HPV疫苗接種小貼士
為了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建議在接種前提前了解一些注意事項。
首先,孕婦或計劃懷孕的女性不適宜接種,建議HPV疫苗接種半年以上再準備懷孕。由于疫苗進入機體后會引起免疫反應,因此建議在免疫力強的時候進行接種。如果出現感冒、發熱等癥狀,要暫緩接種,待癥狀消失至少1周后再接種。如有慢性基礎疾病,需要在基礎病控制尚可的情況下進行接種。盡管接種HPV疫苗一般不會影響月經,但女性在生理期抵抗力差,接種后容易增加身體的不適感,建議還是避開月經。
接種疫苗后需要留觀30 min,以防出現過敏、發熱、惡心等不良反應。飲食上注意清淡,忌吃辛辣刺激、海鮮等食物,接種后24 h禁止飲酒,做好避孕措施。如果接種疫苗期間懷孕,需要暫停接種,待哺乳期結束后完成補種。
生活管理不可少
減少危險性行為的發生,推遲第一次性行為的年齡,保持良好的性衛生習慣。為減少HPV感染的機會,不要使用公共物品,如毛巾、浴巾等;去公廁時,最好選擇蹲式廁所;游泳時,選擇消毒指標合格的游泳館。
對于性活躍的人群,可以使用避孕套,通過物理屏障的方式,降低病毒的感染。養成規律檢查的習慣,如果發現感染,要盡快治療。
此外,增強自身免疫力也非常重要,要做到均衡飲食、適當運動、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戒煙限酒。積極、規范診治各種陰道炎和子宮頸炎,恢復下生殖道正常的微生態環境。研究發現,下生殖道感染、陰道微生態失調與高危型HPV持續感染相關。
篩查時間及方式的選擇
對于免疫力正常的女性,宮頸癌首次篩查年齡應為25~30歲。25~29歲建議每3年進行1次細胞學篩查。30~64歲建議選擇以下任意一種方式進行篩查:每3年單獨進行1次細胞學篩查,每5年進行1次細胞學聯合HPV篩查,每3~5年進行1次HPV篩查。65歲及以上女性,若過去10年篩查結果陰性(連續3次細胞學檢測陰性或2次聯合篩查陰性),無宮頸上皮內瘤變(CIN)病史,終止篩查。子宮切除術后女性(因良性病變切除),既往無CIN2+病史,無需篩查。此外,接種疫苗者的篩查方法同普通女性。
感染HPV后該怎么辦
感染HPV后,如果人體免疫系統正常,病毒最終會被控制并清除。50%~80%的性活躍個體一生中至少會感染1種高危型HPV。大約90%的HPV病毒可在感染后1~2年內被清除或進入休眠狀態。在不到10%的患者中,感染持續2年以上,病毒長時間在體內存在,可造成病變,導致惡性腫瘤。因此,早發現,并增強抵抗力,對清除HPV十分重要。
感染后,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醫生會結合臨床特點,根據患者年齡、生育要求、全身情況、醫療技術水平及設備條件等,綜合考慮制定適當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如果發生子宮頸病變,對局部病灶的治療方法包括消融性治療(也稱物理治療)和切除性治療。前者包括冷凍療法或冷凝固、激光汽化、電凝療法等;后者包括子宮頸錐切術等。
對于生殖器疣,可以使用局部藥物,如咪喹莫特、三氯醋酸等。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明顯有效,疣也可能復發。如果局部藥物不起作用,可以通過激光、電灼、冷凍療法,或手術方法去除。